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博报告:范曾&朗朗——钢琴画架协奏曲(选自范曾博客)


 

 
 
两位艺术家同时为同一期杂志创作纸媒策展,这对于《罗博报告》、范曾和朗朗,都是一次特殊的体验。
    范曾,被称作“传统文人画最后一人”,早年移居巴黎,同时往返中法两地,进行着他的艺术旅途。多年来,他的画作屡屡拍出天价,这早已不是新闻。即便如此,他一直要求我们,千万不要称他作大师。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应该交给后人判断,所以他既不自称大师,也同时睥睨哪些自称大师的人。
    朗朗,国际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以及联合国和平大使。朗朗的成长一直极富传奇色彩,他从小被视作钢琴神通,到后来他的教育方式被人质疑。他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并去践行着他心中对成功艺术家的定义。
    古稀之年的范曾与而立之年的朗朗相识已久。范曾说,朗朗是他最喜欢的钢琴家。而朗朗则说范曾的画作一看就不是凡人所为。虽然两人年龄差距很大,但是看他们一见面热情地拥抱,便能感受到其交情之深。时逢2013年法国国庆,朗朗,作为国际钢琴巨星和联合国和平大使,受邀在法国国庆音乐会演出。翌日,朗朗一行拜访位于巴黎七区的范曾寓所。《罗博报告》值此机会,记录下这两位忘年之交的一次相聚,并通过影像,创作了这期的纸媒策展。
    欢愉拍摄现场
    7月的巴黎刚进入炎热的夏天,午后,我们一行与朗朗一同约见在范曾在巴黎的寓所。中式柜子上陈列着各式各样范曾收藏的小型西方雕塑,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套套画册和文史书籍,偶有家人合影点缀其中。会客厅中,陈列着路易十六风格的法式家具与范曾的画作,另一侧放置着一架属于范曾孙女们的施坦威钢琴。范曾说,平日里两个孙女非常爱惜这台钢琴,除了练琴,决不让别人乱碰,琴上最显眼的位置上放着一张两个小女孩精心绘制的卡片,用中文和法语写着“请勿乱碰钢琴”。“但是如果这两个小鬼在家的话,她们肯定会说朗朗是唯一可以碰这台钢琴的人。”范曾打趣道。朗朗随即在两个孙女的琴谱封面上签名,并附上希望她们好好练琴的祝愿。
    采访刚刚结束,有一位来客到访范曾寓所,他带来了一叠厚厚的资料以及一件雕塑。范先生打开,是一件罗丹风格的少女头像雕塑。这位来客,是法国罗丹博物馆馆长助理,他所带来的是经由他考据的关于这座雕塑的出处的资料。而据范曾先生介绍,这件雕塑是他的儿子前不久购得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的,但是一直在等待罗丹博物馆的考据证实其为罗丹的作品。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一幕,这件作品不仅出自罗丹之手,而且还是同一时期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自罗丹博物馆的馆长助理更提出,下次有相关展览的时候,希望范曾先生能提供这件雕塑作为展品。
    随后,范曾邀请朗朗为大家演奏一曲,朗朗充满激情的演奏过后,又提议与范曾一起来了个四手连弹,现场可谓欢声笑语,妙趣横生。
    将争议搁正在一边
    在拍摄的过程中,范曾先生身着唐装,把玩着手中的烟斗,在他的画作前留影,也在他的书架前留影。书架上可见一套套大部头丛书,中外名家的画册诗集以及历史资料等应有尽有,在走廊一侧,陈列着大大小小的雕塑作品,基本都是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人物动物皆为栩栩如生状,范曾介绍道:“这种西方的雕塑作品中,也有一种很细腻的情感,这种值得细细品味的东西,深得我心。”
    而朗朗,在私底下,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阳光大男孩,每每说出精彩幽默的话,都会让眼前这个开朗而随和的东北小伙儿的形象更加鲜明。在拍摄的过程中,他在现场一直耍宝,也一直跟随摄影师尝试着把pose摆得更有意思,让出来的照片更不一样。也许是因为在朋友的家里,整个采访的氛围轻松而和谐。但当谈起音乐,谈起钢琴,他一下子就认真严肃起来。少年成名的他,比起同龄人来,多的不仅是一分历练,更多的就是他对自身和整个音乐的独特反思。虽然朗朗在范曾的面前,很是年轻,但两人之所以能成为忘年之交。正是因为朗朗有着同龄人所不具备的成熟和深刻思考。能跨越年龄的,一定是灵魂。在演奏的过程中,朗朗的风格多变,极其富有表现力。现场的感觉更能让人觉得陶醉其中,同样的钢琴,需要的是不一样的演奏家来赋予它以真正的生命,朗朗无疑就是当今中国一个这样的演奏家。
    在访谈期间,我们问起过两人对于别人的争议时怎么看待的。朗朗说道,要谢谢这些各种不同的声音,它们是他进步的动力,也是所有这些争议让他知道自己小有成就,否则不会有人要谈论他。而范曾先生则表现出一如既往的态度,应由历史去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
    而将所有的争议和别人的评价搁置一旁,这两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在这次纸媒策展中所呈现出来的,恰恰正是他们本来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