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豪为什么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据报道,比尔·盖茨近日接受采访时呼吁中国的富人多做慈善,认为中国缺乏系统性慈善行为,并称政府应考虑对慈善采取政策鼓励,例如减免税收。

  慈善事业既是经济事业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调节贫富差别的平衡器。通过市场实现财富收入的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实现收入的第二次分配;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个人或组织出于自愿将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社会,乃是不可小觑的第三次收入分配。

  历经60余年风雨,新中国政府从成立初的一穷二白起步,经历过各种尝试与失败后,终于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决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逐步带动实现整体富裕,可以说是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巨变,让中国政府津津乐道。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和过度释放经济潜力的同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接踵而至,如:贫富悬殊、社会保障不健全、环境恶化、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等,而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可在相当程度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但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得并不顺畅。从经济实力而论,中国超越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已指日可待,2010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中国以64名富豪人数仅仅居美国之后排名全球第二,中国百万富翁的人数也以47.7万人位列全球第四。很显然,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事实上为中国成为一个慈善大国创造了绝佳的物质基础。然而,如果比较中美两国在慈善捐助方面惊人的差距,就令人颇觉尴尬:数据显示,美国慈善捐助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第二位的英国这一比例为0.73%,而中国2009年全国总共收到捐赠约332亿元,占GDP的比例不到0.01%,不到美国的1/170;如果看人均,美国人均捐款额则是中国的7000多倍。胡润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前100位慈善家总计仅捐款8.9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前50位慈善家去年共捐出77亿美元,其中仅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妻子就捐献了近10亿美元,超过中国前100位慈善家的捐款总额。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标价上千万元的某高档品牌轿车和法国高档葡萄酒在中国销量最大。中国一些富人挥金如土,他们住几千万元的洋房,戴上百万元的手表,穿几十万元的服装,甚至包“二奶”、捧明星、一掷千金地豪赌,却很少为慈善事业奉献。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每年有近6000万以上灾民需要救济,有3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救助,有6000万残疾人需要关怀。面对巨大的慈善需求,中国的富豪群体却少有善举,成了“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为什么?这里面,除了慈善组织、法治和税制等的缺乏之外,很显然,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一个宽容慈善、鼓励慈善和善待慈善的大环境。与慈善事业不发达相伴随的是中国的慈善文化出现种种不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于现今的慈善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局限于捐钱、功利性十足、背负太多功能等。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在做慈善时存在诸多不值得提倡的做法,有的出于广告宣传需要,在一系列高调宣传之后“只捐出很少一点钱”甚至是承诺的捐款资金迟迟无法到位;有的则只是出于公关需要,“有企业人士参加慈善拍卖活动,一听说其想结识的政府部门领导没来,就立即走人。”

  显然,出了毛病的慈善文化将制约慈善事业的长足发展。因此,中国需要建设一种健康的慈善文化。富豪们的“慈善冷漠病”,从个人因素看,首先是部分富豪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目前中国不乏富豪,但缺少富豪慈善家。不少富人的“为富不仁”,其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慈善行为的物质基础是财富,而它的感情基础就是爱心,有爱心才能拿出金钱去帮助别人。其次,富豪们的捐赠文化和伦理观念有待加强和改进。传统上,中国是一个重亲情、重伦理的社会。这样的历史和文化氛围,使得中国人的历史感和传承意识比较强,而把财产遗赠给后代,正是这种传承文化的必然结果。

  慈善救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敬老爱幼、扶危帮困被视为国人约定俗成的一种道德规范传承了几千年。不过,在这样传统的伦理道德中,虽然有慈善的文化基因,但这种慈善文化的形态是原始的、朴素的,是建立在个体“仁义之心”、“恻隐之心”基础上的。中国人习惯于做苦情慈善,不幸被渲染得越浓烈,越能打动人心,也越能获取帮助。这虽然出于好意,短期效果也不错,但很难建立起理智、持久、出于社会责任的慈善意识,难以成为全民族的共识。

  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向将指向文化建设,未来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是把改革开放30年来巨大的经济成果、社会成果兑换为文化成果。如果说在改革开放的前几年,很多人认为文化空洞无物、百无一用,到了今天,当中国的社会发展或者中国的社会进程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新的危机的时候,大家都开始认识到,文化是一切的基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一些不以利润、不以收益为主要关注对象的事业。我们不能再接受把事业产业化,把一切事业企业化。近年来中国慈善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危机和挑战,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的慈善在发展中可能少了一些事业心,多了一些产业心。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来梳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慈善思想,把民族的根本重新找出来,再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慈善文化体系。如果每一个参与和投身公益的人一开始就能够在了解、研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思考,中国的公益事业可能就会少走很多的弯路。慈善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一代人为此付出努力,我们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尽早“破题”。希望社会各界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慈善,政府要完善捐赠监督机制,让捐赠者放心;媒体和舆论也要积极引导,肯定捐赠者的善行;广大群众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精心呵护慈善文化这株幼苗的成长。

  紫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