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圣范蠡开始,鲁风户外中国企业家文化之旅集百名企业志士感悟肥城江南水城
2014年4月6日,鲁风户外中国企业家文化之旅集百名企业志士感悟肥城江南水城是从商圣范蠡广场开始。
踏上肥城江南水城是从商圣范蠡广场,参加鲁风户外中国企业家文化之旅的企业人士立即就聚集合影留念。
鲁风户外中国企业家文化之旅集百名企业志士
“避君隐陶称朱公流芳百世,
聚财万贯济黎民功盖千秋”。
“这是肥城市湖屯镇陶山范蠡祠一幅石刻楹联。大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有肥城知县史廷桂重建范蠡祠时撰刻。此联歌颂了范蠡在越灭吴后,毅然辞别越王勾践,舍弃高官厚禄,到陶山甘心做个普通百姓――改名陶朱公,和经商至富不守富,乐善好施的高尚人格精神。”中国企业家文化之旅发起人、中国企业家人脉促进会秘书长告诉记者时表示。
万祥军秘书长介绍道: 范蠡在陶山经商致富,又热心帮助别人,带动周围百姓共同富裕。为此,山前战国至秦汉很长一段时间曾叫“富城”县。范蠡在这里做了不少好事,司马迁给于“富好行其德”的赞语。这位知县用“流芳百世”, “功盖千秋”称赞范蠡,集中体现了肥城对这位先贤的敬仰怀念之情。范蠡对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地群众不会忘记他,所以,经过二千四百多年的沧桑岁月,范蠡古迹延续存世。
“山东泰安肥城桃都水街,现江南美景---小桥、流水、人家。故曰肥城江南水城,是市民夏日里休闲纳凉的最好去处。这里碧水蓝天,黛瓦粉墙,荷红似火,睡莲甜甜。”万祥军秘书长表示,范蠡与西施在水中泛舟,水鸟与蜻蜓在水面嬉戏,少男少女躲在岸边的柳荫下窃窃私语。清风习习吹过,巍峨的清风阁越发显得傲然壮观。这泓北方的净水,真的是一幅江南美景!
在清风阁脚下的水街北侧弯道处,有一个水街的出口。这里奇石垒砌,水草丛生,是游人踏石而过的一条小径。每当水街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这里便水花四溅,流水潺潺。尤其是大雨过后,水漫水街,小石坝上有了丰裕之水。清水漫过石头,穿过石缝,冲洗着石涧的小草,水帘一般泄入下游的龙山河。倘若天晴无雨,这里时常是石肥水瘦,干瘪无趣,难见瀑布。
桃都少水,正在实施引黄济肥,引汶入城工程,将黄河水和汶河水北水南调、南水北调,给城市注入活水,滋养灵性。民生工程,惠及子孙。然而,至今,城市景观中难见一处像样的瀑布,似乎少了一点水城的味道吧。以至于连水街这点小水流、小瀑布,都让市民爱恋不已,都使摄者频频按动快门。
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不得不勾起了我们对商圣范蠡的追忆。万祥军秘书长和参加鲁风户外中国企业家文化之旅的企业志士感悟至深。
中国企业家文化之旅发起人、中国企业家人脉促进会秘书长万祥军现场解读了范蠡商业智慧!
万祥军秘书长现场解读了范蠡商业智慧!
商圣范蠡是我们商人和企业家心中最为潇洒的男人。尽管他的许多作派为封建伦理所不容,但他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夜空中光耀千秋。他被奉为“华商始祖”,并被民间作为“财神”推向了神坛,受到无尽的景仰和膜拜;赞美之词更是不胜枚举,最经典的有:“智慧之星,谋略之魂,商旅之圣,爱恋之神”,“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等。
范蠡,字少伯,号陶朱公,别名鸱夷子皮,公元前536年生于楚宛三户(今南阳淅川,小孔子15岁),据传师从鬼谷子、计然等。25岁弃楚入越,42岁拜为大夫,在“兴越灭吴”中开启了辉煌壮丽的一生。他两拜卿相,三致千金,佳人相伴(《史记》和《国语》均未提及西施,但世俗宁信其有);从世俗角度理解,可谓“官场商场情场场场得意”,并以88岁的高寿终老,试问古今有几人能有如此潇洒?
范蠡的一生,是饱和的一生,恣肆的一生,圆满的一生!是值得品味、研究和学习的一生。特别是作为华商始祖,他的经商智慧至今仍绽放着熠熠光芒。
其一,系统的经商哲学
范蠡时代的哲学已初具体系,对范蠡影响较大的思想有三:一是天人相合的宇宙观,二是知天知人的认识论,三是阴阳转化的辩证法。并基于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和《周易》的圜道思想,范蠡不但充满了对客观现实的充分尊重和利用,而且还强调把自身作为整体系统的子系统来看待,真正达到了从战略意义上的利润最大化。具体地讲,其经商哲学包括了三个方面:
其一,规律论;范蠡的“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就是对规律发掘运用。其二,运筹论;范蠡认为在判断决策时,必须放眼全局,整体把握,很多方面都得照顾考虑到,如强调在价格制定上提出要兼顾粮商和农户的利益(这显然已是“多赢”理论)。其三,控制论;范蠡的大智慧在于他不追求无限制的发展,而理智地把每样事物控制在自己的能力内。
其二,实用的经营思想
在经商哲学的指导下,在不断的实践中,范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的充满人格魅力经营思想,这些思想表现了“商道即人道”理念,可概括为八点:一是预测行情,窥其先机;二是贵贱复反,贱买贵卖;三是实物上种,质高货真;四是薄利多销,无敢居贵;五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六是加速周转,行如流水;七是多元相济,综合经营;八是富而好德,仗义疏财。
范蠡的这些经营思想体现了“经济循环论”、“积著之理”、“待乏原则”和“平粜齐物价格理论”等,至今仍极具参考价值。其次,范蠡还特别注重经商环境的选择,他之所选择“陶”,是经过充分论证的,他认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史记·货殖列传》)”。此外,后人还据其理论整理了《陶朱公术》、《陶朱公商训》、《范蠡经商十八法》、《范蠡十三要领》等,均极具指导性。
其三,积极的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在中国农耕时代一直不为官方所重视,这也是导致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而许多研究范蠡的文章很少关注和强调到这个方面。范蠡先后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煮盐业、贩运业、手工制造业等,为提升商品的竞争力,他进行了诸多技术革新。个人认为,这在忽视技术革新的中国是难能可贵的,具有极其伟大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浓墨重彩地宣传和倡导。
范蠡在这方面的贡献有三:其一,他是酱的发明者,促进了中国的美食文化;其二,他是陶器制作技术的改进者,是造缸的能手,被太湖一带的工匠们尊称为“造缸先师”;其三,他还根据自己的养鱼经验写成《养鱼经》,此书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已提及雌雄鲤鱼配比以及鲤鳖混养等内容,比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所著《动物史》(该书把鱼列入分类系统)还早一百多年。
鲁风户外中国企业家文化之旅领队鲁风在部署下步安排
桃都有水街,何须忆江南?
刘家山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我至今张口能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火红的江花,碧绿的江水,一下子把人带入江南的风韵之中。或因了这位大诗人的勾魂诗作,笔者于2008年的春季,历时九天,游览了江南的大部风光。从苏、锡、常到上海滩,从金陵府到杭州城,一路走来,饱尝了魂牵梦绕的江南味。那些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轩榭楼阁,古宅烟雨的记忆,就像刻在我脑海中的一幅幅水彩画;那些临河而居,头顶斗笠,手摇撸桨,以船出行的江南人,又宛如放电影一样,常常在我眼前闪过。
一句“能不忆江南?”,诗人白居易的确道出了体验过江南美的人的思绪情愁。就连我这样的北方汉子,都有一朝去江南,十年盼回还的情愫在胸了。江南的美,美在气候,美在多水,美在韵致。江南几乎到处都有水街,流动的水街是江南的一大特色,也是江南的标志性文化之一。据最新考古发现,4000多年前的浙江良渚人,就已经过上了水乡的生活。因此,良渚也成为迄今最早的“江南水街”发祥地。江南水街可谓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世人无不崇尚之。我曾感叹:江南好,毕竟太遥远;水街美,总归在江南。没想到,开化灵透的现代人,已经学会了物景与时空的“移植术”,可以把江南水街移植到任何地方去。如今的中国,不论天南地北,遍地有江南了。
我所在的桃都肥城,近年来也在营造江南味,试图将桃乡变为水乡。继康王河湿地公园建成后,又巧夺天工似地建造了一条“江南水街”。此水街位于市中心的黄金地带,是为市民奉上的又一水上乐园。水街虽离我的家门口不远,步行也超不过五分钟的路程,但由于一直处于封闭施工状态,我们始终没有见到过其真实面目。直到今年春暖花开的时节,江南水街建成完工,向市民开放,那条惟妙惟肖的江南水街,才仿佛一夜之间从南国搬运到了北国的桃都。
我和妻子第一次看到桃都江南水街,是在晚饭后的散步中偶然发现的。有人说水街通了,我们便改变散步的行程夜游了它。月光下的水街,就像一位初下绣楼的闺秀,给人一种新奇而神秘的感觉。远远看去,水街的中心地带形成了一个圆形的湖。湖面水平如镜,光光亮亮,湖中隐约可见范蠡与西施正在驾着游船尽情地游荡。路人告知,那只是一尊雕塑船。细看,船儿果真没有动。不过有了范蠡与西施的参与,这泓水面就有了文化和灵气。我给妻子提议,这水面应该叫范蠡湖。妻子却说,那倒不如叫西施湖好。对!好一个西施湖。美女都是水做成的,这汪美水就像西施的眸子一样清澈,它自然就是一个绝妙的西施湖了。
不管别人叫不叫,我和妻子就把这湖称作西施湖了。西施湖的南岸,是一片颇具特色的仿古建筑群,仿的自然也是江南的古建筑。整个建筑群形状各异,高低不一,犬牙交错,错落有致,互通互透,浑然一体。外观,建筑物沿岸依次摆开,全部是粉墙黛瓦,起脊坡顶,隔三差五地穿插着高耸的马头墙。古典中透射着现代,冷峻中显示着力量;内看,功能分区科学,区区相连,间或有水流过,间或小桥拱起,间或曲径折返。从任何一处入口进去,便可贯通整个建筑群,任意一个出口都可以走出来。独具匠心的设计,令人折服。只可惜,崭新的房子内都还空空如也,尚未有商贾光顾。走出室内,但见这片建筑群的南侧,一挺拔的白色建筑立面上,醒目地刻着四个红色行书大字——江南水街。
建筑群的前面,是商圣范蠡的青铜雕塑和一处市民广场。雕塑范蠡,端坐于平椅之上,目光炯炯地注视前方,左手提襟,右手举着饱蘸墨汁的如橼大笔,寓意着他刚刚书写完其身后的《商训》竹简屏风转过身来。白色的雕塑底座上镌刻着四个黑色大字——商圣范蠡。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范蠡公园。真是身在庐山不知山,我犯了骑着马找马的毛病了。原本知道家门口前正在兴建一处森林公园的,后来也听说正在市中心修建范蠡公园,哪知道此处就是范蠡公园。如此说来,江南水街就是范蠡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了。但它应该是一个最耀眼、最亮点的关键部分。我敢断定,假如没了水街,整个公园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也就根本与江南无法扯起了。
那么,缘何称其为范蠡公园?我仔细一想,答案自然明了。范蠡生于河南南阳,曾辅佐越国灭吴,晚年隐居肥城陶山,“赀累巨万,富甲天下”,奠定了中国商业文化的基石。其死后墓葬于肥城陶山,至今桃都人每年清明前夕都去范蠡墓凭吊这位巨商鼻祖。也许因了商圣范蠡的灵气和慧眼神采,桃都肥城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百强县、齐鲁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这座国家级园林城市,如今在眼珠子地带兴建最好的标志性公园,不请商圣范蠡进来又能请谁?不以范蠡命名公园名字又能以谁?这不仅是纪念,更是展示桃都人开拓与创新的豪情壮志。范蠡公园与江南水街,是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神韵的契合。
西施湖的北岸,与南岸是同样风格的建筑群,它们遥相呼应。不过这里应该是一处大型的商务会馆,目前也未启用,静待客商。西施湖的东侧,是范蠡公园的又一重要景观。其实,就是我早先听说的那片森林公园。人造的土丘,高低起伏,曲径幽深,成千上万的树木、花草遍布其间。那些叫上名字的和叫不上名字的树木、花草,生长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蜘蛛网似的林间小道,通往森林的深处,有花砖铺就的,有水泥抹平的,也有鹅卵石填充的,这里是市民散步、纳凉、静心的好去处。倘若晚间,着实有点怕人,太幽太静了。土丘的最高处有一座四五层高的圆形楼阁,这楼阁与西施湖形成了天然的对称与呼应,宛如杭州西湖与传说中的雷峰塔的对应一样,演绎着一种神秘的文化。我不知道这楼阁叫什么名字,想取名为望湖阁,却不知别人意下如何?
西施湖的西侧,除了环湖小路,就是一片绿地和南方树种。不管是范蠡公园、森林公园,还是江南水街,真正生出灵气的还是那片水。我不知水街的活水源头在哪,但见得湖水始终清如许,水街自南向北,中间地带形成一个西施湖,然后湖水流向穿越市中心的龙山河,河水顺流西去。这条人造的水街,这泓清澈的湖水,营造出一个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美景。这里不缺小桥流水,也不乏黛瓦粉墙,轩榭楼阁,蓝天绿树,除了雨水和雾气少点,别的一点都不逊色于江南。
清晨来到水街,便可见到日出湖面红似火的景观,那些建筑群在水中形成的美丽倒影,更是赛过仙境一般。湖中心游动的竹筏船,湖水上面掠过的白鹭,湖边的水草和光滑的石头,都令人心旷神怡。最让人心动的,还是环湖一圈的那些垂钓者。天刚蒙蒙亮,那些垂钓者就依次排满了西施湖的一周。一个个鱼竿高挑,神情贯注。远远看去,他们就像高处电线上站满的麻雀一样,密密麻麻,影影绰绰,给西施湖平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西施湖南岸的晨练者,更是壮观无比。且不说扇子舞女子队,也不说健身球老年操,单说太极大家庭,就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这里每天清晨,都有几百人的陈氏太极习练者,在大师们的引领下挥拳习武,一招一式十分讲究。江南水街已成为市民晨练的最佳圣地。跑步的、慢走的、遛鸟的、练嗓子的、吹葫芦丝的、摄影的,各取所需,各显其能,应有尽有。
傍晚来到水街,又是另一番景致。晚霞照射下的西施湖与周围的建筑群,就像披上了一层神秘的晚礼服,远处的树木,也显出美丽的剪影。市民们三五成群,游走在环湖小道上,享受着江南的风味,倾听着湖水窃窃私语,叙说着一天的见闻,消除去身心的劳顿。霓虹灯下的江南水街,差点就能赶上南京夫子庙的夜景了。肥城的江南水街,桃都的最好去处。
如今,我栖居在水街,何须再忆江南?桃都有水街,守着这诗意水岸,我不想再去江南了。
【文章来源】中国企业家人脉网 中国企业家手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