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时代,更要谨言慎行(4月15日)
关键词:人生感悟 谨言慎行 传统思想
人类社会素来不缺少基于利益的纷争,并不单纯是内部的忠诚与背叛的问题,还牵涉到对待外来力量的态度问题。所以其实作为正统的中国人,其实不仅是为自己活着,同时也在内心承载着历史责任与使命,自己的言行荣辱都跟祖先与子孙休戚相关。
与道家追求自然规律不同,儒家是讲究是非曲直对错的,在一生之中站队很关键,假如佛家讲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宽容的话,那么儒家是典型的追求完美,自作孽不可活,而且由于立场问题而犯下的错误,是会被刻在耻辱柱上的,连子孙都要被连带着“背黑锅”。
在传统的儒家看来,盛世中保持沉默与隐忍是可耻的,在乱世中隐居,不出去助纣为虐,却是件值得赞许的事。孔子云:遇治则仕,遇乱则隐”。意思是真正的君子要隐,为的就是保存自己的实力,为真正的“正统”的到来做准备。
儒家所说的“隐”,不是逃避,而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让自己的实力不受伤害,也不被外界恶势力所利用,从而不会让自己成为一方势力进攻另一方的工具。
任何貌似深思熟虑的言论,换个角度都禁不起推敲,因为“你所说的每句话都将作为呈堂证供”,即使不会有官司之虞、牢狱之灾,都有可能会被看不见的对手抓住把柄,穷追不舍并伺机给予致命一击。
管住自己的口,其实不是圆滑,而是让我们对自己的言论更负责任,对其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能尽量想得周全一些。因为我们虽然需要对当下的局面有基本的应对,更需要为自己的应对方式所带来的后果,以及自己的言论所带给自己的褒贬。
人的心态与心理是否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是看是否能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要肆意地发表言论。至少需要在可以不发表言论的时候,能三缄其口;即使在躲不过去、不得不表达的时候,都要尽量做到深思熟虑,能少说就少说,能后说就不先说。做到尽量理性的状态下再说。这不是圆滑世故,而是一种人生智慧。
当你讨好了一些人,注定会得罪另一些人,当你遵从于一些人所设定的游戏规则,注定会把另一些人所奉行的准则踩在脚下。在选边站队的时候,要分外小心,你是在掠夺原本属于谁的利益?谁是你的后盾,那些后盾是否态度坚定,言行划一而且经得起推敲。
和平时代更容易走错道路,因为更多的人会被貌似和谐亲善的关系所迷惑,投错了方向。当你替某些利益集团站脚助威,你会发现其实自己已经愚蠢地站在了另一些人的对立面上。
要知道,当初日本入侵中国,也是打着“大东亚共荣”的幌子来的,1942年河南大旱,饿殍满地,日本人也曾经给灾区空投粮食,但当时归附日本的中国人,都被当成软骨头、汉奸、卖国贼而被钉在耻辱柱上,不仅自己的墓志铭上已经定论,就是自己的后世子孙都抬不起头来。
人在往生之后,留在墓志铭上的,仅在区区几个字到几百字之间。到自己的忌日前来探望的,不过寥寥数人。有一种说法是:人的一生所说的话之中,只有十句话是有价值的;人所做出的,能影响自身命运的重大决定,在一生中也是屈指可数的。就如驾驶汽车,频繁地加速刹车与拐弯,也是会让车子受损,加快老化速度的。
语言在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总是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有几句话会让人的内心很温暖,比如我相信你,听你的,保重。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冷酷,我们需要更多的彼此温暖。
特别是以名士自居的公众人物更需要谨言慎行。请不要习惯于指责,习惯于指责就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即使没有失败都会变得孤芳自赏。在中国历史上,不管是言官制度完善的有明一代还是文人受到空前绝后尊敬的大宋王朝,甚至在公认的盛世时代,诸如贞观之治与康乾盛世,都有言官因言获罪的情况发生。
有的人认为指责是基于缜密的思考,科学的体系,趋势的召唤,人性的根基;其实那不过是打出一些貌似光鲜的旗号。事实上,那些叫嚷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国家与组织,那些对外进行从经济到金融,从货币到军事,从价值观到标准体系输出的国度,恰恰是希望在争议之中削弱权威的尊严,用扶持反对派的方法动摇根基与信念。
很多打着科学的幌子的人恰恰在倡导超自然的唯心论,很多人打着民主的旗号的力量,在推翻了现有政权之后,依然以争取大多数人同意自己所代表的集团之利益为核心目标。
其实不管指责的是我们的下属,我们的同僚、我们的对手还是我们的上司,甚至当政的管理层,我们都要承担我们以前想都没想到过的压力与后果。
当我们坚定地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而对那些不接受我们的观点与思维方式、原则与信条的人,我们竭尽全力地批驳,即使口口声声地表示要维护对方充分表达意愿的权利,我们都会急不可待地将其封杀。
当习惯性地指责别人的时候,要尽量用理性约束自己,自己所发表的那些形成白纸黑字的言论,就更是会覆水难收,并进而成为自己人生中的抹不去的证据。所以成熟的人,还是不要说一些没经过理性梳理的话,不要轻易与有可能会不择手段地打击报复的人为敌,不要让你的言论与文字给予别人可乘之机。
贾春宝
2014年4月15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