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文化的高度决定楚文化的高度


屈原文化的高度决定楚文化的高度

2014-04-29 09:17:29三峡日报

    人物档案

刘玉堂,男,1956年生,湖北大悟人,现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建筑园林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长、湖北省三国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史、中国法制史和中国城市史研究,其中对楚国历史文化,尤其是对楚国经济、法律和城市建筑研究用力甚勤,公开出版学术专著20(含合著),主编、协助主编和参与撰写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科研成果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在相关学术领域引起较大反响。  

人物名片  

刘玉堂,央视一套《楚国八百年》主讲嘉宾,在全片出镜60余次,该片网络跟帖评论数量,超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首播同时段的评论数量。1997年,他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2年,他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2005年,他入选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层次人才和湖北省宣传文化战线首届五个一批人才。其代表性著作《楚国经济史》、《楚国的城市与建筑》(与高介华合著)作为《楚学文库》中的二种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第十届中国图书奖;《荆楚文化志》(系《中华文化通志》之一,与张正明合著)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访谈背景  

410日,刘玉堂教授来三峡大学进行楚文化漫谈讲座。宜昌作为一个文化重镇,如何弘扬优秀楚文化?楚文化有哪些特质?当代青年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应怎样做?本报记者专访了刘玉堂教授。刘教授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旁征博引的史料,独到深刻的见解,带着我们领略到了楚文化的无穷魅力。  

高端问道  

1 弘扬优秀楚文化 宜昌要打好屈原牌  

记者:刘教授,您好!欢迎您来到宜昌,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  专访。

刘玉堂:你好!不客气!  

记者:您这次在宜昌讲座的主题是楚文化,请问您宜昌在楚文化中处于什么地位?  

刘玉堂:宜昌在楚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出生于宜昌秭归,屈原是楚文化精神的标杆。可以这样说吧,屈原文化的高度决定了宜昌在楚文化中的高度。  

记者:屈原是楚文化的标杆,那么宜昌的楚文化色彩应该是最浓的。但也有人认为荆州的楚文化色彩好像更浓,您能不能比较一下两个城市的楚文化特点?  

刘玉堂:我所说的屈原是楚文化的标杆,并非指宜昌的楚文化色彩最浓,而是指屈原的高度决定了宜昌在楚文化中的高度,楚文化的旗帜是屈原,这个是仅就屈原来谈的。如果论地下出土的楚国文物数量,那么宜昌不能和荆州、荆门相比,也没有襄阳多。但宜昌发现过楚国西周中早期的墓,最早楚国的钟和乐器。宜昌发现的楚文化文物虽然数量上不及荆州,但是在文物的重要性上又略胜一筹。  

记者:建设文化,我们也面临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宜昌是一个楚文化、巴文化、码头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多元交织的地方。请问刘教授,您认为宜昌的文化建设应从哪方面入手?  

刘玉堂:文化多元交织,是宜昌的一个显著特点。这既让宜昌文化丰富多彩,又为宜昌文化建设出了一道难题,到底打什么文化牌。其实,仔细分析这些文化,你会发现,楚文化还是宜昌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我觉得宜昌应该围绕屈原这张牌,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因为楚文化有典型代表屈原,我刚才说过,屈原在楚文化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屈原爱国情怀、忧民的风骨等,都与楚文化的特点乃至中华民族精神十分契合。此外,出生在宜昌兴山的王昭君,代表着的文化,也与楚文化的特点相吻合,同样可以加以宣传、弘扬。  

记者: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是否也属于楚文化范畴?  

刘玉堂:她是属于楚汉文化,严格来说应该是属于楚文化的流风遗韵。汉朝在很大程度上是杂霸王之道而用之,汉朝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很多继承秦制,但是文化上基本用的是楚制。因此,从文化传承、文化孕育上来讲,王昭君应该是深厚的楚文化所孕育出来的。  

记者:宜昌读者还十分关注一个话题,楚国国都丹阳究竟在哪里?  

刘玉堂:楚国国都的问题是比较敏感的问题,一直在研究中,有当涂说,有秭归说,有枝江说、丹淅说,还有其他说法。这个在文献上都能找到证据,古人和今人都有这种说法。但是这一直在探索中,没有哪一个结论获得大多数专家的认可。近年来清华简《楚居》的发现,使楚都研究治丝益棼,据《楚居》记载,楚国的首都迁徙高达十五六次之多。  

记者:就是说,楚国的首都是流动的?  

刘玉堂:它是流动的。清华简《楚居》带来了一个问题,让楚国都城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麻烦。目前,我们在表述楚国首都问题时可以模糊处理。  

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青年要多读经典原著  

记者:您对当代青年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建议?  

刘玉堂:现在年轻人中,有一种不爱读书现象,知识碎片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通过微博、微信来获取信息,而读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但你去看一看发达国家的机场里,看书读书的人还是很多。我认为,年轻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年轻人在读书上不要功利化,也不要有畏惧心理,要扎扎实实地读书。  

目前我们的问题不是书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泛泛的平庸之作要少读,那是浪费我们的时间,网络上便捷快速的信息要少看,那会冲击我们的思考。我们要多读原著,多读大师的作品,多读一流学者的作品。但也不必贪大求全,经、史、子、集,都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来选择。  

记者:您会选择什么?您建议年轻人读哪些作品?  

刘玉堂:比如我就对楚辞特别感兴趣。我建议年轻人可以选择当今最好的学者对古代经典的注解读一读,比如高亨注解的《诗经》、任继愈注解的《老子》等。  

记者:您刚才提到微博、微信问题,您开通了微博吗?  

刘玉堂:我没有开通(微博、微信)。但我不反对别人开,就像我不打麻将,也不反对别人打。  

记者:您上网吗?  

刘玉堂:当然上()。我平时上网主要是看新闻,查阅资源。网络的海量信息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知识来源,但其中大量信息是重复的、未经过滤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独立思考和鉴别来去芜存菁。其实,移动手机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接听电话。但是现在大家都在用手机刷微博,有人开玩笑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面对面各自看手机。其实读书更能引发思考,好的书籍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记者:您刚才说面对面各自看手机是人与人之间距离很远,是否这也是一种文化的距离?  

刘玉堂:对,这实际上也是文化的距离。我对我的学生有这样一条建议,重视网络,依靠网络,但不要依赖网络。好东西为什么不用呢,但是依赖就不对了。以前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现在我看是纸上得来的不算浅了,网上得来更加浅。这个风气可能将会比较严重地影响文化的传承。  

3 传承弘扬楚文化 要摒弃糟粕继承精华  

记者:传承、弘扬优秀楚文化,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刘玉堂:楚文化中包含的进取精神、开放视野、追求和谐的理念,这些精华在当代也值得我们宣扬。我认为,传承、弘扬优秀楚文化,有利于培养世界眼光、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理论水平、有利于丰富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道德素养、有利于发展文化经济、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记者:由此可见,楚文化是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一致性?  

刘玉堂: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楚文化的契合度非常高。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荆楚文化的核心理念。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就来自楚文化,说的是楚人讲诚信。楚人季布是项羽麾下名将,也是一个出了名的讲诚信的人。司马迁称:季布者,楚人也。为人任侠,有名于楚。民间亦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  

记者: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如何传承、弘扬优秀楚文化呢?  

刘玉堂:我认为,首先要科学深入地研究楚文化,在此基础上,做好楚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因为,传承、弘扬优秀楚文化,先要准确地定位楚文化,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传承、弘扬的才是真正的楚文化。其次,宣传当然也很重要,这是楚文化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否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宣传不做好,楚文化就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只有被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楚文化才能在社会上作为一种正能量传递,才能发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作用。具体的宣传方法有,制作通俗易懂的楚文化宣传小册子,推进楚文化相关内容进课本等等。第三,要让楚文化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文化价值的存在。在经济上产生了效益,传承、弘扬优秀楚文化就会有持续、强劲的动力。第四,要加大对楚文化的保护力度,摒弃糟粕、继承精华,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好。  

记者:您刚才说继承楚文化要摒弃糟粕,继承精华,能否举例谈谈?  

刘玉堂:例如楚国晚期不重视人才、政治改革不彻底等问题,就是楚文化中的一些糟粕,我们需要反思、总结,从中吸取深刻教训。这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啃改革的硬骨头具有警示和启示意义。  

记者:楚国为什么没有完成变法?  

刘玉堂:这是由于楚国政治结构和其他国家不一样造成的,吴起变法时,楚王曾问他,楚国的症结在哪儿,他答封君太众、大臣太重,意思是,以封君享有特权的人太多,大臣的权力太大。封君及将一些贵族大吏封在边远的地方,以防其干预朝政。这个做法初衷是好的,但是后来这些封君拉帮结派,形成了很多小团体,他们有自己私人的军队,对楚王造成了很大威胁。大臣太重,即大臣的权势太大,威胁着国君的权力,这些是楚国的改革特殊背景。从改革内容上看,商鞅变法非常实际、具体,但是楚国的改革没有特别细化,虚的多一些,实的少一些。因此,楚国变法失败是有多种原因的。  

4 进取开放创新和合爱国 汇聚成优秀楚文化  

记者:什么是楚文化?文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刘玉堂:楚文化就是由楚人创立和发展的一种文化。如果从周文王正式分封楚人的熊绎为子爵,也就是分封为他们的王算起,那么楚国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到公元前三世纪末被秦国灭掉是800年时间,所以我们常说楚国立国800年。但楚文化却可以往上延伸一段时间,即从公元前十三世纪末到公元前三世纪末。我们这样来推断的话,楚文化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一千年。由此可以看出,楚文化它是由楚人创立的在楚地生长起来的一种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楚文化具有哪些特质?  

刘玉堂:楚文化具有五大特质,包括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吞吐百川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和众安民的和合理念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  

记者:楚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是怎样一个地位?  

刘玉堂:楚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它不仅仅是等同于一般的区域文化,它不是一个省里面的文化。楚文化的核心区主要是湖北和湖南、河南的南部、重庆的东部、安徽的西部、江西的北部,这是它的中心区域,它最大的时候地方5000里。所以说楚文化不是哪一个省的文化,我们不能说它是湖南的文化,也不能说它是湖北的文化,它是高于狭隘省域、地域文化之上的文化。楚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有很多,例如:屈原的风骨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屈原的楚辞对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贡献,楚人科技上的创新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贡献,楚国在艺术上的创新被称做楚学的老庄哲学等等。  

记者:您刚才提到楚文化的核心区域包含了湖北和湖南,能否比较一下楚文化在两个地区的演进和发展?  

刘玉堂:湖南的楚文化底蕴确实也非常深厚,但是从宋代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开始,湖南的文化已经开始和湖北文化分野了,湖南文化逐渐过度为湖湘文化,虽然湖湘文化的源头是楚文化,但是和楚文化还是有区别。例如湖南的布叫湘布,湖北的军队叫楚军,湖南的军队叫湘军。湖南当然也是楚文化的重镇,但是湖南没做过楚国的都城,后来也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因此,湖南的楚文化地位仅次于湖北。  

记者:如何理解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  

刘玉堂:筚路蓝缕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立国初期的楚人  ,坐的是简陋的柴车,穿的是破旧的衣裳,生活在草莽丛生的山林里。他们开垦荒山,辛勤耕作,还要在崎岖的山路中往返跋涉,为天子当差效力,贡献弓箭等物品。楚人就是在如此艰苦恶劣的环境中迈出了奋发创业的第一步。楚国立国约八百年,从一个蕞尔小邦发展成泱泱大国,唯有楚人于困厄中凝聚成的筚路蓝缕,用张楚国的苦志,才是推动他们开疆拓土的精神动力。筚路蓝缕的精神一直贯穿在楚国历史里。今天,筚路蓝缕作为一个成语,载入我们的辞典,作为一种传统,融入我们的血液,作为一种象征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时期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时时鞭策我们自强不息。

记者:楚文化中吞吐百川的开放气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玉堂:先讲一个《吕氏春秋》里失弓得弓的故事: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左右的侍从立刻要去寻找。楚王制止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必找了。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为什么要把楚人区别开来呢?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这样就符合仁义了!而楚国人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说道:为什么要把天地区别开来呢?不妨说:失之,得之。这样就符合天道了!不管谁失了谁得了,反正物质不灭,这不是宇宙意识是什么?楚文化是种开放的文化,楚人有种开放的胸襟。  

记者:楚人在创新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成就?  

刘玉堂:楚国创下过很多个第一是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系统中唯一保留至今的,但却甚少人知,天下第一县由楚人建立,名叫权县,位于湖北的当阳和沙洋之间。冷兵器时代的机关枪连弩,最早也起源于楚国,在长沙曾出土的楚连弩,扣动扳机可连发10支箭,这是世界已发现最早的连发武器。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帛画《人物龙凤图》和长沙子弹库楚墓的《人物御龙图》,是中国最早的人物绘画。楚国还有当今最早的连环画,这是画在随州发现的漆酒杯上的郊游图。这些第一与楚文化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 (潘世东转载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