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保守传统决裂


  

现在“国学”热了。可能有两个起因。一是经济发展了,民族自信心增强,希望重振国风;二是怕一些人一味崇洋,忘了老祖宗。不要割断历史,不要丢弃民族文化的精华,当然是对的,而且有必要。

 

这里也有问题。一是,我们有国旗、国徽、国歌、国法,一说国学,人们必然推论为民族的、代表国家的大学问。这个学问包括孔孟,大概还有老庄,不知是否包括佛教和用古文写的其它经典?不知是否包括后来的孙中山和毛泽东?二是,一旦冠以“国”字,一般是最高水准,如果批判国学,有卖国、不爱国之嫌,这是否是我们应有的对待传统的态度?

 

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对它进行了扬弃,精华的部分得到了传承。我们的思想、理论、哲学、科学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已经比以前丰富了不知许多倍。现在有人不加分析,也不具体表述,只是一味地宣扬古代哲人的“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他们的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经过无数大儒小儒的诠释发挥,早已渗透到我们的每一个文化细胞中了,现在又重新挖掘其意义,莫不是他们自以为比王阳明、程氏兄弟、朱熹还要高明?有人甚至提倡用儒家思想结合市场经济的规则,创造出中国式管理,让人啼笑皆非。

                                                                                

将儒教当成“国学”供起来,是复古;在它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才是爱国。不加分析、不加选择地继承不该继承的落后的东西,是不负责任。我们应该有勇气,以坦诚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历史,有如对待自己的健康,无视遗传疾病对自己并无好处。

 

儒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时不可否认它代表的是封建时代的意识形态。以它为核心形成的民族心态里,有许多消极的东西,扼杀我们的进取精神。具体地有:

 

1.         我们的传统强调规矩,祖训,古道,提倡尊古,复古,墨守成规,导致因循守旧,不思革新,惧怕革新,一切都是古的好,向后看,循先例,不思进取;

2.         我们的文化提倡对上、对权威、对书本的崇拜。结果思维僵化,没有怀疑精神,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

3.         我们的民族从众心理重,不敢标新立异,担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

4.         我们的教育打击自信自强自立精神,这使弱者益弱,甘以弱者自居、不图自强的消极心理,具体表现有:缺乏自信,总认为别人比自己行;缺乏自立精神,无能为力的思想,“没办法”的心理重,期待别人帮助。依赖性强,期望“大树底下好乘凉”,寻找靠山,不主动为自己的权利,福祉奋斗。若有困难,等待政府救济,要求政府的政策向弱者倾斜,遭遇困难时,向上伸手,等上面恩赐;出了问题,埋怨政府。如果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不能怪穷人不努力,一定是“为富不仁”、“无奸不商”的富人的错,应当“劫富济贫”,剥夺富人,补偿穷人;

5.         我们有部分价值观鼓励安贫乐道,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无所图,无所求,不努力,不奋斗;

6.         我们民族推崇被动态度,对压力逆来顺受,隐忍;对待权力、上司,不能也不敢说不。哪怕是千里马,也要等伯乐来发现,没碰上伯乐,自认倒霉;

7.         我们的学习,读书多于思考,模仿多于创造,尾随他人多于走自己的路。不提倡创新、超越,甚至不允许怀疑。

 

我们的事业需要无数领导者。我国有一千多万注册的企业,仅此一项,我们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具有领导精神的管理者。美国总裁副总裁一级的管理人员平均年龄是50岁,欧洲49岁,中国仅37岁。我们有刚参加工作不足两年就担任经理的,这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里不可思议。我国改革和高速的经济发展为有志之士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要培养造就我们的事业所须的领导者,我们必须对文化中与领导精神相左的传统有清醒的认识,同传统文化决裂。

 

必须承认,我们的社会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向前大大地迈进了。特别是近30年,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观,改革大潮催生了一大批领袖型的人物。今天我们正在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目标迈进,我们需要进取精神,我们需要培养千千万万个具有领导精神和领导能力的人,完成我们的时代使命。传统常常表现为保守力量,用恩格斯的话说,是“历史的惰性力。”我们不能让传统成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