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产阶级法权的思考


论(238

2014-5-13

 

       毛泽东在“文化革命”后期号召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时,曾经提出资产阶级法权问题,并论断资产阶级法权是平等交换掩盖下的不平等。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毛泽东的论断?这里做一个粗浅的思考解释。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获取都要通过买卖,都要遵循市场规则。这些规则是由市场经济规律即供求规律决定的。市场交换规则是等价交换和价格决定等。因此所有的人在市场中的买卖交换都是平等的。市场只认钱,不认人。这一点是老生常谈。

       但是在市场上有一种人,兜里的钱多得无可计数,买商品花多少钱都好像没有花钱一样,可以不作任何考虑。对他来讲,买东西就好像是白拿的,不是花钱买的。和这样的人相比较,另一部分人买商品,要计算收入和成本,要量入为出,要考虑将来的需要等等。这两种人在市场上买东西实质上是不平等的。前一部分人是少数人,是不花钱(形式上花钱)买东西。而另一部分人是多数人,是花钱买东西。前一部分人可以买到最好的东西。后一部分人只可以选择买基本适用的东西。这反过来又好像是形式上不平等,而实质上是平等的。因为每个人都花钱了,而且买同样的东西花同样的钱。每个钱的价值量是相等的。但是对于花钱和没花钱好像同样的人来讲,他和一般人绝不是平等的。不仅是精神上的不平等,而且事实上不平等。因为在市场竞争中,机会对于富人和穷人永远不同,富人永远不会失败。在市场经济中,机会不平等是根本的不平等

       在市场上所有的货币的价值都是相等的。因为所有的钱都一样,没有谁的钱和别人的钱不同。因此资本家说市场是平等的、公正的。没有任何不公正或不公平。但是当一个人拥有的钱比别人更多,或者多到可以不计数量和成本的时候,拥有这个钱的人就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或者具有了无限的机会。这就涉及了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问题,使得单纯的量的区别具有了质的区别

       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形式,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等价交换。市场经济是供求交换,是按照供求关系交换。在表面上看,市场上交换的商品也是等价交换。这种等价交换是在交换完成的那一刻表现出来的。但实际上,市场交换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长可短。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市场交换是多家竞争的交换。不是两个商家的买卖交换,就是说有多家的买卖交换,是很多商家竞争式的交换。这种交换方式不再是单纯的买卖了。这种交换方式不是平等的,而是有钱的一方控制的交换。或者说交换的主动权掌握在更有钱的一方手中,或者可以筹集更多资本的资本家手中。有较多资本的一方可以更高的价格取得交换的主动权。就如现在人们知道的“团购”一样比零售有着更多的机会。这不是平等的交换,是不平等的交换。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方式是市场竞争交换过程。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市场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大工厂上的。虽然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从现代工厂开始的,他仅仅是从劳动价值的角度,论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地点和起点。并不是论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本家在市场上重新分配由工人们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但是这种分配是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实现的。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使得商品及其剩余价值仅仅成了价格的载体。这与现实的生产完全反过来了。供求的波动使得价格不断地涨落变化。依据市场供求的涨落而买卖,就产生了不同的收益。从市场经济的历史可以看到,银行比物质生产企业能够更快的利用市场价格的涨落,所以银行越来越富有。现代信息企业能够比银行更快的利用市场价格的涨落,所以信息企业越来越富有。

       社会分工决定了大多数人从事生产,只能够由少数人从事专业的市场买卖活动。而且从事市场的买卖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有一部分人从社会生产分工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经营买卖。这部分专门从事买卖的人,逐渐利用自己的竞争知识,不断地依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涨落从事交换,很快赚到更多的钱。有钱人在市场上有更多的收益,并不是他们的劳动含有更多的价值。而是由于他们利用市场价格的涨落来买卖,而不是按照等价交换,导致他们的货币收益更多。

市场经济有一个规律,就是马太效应。有钱人会越来越有钱。没有钱的人会越来越少钱。马太效应是因为一些有钱人会把赚到的钱再次投入,而不是消费或储蓄。另一些有钱人不具有这样的抱负和能力。这进一步使得市场机会不断地向更有钱的人倾斜。从而造成社会的两级分化。

当这种分化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出现了有的富人钱多到不可计数,买东西就好像不用花钱。这就是平等交换下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我理解,这就是毛泽东讲的资产阶级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