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北丹江口文化定位的问题思索
文/袁成达
二、丹江口文化的特色分析
文化是一个历史时期经济生产及其社会形态的反映,不同城市的性质和功能直接决定各城市文化的特色和趣味。丹江口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具有南北过渡性特征,使得丹江口文化的总体特征呈现出融合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具有“兼顾周边,融合古今”的特色。具体来说,丹江口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惰性中有担当
丹江口境内的武当山是道教文化的发祥地。道家倡导出世、无为。因此丹江口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含有循规蹈矩、随遇而安的处世理念。这与丹江口地处秦巴山系有关,这里山高林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自然条件便利,土地肥沃,雨水丰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耕文明发达,靠勤劳之手,能维持温饱。因此,丹江口这块土地上,鲜有冒险之举,“揭竿而起”的壮举鲜有发生,缺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霸气与决绝之气,善守中庸,“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丹江口文化中的惰性。
丹江口在新中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做出过两次巨大的奉献,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为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县城整体搬迁,古城淹没水中,外迁內安大量移民;第二次是本世纪初,为了世纪工程南水北调,丹江口二次安置移民7.8万人。自从1958年丹江口大坝动工修建以来,这座城市就一直与移民问题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丹江口的历史就是一部水库移民史。这种舍小家为大家,勇于担当,敢于牺牲的精神与道教文化出世的惰性奇特地糅合在一起,这也是丹江口文化的奇妙之处。
(二)聪颖中有平庸
丹江口的历史文化厚重,养育和造访过一批历史传奇人物。其中有春秋时期的孔子、屈原,有唐代均州太守姚简、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医学家李时珍,还有清代的陈世美、近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等历史人物。影响最大的当数武当内家拳创始人、著名传奇道士张三丰,他为武当道教发展注入了新理念,为振兴武当道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创立了武当武术,并成为武当武术的开山鼻祖。在这些历史名人的聪慧和道家思想的熏陶下,丹江口文化中自然含有智慧的灵气与光芒。丹江口人为人处世显得颇为聪颖,于无为处有为,于不争处有争,有时看似平庸无奇,却深含机敏和灵巧。另一方面,丹江口文化中与生俱来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凡事注重眼前,多少有些急功近利,爱斤斤计较,显得又有些庸俗。但这种平庸之气既不让人心生恶念,也不让人心生厌烦。
(三)创新中有保守
丹江口文化中有开拓进取的基因。在时代潮流的大势推动下,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一面。本世纪初,世纪工程南水北调中线调水顺利实施,丹江口市面临历史上第二次移民外迁內安的问题,工程之浩大,工作之艰巨,前所未有。丹江口在移民安置工作中,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会八包两线六网”移民搬迁服务管理机制,顺利完成全部移民安置工作。深刻体现了丹江口的创新精神。但丹江口人骨子里又有一些保守的因子,比如小富即安,容易知足,缺乏“长跑”的韧性与耐性。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制约了丹江口的发展。
(四)现代中有传统
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步伐,丹江口文化中的现代都市文化比重越来越大,现代文明冲击着丹江口文化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网络媒体、广播影视、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遍布城乡,每个人都生活在现代文明之中,现代文明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但丹江口人也仍然固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在饮食、婚丧、民俗民乐等方面,仍然坚守着传统。这种传统,有时与现代民主意识、市场观念不融洽,阻滞现代文明的落户与传播。
(五)北方中有南方
丹江口地处长江以北,黄河、淮河以南,是中国的南北交汇之地。丹江口文化也天然含有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因子,尤其在饮食和语言方面表现明显。在饮食上,丹江口人既爱吃北方的馒头、面条,又爱吃南方的大米饭、甜食;既爱吃麻辣川味,又不拒其他菜系佳肴、风味小吃。在语言上,丹江口人的语音更是不南不北、既南又北。丹江口人走到北方会被认为是南方人,走到南方又会被认为是北方人。
(六)俗气中有高雅
丹江口是历史文化名城,沧浪洲是《诗经》《楚辞》的渊薮,武当山是历代文人墨客朝觐的圣地,留下丰富的诗词墨宝。文革期间丹江口(原均县)作为文化部的五七干校分校所在地,一大批文化大家分流到此。1970年,直接从北京来到这里的有中国画大师李可染、著名油画家许幸之、著名翻译家金人、著名京剧鼓师白登云、著名作家李又然、著名书法家陈述亮、著名版画家沃渣、著名作家编辑家郑尔康、著名电影导演袁牧之、著名摄影家黄翔、著名雕塑家滑田友、著名音乐理论家曹安和、著名翻译家赵少候、著名图书馆家袁涌进等。从1971年夏秋之际,冯雪峰、张兆和、沈从文、王利器、李长路、傅振伦、徐邦达、单士元、顾学颉、朱家溍等一批老弱病残的文化大家,陆续从咸宁向阳湖迁到丹江口。这里成了文化精英的荟萃之地。丹江口文化中也融进了高雅文化。
但在广大的城乡居民之中,地域民俗文化仍占有一席之地,有些婚丧风俗虽显得俗不可耐,但拥有自己的独特市场。丹江口民间音乐、戏剧、民间文学十分丰富,在吸收外来文化、现代文化的基础上,仍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失丹江口民间文化的底色和风味。
(七)多元中有主流
丹江口地处中国东西南北交汇之地,既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深受现代文明洗礼。因此,丹江口文化呈现开放多元的态势。在丹江口文化中,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既有道家文化,又有儒家文化、佛教文化,还有其他外来文化,各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各有自己的阵地,又互不相扰,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从时代文化的角度看,既有2000多年前的汉水文化和楚文化,又有本地域特有的武当文化、沧浪文化、均州文化和移民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民间戏剧,有流传四百多年的均州戏曲活化石之称的武当神戏、八岔子戏,还有当代都市歌舞剧。兼容百家、丰富多彩,就是丹江口文化多元开放的表现。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之中,主流文化始终处于支配地位。
所谓主流文化,是指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国家意志的体现。每个社会、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化。在当代中国,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文化。在当代丹江口,主流文化最具有群众基础,最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是丹江口“三宜”城市建设的基本文化生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大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