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哪两种呢?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这两种模式的高考将分开进行。
未来,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会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据相关统计,中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
关于现在的高考,公众非常熟悉。尽管现在的高考被认为是当下最公平的考试,但高考“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依然广受诟病。为此,不少地方在探索。比如,北京 探索语文考两道作文题,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说明国家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搅动高考这面湖水,已经在教育领域激起了涟漪和波浪。改革才有出路,以前雷打不动的高考模式,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所谓的大众教育阶段.但一些问题也相伴而生.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数量过剩,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我国一些制造业行业仍然遭遇无法招到高素质工人的尴尬.毫无疑问,这样的矛盾,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有关。关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公众其实也不陌生,就是职业高中学校的学生参加的高考,早在10多年前就开始了。然而,由于职业高中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报考高校的专业很少,特别是很多招考高校只有专科、没有本科,激不起学生考和老师教的兴趣,因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尤其是在农村和基层,职业教育让人看不到多少希望。
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有助于高中学生及早选择和确定自己今后的高等学习和未来人生发展的模式和方向,有助于社会人才各尽其才,有助于大学生毕业以后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同时,有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科学发展。这就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可以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报道,江苏近年来已经通过高职单招、对口单招等高考形式,选拔出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关高校负责人表示,区别于高考的这类考试,选出的学生更能胜任专业学习,就业对口率更高。实践证明,江苏的做法是成功的。完全可以早日推广。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唯一评价模式下的人才。两种高考,评价出两种不同体系的人才,这既符合个体职业定位与错位发展的需求,也是饱受高级技工稀缺的中国制造行业的福音。放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两种高考的分轨,就是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让学术型与技术型人才同台竞技,让白领、蓝领人才尽早确定自我的职业发展模式,从而在不同的社会分工需求下,各安其位。两类人才、两种模式是我国高考的两条腿,以前是跛脚,现在补齐短板,让两条腿平衡走路,让各类人才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必将逐步和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然而,推行“两种 高考模式”是否顺利,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因为这里还有一些难关有待克服:一是技能型教育一直有“二等教育”的嫌疑,如实际是中国几千年传统观念积淀的结果,这种观念未能改变,技能型高考就可能遇冷。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学生不愿意从事技能型工作。同时,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空心化,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方面都与社会发展脱节,很多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用人需求不匹配,高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普遍匮乏。 只有让职业教育获得平等的地位,才能真正实现分类考试,人才分流,这样高考改革探索才能获得成功。二是教育部认为实施两类高考,“16岁就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看起来虽然美好,但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可能相当部分16岁的孩子还不真正具备自我选择的能力.所以要从家长替孩子选择到孩子自己选择,可能还要花较长的时间。第三,无论哪种高考,高校都不能忽视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功利化的教育在国内高校中已成常态。希望我国教育部提出的“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方案早日出台,早日推行,早日得效。同时,希望教育部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对现有高等院校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更好地推动“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教育方式的科学稳步地实施,更好地探索和创优高等教育工作转型、提档、升级、发展,使更多的人才得到良好地培养,并且称心如意地脱颖而出,成为祖国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