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银泰联姻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2014年3月31日,阿里巴巴集团(下简称“阿里集团”)与银泰商业集团(下简称“银泰商业”)共同宣布,阿里巴巴将以53.7亿元港币战略投资银泰商业,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构造一套打通线上线下的未来商业基础设施体系,并对全社会开放,帮助推动实体商业与互联网经济的双向融合。双方还将组建合资公司,快速推进该体系的建设。

阿里集团与银泰商业在本次联姻之前早已数次“牵手”。据悉,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与银泰商业集团董事局主席沈国军是老乡,交情甚深。此前从2006年马云搞“江南会”开始,马云和沈国军均是发起人。而两家公司层面的合作从2010年阿里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开始。

此外,去年5月,阿里联合银泰集团、复星集团以及顺丰、中通、韵达等组建“菜鸟网络”物流的时候,银泰集团董事长沈国军出任菜鸟网络CEO,马云出任董事长。天猫为菜鸟最大股东,投资21.5亿,占股43%。银泰通过北京国俊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6亿,占股32%。去年双11期间,银泰所有商场参加天猫1111购物狂欢节,率先尝试线下选品、线上支付购买的消费模式。今年2014年“3.8手机淘宝生活节”时,银泰又与手机淘宝及支付宝钱包合作,推出虚拟购物卡。

不过,作为虚似经济代表的阿里集团这次高调投资作为实体经济为主的银泰商业,不禁让人想起一年多前马云和王健林之间的那场很轰动的赌局。当时马云和王健林就中国零售业前途约赌,称如果到10年后,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占50%,则马云赢,反之则王健林赢。但仅仅一年之后,王健林就弃子认输,默认约赌失败。但是谁又能想到电子商务和实体经济完全可以共存共荣,合作双赢。或许在十年之后赌局到期之时,恐怕已没有纯粹的电商或者实体企业了,二者姻亲已联,融为一体。

对于阿里巴巴集团这次战略投资银泰商业,各方对其未来是否能够成功争论不休,笔者在认同双方都有新机遇的同时,也认为:O2O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这种商业模式能否成功,关键需要消费者的配合,若消费者不认可,则一切均成幻灭。那么阿里集团和银泰商业牵手联姻,究竟存在着哪些玄机呢?

首先,阿里集团与银泰商业联姻意在挖掘新的商业价值。从阿里集团一方来说,做惯了虚拟经济,就算创新发展得再快,但缺乏实体的支撑始终是一个硬伤,而且一些客户资源没有达到价值最大化的效果。而银泰商业经营着36家门店,包括28家百货店及8家购物中心,有1000万个商品数据的商品数据库体系,以及150万名会员构成的会员体系。

我们设想一下,阿里和银泰之间只要打通营销、支付和商品,包括把银泰的实体店电子化、进行会员账号的打通,双方还可以基于用户大数据进行消费行为的分析,挖掘新的商业价值,最终达到线上线下信息共享,客户共有的双赢目的。

再者,Q2Q即线上到线下,是指线下的商务机构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近年来在中国互联网界很时髦,但由于一直缺乏现实路径与成功案例,导致尽管零售业在内的传统行业被互联网冲击后惶惶不可终日,却始终无法迈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这一步。而马云的阿里集团与银泰商业合作如果成功,将树立起Q2Q商业模式的典范。届时,不仅是马云的互联网金融搅了传统银行业的局,也开创了Q2Q合作的成功案例,必然名声大振。

最后,阿里集团与银泰商业联手,只是其一系列组合投资的一部分,此举将给抬高资产价格提供想象空间,以便能够更好的在美国上市。之前阿里集团本想在香港上市,无奈“合伙人”制不为港交易所接纳,于是马云就拟在美国上市,而在美上市之前需要在短期内迅速提高阿里集团的整体实力和业绩。

阿里巴巴过去一年里出手阔绰,大鱼小鱼通杀,动用资金逾20亿美元,或入股或直接收购了超过10家规模不小的公司。社交方面投资陌陌、新浪微博、美国TANGO;收购O2O基础应用高德地图、打车应用快的、中信大数据;音乐方面收购虾米网、天天动听;金融方面投资众安保险、天弘基金等,文化方面并购文化中国,出手娱乐宝……等等等等。这一方面阿里集团急于向美国投资者展示业绩,另一方面阿里集团的战略重心“由实向虚,实虚互补”的目标在挺进。

从表面上看,只是阿里巴巴高调入股银泰商业,但实质上阿里集团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一方面对Q2Q(线上到线下),阿里和银泰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另一方面,阿里与银泰的合作如果成功,将开僻国内Q2Q的成功案例和路径,阿里集团无疑是成为了成功的先驱。最后,通过阿里和银泰的合作等一系列入股、并购行业,可以提升美国投资者的对其资产质量和赢利能力的想象空间,这样更有利于阿里集团整体打包上市。真可谓一石三鸟。不过Q2Q这种商业模式能否成功,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