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货币、黄金与房地产职能转换看大势:悲观与畅快皆被古朴冲淡


   刚注意到“价值中国网”置顶一则日记,表示感谢。虽然不太就广受争议的房地产问题发表过多言论,因有过一则日记与观点,亦阅读了不少评论家基于数据跟进的角度的详实分析。回归本源,基于学术视角,就这个问题做下简要剖析:

 

一、关于货币、黄金与房地产职能转换:百姓持有的最原始“古朴”财富观

 

1、货币、黄金与房地产的本质与职能:金本位“反哺”形态如何形成

   自有了人类商品经济交换之初,对于传统的老百姓来讲,历史上,维持其生活的保障及辛苦积累的财富保障,本质上并体现为持有作为媒介流通中的纸币,因为纸币如果没有强大的政治、政权及统治体系的合理制度安排,并配合极为富有能力与弹性及稳定操控的经济运行体系的保障,它仅仅是一张废纸而已。

   自新中国建立前,基于清末、民国,社会政局动荡,纸币上万倍的贬值可以使其等同废纸。流通中,百姓曾一度拒绝交易中的纸币,而回到金本位“反哺”形态,比如金币(类似袁大头)交换再次启用。而作为政治与政权形式保障的纸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制度体系与交换体系下,亦往往成为国家利益博弈、政治及富人操纵或游戏的工具,所以,对于百姓来说,仅仅持有符号所标记的“纸”质物质,在一些动荡的国家,往往可以一夜间化为灰烬。任何政治统治体下的百姓往往都是最为可怜的群体。

   而作为流通中的权证资产,诸如:股票,证券、债券及相关票据等,之所以称为次级金融市场,因为其相对于交易中的纸币,在流通周转能力上虽相对差些,但是比不动产则更具流动性,从流通角度远高于不动产而次于交易货币。所以,从这个角度亦可以理解为次级货币。亦是货币的一种变形。既然是类似次级形态的具有流通性的准货币,那么,纸币只要在不能其储备与增值下,无疑亦是一张纸而已。

 

2、关于货币、黄金与房地产职能转换:百姓持有的最原始“古朴”财富观

   往往最原始简单或最质朴的思维代表一种百姓最为本源性的认识与生存寄托。无论从魁奈的经济表到斯密的资本,或从斯图亚特 穆勒及萨伊到马克思的价值循环形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黄金”、“土地”的信赖为基础的社会价值体系循环,是其生存所依赖的最为古朴的本源性基石,最初的财富。那么,从商品经济体系构建所依据的这些古典主义经济构建的原则看:社会经济体系中从农业产出到工商业的产出,不管纸币的标价如何,它仅为一张强制流通的纸,真实财富皆来源于农业土地,而增值部分或来源于魁奈经济表中农业土地的肥力,或来源于马克思的劳动力。金本位下黄金作为稀缺资源则作为标识这种财富最原始本源的代表形式。

那么,对于百姓来说,这种最原始的古朴的认识,往往成为指导其生存的一种最根本的观念。它往往不仅仅使其用于基本需要,或不仅出去改善的需要,更多则有贮存需要去购买房产土地,或将财富积累中的一定比重用于购买于贮存黄金,以获得真实财富。因为这会显得似乎更为可靠与安全。

当前的货币金融体系,在中国投资渠道稀缺情况下,在股市中散户们的命运一直与投入有去无回相联系,因不掌握游戏规则,在庄家操盘中成为资本的奉献者,利益的净损失者。在国际市场,国家之间的博弈的游戏规则下,中小企业亦从未摆脱汇率及货币游戏的阴霾。出口企业10%利润会轻易为10%美元贬值的收益冲销掉。从货币交易到财富保值,百姓能够相信什么呢?是持有人民币还是持有美元货币资产?确实,除了复杂性与专业性的货币体系游戏,经济规则之外的事物,往往绝大多数百姓从社会心理角度看,考虑的则更为现实,购买最原始的真实资产、真实财富。

 

3、中国大妈华尔街抢购黄金:意欲何为?

从中国大妈华尔街抢购黄金所言中的“不在乎下跌”,其本意,并非为博取投机中即时的回报的利润,更代表一种动荡游戏之外的对货币资本不安全性的应对,是在货币资本职能之外,对生存安全所积累的本源意义的真实的财富安全性“返朴归真”的寄托性选择。

 

二、房地产市场变化趋势何以在悲观与畅快中被古朴冲淡:结构调整中房地产职能转换特征

 

1、驱动社会价值体系货币资本流向的三方博弈:货币资本与财富分布

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在多方真实选择的博弈中影响货币资本的流向。比如:股票市场庄家希望资金进入,因没有百姓,股市火不起来,大户与庄家则没钱赚;在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形成财富的阻击,市场土地被拍高,百姓有购房的冲动,但买不起房;对于时下政府来说,希望逐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及流动空间,拓宽信贷空间、使社会资本投入与流向的渠道更为广泛、完善与稳定。但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么,无房与有房的各阶层的百姓辛苦积累的钱需要投放在哪里?当然,国内外游戏规则下的纸币,何时它是一张纸,何时它又变成了黄金。对于百姓来讲,索性不如就直接放置于最原始意义的真实财富资产的房地产与黄金更令其放心。

 

  2房地产市场变化趋势何以在悲观与畅快中被古朴冲淡:结构调整中房地产职能转换特征

话题回转。基于我国金融及产业等多方面的客观因素,我国的经济在土地财政推动下房地产价格确实已显示出虚高。在非理性涨价潮及新的国内外形势及国内政策下,房地产“崩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话题。基于这个问题,我即不赞成崩盘论,亦不赞成继续飞涨论。从较为客观角度看,2014年我国房地产崩盘条件还不充分,以时下的条件断言崩盘则显得为时过早。

诚如我们在如上对比中的货币、黄金及房地产三者的关系,房地产的本质属性往往会在一定的特定经济环境下发生转换,即:一直以来我国百姓的货币持有并无任何可投资与稳定的增值渠道,以及与高效率的产业相联系的相对有保障的资本权证等市场引导货币资产流向。那么,土地房产及黄金在此情况下会重新返还其在社会整体价值循环中的本源性的原始财富安全及储备职能。

它不仅体现于百姓基本住房需求,改善性需求,同时亦提现为依赖于其原始职能下的财富资产的安全储存及保值的需要,这就在特定阶段形成了“反哺”特征,即,赋予其在特定阶段重新唤醒其最原始的财富的功能。这种属性的唤起所形成的功能与效果则会发生变异,比如,它并非如食物或普通商品一般,吃完获得满足即不再有贮存要求,亦不能发挥货币的媒介、计价及其储备职能需要。该产业的高涨跌宕,往往可以在仅考虑商品属性的物质化交易中对供需及走势加以核算即可完成,比如:因食物的供过于求证实食品规模或产业链的不合理,如进一步扩大,甚至面临诸多倒闭与瘫痪乃至产业扩张引至的多关联的的崩溃危机。

可以看出,在粗放型的土地财政及大建设性粗放增长驱动中,这种较为单一驱动的经济体系价值循环,房地产在百姓需求与投资结构中,已经开始不完全履行一个普通商品,一个仅仅以货币交换来获得百姓基本居住需要的职能。它进一步替代了货币的储存功能及履行了原始的真实财富职能。其根源在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驱动方式的错位、资本市场不完善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在我国现阶段大建设粗放型的增长中形成一系列该阶段的低端产业链及就业结构(这亦可以解释为何高学历人才需求及收入往往会与普通工人形成倒挂)。这种社会价值循环体系的弊端是很大的,它会冲击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使原有的分工利得及历史所积累的贸易盈余及外储优势逐渐被消费与消化掉。因为,我们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盈余与外储在信用扩展下使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升级,使得我们产业竞争优势及分工利益保持并获得提升。这实际就是开放经济环境下的“国富论”的原则。那么,既然不履行现代经济发展的“国富论”原则,我国经济体系在社会价值循环中必然回归传统小农经济的“国富论”原则。那么,社会百姓持有的货币资本流向于土地、房产及黄金,哪怕其贬值,流向这种最原始视角的真实财富意愿依然强烈。因为,社会收入法的货币总量未变,但却无其他选择。 这个特点即使在危机后一直在重复上演。

那么,我国的房地产走势会如何呢?由于各区域房地产价值往往依其商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及农业区位等所获得其级差地租及经济地租形态来构成其原始财富价值。而很多地区基于造城的目的所开发的房地产并不具备这种特点,不可否认,即使在经济高涨时的炒作推动下的市场亦会清淡,其价格亦会存在大幅下跌;在经济调整信用紧缩期,其命运更是如此。不过,由于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各地区奇特的经济增长形成了这种房地产职能形成转换及“反哺”于农业经济时代的价值循环模式,使我国很多地方的房地产、黄金商品等被召唤回最原始的真实财富的储备职能。

在我国从货币金融体系的封闭阶段走向资本账户逐渐开放之际,这种形态下的产业结构面临着巨大调整,而历史积累下的分工利得及储备亦需要以极大的耐心投放于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汇率利率体系及信用体系中。不过,这个期望期待于短期内实现,则有些奢望。因为,国家即使再小,它亦很难在短期内对于现有产业结构完成调整及升级,一蹴而就形成高效率的产业体系,从而瞬时改变房地产及黄金这种替代于货币持有而以真实财富职能体现的“反哺”功能,形成一种货币替代的储备职能。所以,短期内很难分流资本进入这些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的高效率产业。

 

 3、、房地产市场综合评价:伴随增长方式调整,磨合中升跌错落,崩盘不会普遍存在

从收入法分析看,百姓持有的货币总量未变情况下,会有怎么样的流向?基本可以从2008年至今每次行政调控持币观望的反复出手 可以看出,再次跟进的心态。当前环境下,房地产及黄金等在社会价值循环体系下的这种“反哺”性职能并未能够改变,同时,国民经济价值循环的分布条件与环境短期内不可能发生巨大的改变。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期望百姓如金融投资操作高手一样,在其本身应对心有余悸下做专项资本运作,实无保障,如何能期望每个普通百姓去做这个工作。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按收入法的社会收入流向的存量资金看,总量未产生改变下,在信贷收紧与限购并未解禁的需求基础上,土地房产职能转换后的功能并难以根本改变。时下经济环境不仅使房地产执行的基本刚性需求、改善性需求依然存在,同时房地产及黄金被迫形成的真实财富的“反哺”功能还会替代了货币、金融权证等的次级货币在安全储备上的财富职能。

依靠经济杠杆软着陆并非意味着会捅破房地产市场,形成崩盘。但是,不进行行政干预及财政大规模的直接刺激,而通过经济杠杆对于资本市场、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进行调整,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无疑飞涨时期已成为历史。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人才分流等手段,我国的社会资金投入的合理分布将会逐步重新整合。在过渡到社会资本均衡分布于新的增长点与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环节的周期不是一年两年内的短周期可以做到。这个周期中全国一二三线城市会形成涨跌错落的磨合的格局。

 

三、我国房地产市场变化趋势:基于后发展市场国家现实情况对比及评价

 

1、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客观条件差异:基于后发展市场国家现实情况对比

那么,是否海外后诸多走向后发展历程的市场化国家的案例值得借鉴呢?历史上,因爆发金融危机债务危机从而影响本国国民经济崩溃,企业倒闭、房市奔溃的例子很多,比如,1980年代早期,智利和摩洛哥遭遇金融危机; 1986-1991年日本的泡沫经济;1994-1995年席卷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卷入了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等,1997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卷入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以及其他多个亚洲国家也爆发危机。

我国的情况与这些国家所处的客观环境与阶段存在很大不同,我国在多变推进的FTA协议及资本领域放开中始终未能跨出这步,而近期的小步伐尝试亦甚为谨慎。这些危机国家存在一个共性,即:几乎都为后发展进程中的市场化国家,因过早开放资本市场引至。使短期资本大量流通于次级资本市场及套利行业。如拉美的墨西哥金融危机,由于墨西哥1992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承诺与其自身发展阶段不等价的一体化开放条件。大量短期资本集中于股市及短期资本市场,未能引导进入稳定的产业布局中,当南部军事动荡,一夜之间游资逃离。几乎造成国民经济崩溃,房地产亦瞬间崩溃;日本不仅存在早已开放的资本市场,同时,被动输入了日元升值条件。19859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及至90日元左右。这在当时资源贫瘠而依靠“贸易立国”的日本,外贸依存度极高,无疑造成,贸易收益的损失,这样日本以高度贸易依存拉动而上市的企业股价急跌,造成股市危机,进而形成国民经济包括日本房地产链的断裂,形成日本的泡沫经济。这对于日本60-70年代发展最繁荣的 “神武景气”相比,造成以后的长期”平成景气“。失去了高速增长动力。

 

2、总体评价

就当前环境看,言房地产崩盘则为时过早,个别造城区域受到冲击未必会全国蔓延。7.5%的GDP增幅要求资本、人才、技术等中多要素投入配置,虽然比以往相对缓和,但每一要素的投入往往都需要结合土地房产作为基础要素按比例结合,在经济杠杆作用下的新的结构调整与增长点布局磨合周期,一切会归于观望下的可怕寂静而平静,结构调整中会形成局部风险引燃恐慌气氛的蔓延,但是,扭转过程中,如上分析中的根本问题实质变化条件并未演进得足够充分。寂静中恐慌的蔓延会使阶段性非连续折线出现,导致恐慌与观望情绪下成交量的大跌及恢复重复出现。

那么,这种情况下,会形成如下错落特征: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历史涨幅会被抑制,会告别历年大大幅升值历史,有些地区升值会趋缓进而平稳,有些会微幅下调,北京则会因国企的大规模迁出有一定波动;而在二三线城市,涨幅同样被抑制,磨合中升跌并存,特别是在有些凭空造城的区域会形成一些激烈作用,但不会形成全国崩盘的蔓延。

最终,这一过程的磨合将会逐步使房地产回归现代工业化发展中作为基本的不动产及普通商品属性的职能。由于政府历年不断出台干预房地产的诸多政策,这对于民众形成重复性信息预期,而获得的最具影响力的直接预期,亦往往会导致很多地区不同阶段的成交量形成断裂式的折线下跌及恢复性攀升,甚至某些地区会形成非连续性折线,寂静中的恐惧会伴随这些现象普遍出现。变革时期总是伴随着猜测、可怕的安静导致的恐慌。实多为摸索的黑暗静止中自己吓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