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把涉农资金当作“唐僧肉”


岂能把涉农资金当作“唐僧肉”

 

刘纯银

 

近两年来,随着支农惠农专项资金的种类与总量逐年增加,发生了多起由于监管不力导致资金被不法分子骗取的职务犯罪和诈骗案件。2012年至2013,万宁市检察院共查办涉农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案件1322人,暴露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和资金监管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亟待整治。(415日《法制日报》)

 

众所周知,为加快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各级财政也加大了三农投入,财政支农惠农资金的种类和总量大幅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强了农业综合实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有不少地方基层干部却将各种惠农资金当成了唐僧肉。如媒体报道,湖南省茶陵县近几年查处的涉农项目资金职务犯罪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态势,尤其是涉案金额快速增长。据了解,近两年,该县查办的涉农资金职务犯罪案件中,涉案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案件有15件,占总数的83%;案值10万元以上的案件8件,占总数的44%,涉案金额最大的达60余万元,其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涉案金额人均9.39万元,挪用公款案件涉案金额人均17.44万元。

 

为何涉农资金犯罪多发? 首先是涉农补贴资金申请、审核把关不严、发放不规范。其次是支农惠农资金监管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据了解,目前,各地支农惠农资金的申请、发放主要由镇政府或基层工作站人员负责,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把关不严,发放资金跟踪监督不力,导致涉农资金发放权力过于集中在基层的乡镇干部手中,加之没有开展专项整治和监督,极易发生虚报、多报贪污国家支农惠农补贴的职务犯罪案件。另外,支农惠农资金分配权遍及政府多个部门,部门之间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造成资金管理权责不清,这也就产生了资金监督真空,为个别单位和个别人牟取非法利益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基本上没有设立统一的、有效的举报方式和渠道,不但广大农民无法、也不知道向哪个部门举报支农惠农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就连政府各部门也不知道具体由哪个部门负责查处。即使有的部门设立了举报电话,对举报自身的问题也大多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有的甚至不了了之,社会监督约束显得苍白无力。

 

如何保证涉农资金得到安全使用呢?笔者认为:首先是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严格对申请材料进行把关,必要时应当深入下去调查核实,切实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其次是在核拨涉农资金时要严格履行相关程序,保障每个环节都要安全可靠。三是在涉农资金拨付及使用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应就资金的安全使用及效果进行监督,保证资金用有所需、用有所值。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谁审核谁负责、谁拨付谁负责,谁负责谁签字。资金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必须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决不姑息,以保证资金良性运转。五是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这个透明度不仅体现在前期申报的透明,还体现在审核、通过及资金核拨、使用等一系列环节的透明。六是加强对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关心力度。通过警示教育和普法宣传让这些人员知法、懂法、依法办事。通过心贴心的关心让这些人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为工作奉献热情。

 

相信,只要工作人员和监管人员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权为民所用的理念,诚于用好每一笔钱,勤于查好每一笔账,敢于追查每一个问题,愿意倾听每一个群众的呼声,那么,涉农惠民资金将不再是“唐僧肉”,而可能是每个基层政府不得不接的“烫手山芋”,那时,是否还有人敢乱伸自己的手?

 

新闻链接: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140415/Articel08002G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