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IPO与京东融资:争夺话语权行为之心理分析(5月15日)
关键词:话语权 行为分析 心理探究 阿里VS京东 贾春宝
阿里5月7日向SEC提交招股书成为5月份资本市场的热点。机构估算,阿里巴巴上市后的市值区间在1500亿-2500亿美元。在科技公司中次于苹果、谷歌、微软,但有望冲刺IBM、facebook、亚马逊等市值,与其比肩。
5月6日收市,苹果市值约为5120.3亿美元,谷歌市值约为3585.4亿美元,微软市值约为3242.0亿美元,IBM市值约为1900.3亿美元,facebook市值约为1502.1亿美元,亚马逊市值约为1368.4亿美元。腾讯市值8834.65亿港元,约合1139.67亿美元。
除了数据方面吸引眼球之外,让人感触比较深刻的就是创业团队与资本在话语权上的争夺。众所周知,阿里之所以放弃香港,转道纽约去IPO,核心就是坚持自己所提出的“合伙人”制度。因为马云及其小伙伴们以合伙人制控制公司的制度,不符合香港上市公司股东一人一票的监管要求,而最终放弃香港转投美国。
阿里巴巴提交的SEC文件显示,其主要股东日本软银、雅虎公司及创始人马云、联合创始人蔡崇信已就IPO后的投票权问题达成一份协议。公司最大的股东软银将拥有提名一名董事会成员的权力,但未经马云和蔡崇信同意的情况下,不能撤换阿里巴巴合伙人所提名的任何董事。
根据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包括马云和蔡崇信在内的28位公司合伙人拥有提名大多数董事会成员的权力。IPO完成后,软银将继续拥有阿里巴巴集团30%以上的股份,但要把超出30%部分股份的投票权交给一家由马云和蔡崇信掌管的股权信托公司。若软银持股比例降至15%以下,则失去提名董事的资格。
2012年阿里巴巴从雅虎手中回购股份,雅虎不再是阿里第一大股东。双方协定,如阿里巴巴在2015年12月之前公开上市,将有权进一步回购雅虎所持股份。届时,软银和雅虎在阿里巴巴董事会的投票权之和将降至50%以下。
马云蔡祟信的“马蔡体制”,其控制力的传导机制是马蔡-28位阿里小伙伴-董事会-软银雅虎-股东大会,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公司治理结构,带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加上反对兼并的条款,马云希望阿里是以其控制的小伙伴文化对抗美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以及通过合伙人价值观不断自我更新而阻吓资本门口上的野蛮人。
相比之下,刘强东在融资过程中保留在京东的话语权方面就采用了另外的方法。根据招股文件从2007年拿到今日资本1000万美元起到腾讯注入2.145亿美元止,累计融资20.26亿美元;京东上市后,刘强东持有及获得投票权的股票共计13.74亿股,占总股本的55.9%;刘强东持有的股票将转为B类股票(每股有20份投票权),投票权占83.7%;
京东早期的三轮私募属于“夹层融资”,通俗讲就是性质介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之间,具件条款由投融资双方灵活商定的长期融资方式。2007到2010年间,京东发行了A、B、C三轮“可转可赎回优先股”。这种融资工具发出去是债券,付不付利息,什么条件下可以转股,每个时期可以转多少,没有投票权要看双方事前约定。
京东2011年以来历次股权融资,累计发售8亿普通股,获得18.57亿美元现金及腾讯旗下三块电商资产(拍拍、网购100%股权及易迅9.9%股权)。在大规模股权融资的过程中,刘强东要求投资人排它性地将投票权授予他的两间BVI(英属处女群岛)公司Max Smart和Fortune Rising。
另外,刘强东向谷歌、百度们学习,采用普遍采用的双层股权结构。按照双层股权结构,上市后刘强东持有的5.65亿股将转为B类股票,每股有20份投票权。其它新旧投资人持有的都是A类股票,每股有1份投票权。招股文件显示,刘强东将获得83.7%的投票权。
话语权与利益分配,这是一对矛盾。在贾春宝看来,当最终只能有一个决策,总是需要有人对决策之后的结果负责。一个人的机构不会发生那样的矛盾与冲突,即使是合伙机构、家族成员之间,甚至家庭成员之间,都会时刻爆发关于话语权方面的冲突。
当权利完全集中到一个人的手中,那个最终决策的人也会感觉焦虑与恐慌,因为那将意味着TA需要承担超过其个人范围的负担,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或者不同的情绪状态之中,对于责任的推卸与担当都会有不同的倾向性。
人之所以都有权力欲望,主要是因为那权利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丧失权力意味着自己被边缘化,当自己被边缘化,就会失去控制,而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上“任人宰割”。
人对于命运失控之后的局面是充满陌生感与恐惧感的。或者在内心会自责,原本曾经做出的承诺却无法再担当,这会让知情者嘲笑自己的无能与迟暮,而对权利的继续把持,只是在证明自己“我能”!
对权力的争夺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人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而有的进取意志。因为假如不积极进取的话,存在的价值就会被弱化,或者把舞台让给别人,回到自己不被关注的状态;或者会被遗弃,沦落成为失败者的形象,那种loser的标签会让自己失去所曾经拥有、正在拥有以及可能拥有的一切。
当创业者变成管理团队,就要承担除了自己之外的那些投资人的利益责任,投资人对自己失望,或者意味着投资人撤资而让自己的事业平台垮塌,或者意味着事业平台更加辉煌,却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这两种结果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追求更辉煌的未来而且自己一直雄霸在舞台中央,这是人性的贪婪。
其实以自己主观意志去应对外界的客观挑战,总是会让自己感觉到长时间努力之后的透支。但是,你的能与不能之间的差异究竟有多大呢?
人生,倒推几十年没有自己,未来几十年之后自己也将不复存在。真正在辉煌的顶点也就是那区区的十几年甚至几年的光阴。当我们给自己施加了太多的责任与压力,在激发自己的潜能之余,也在耗费我们自身的内力。
当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与财富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所需,其实际意义就会弱化,逐渐变成数字或者仅仅具有象征意义的标签。而人的内心是无比强大的,而且越来越强大。
一个庞大的帝国随着开疆拓土,即使维系其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都会逐渐变得贪婪,因为变得庞大会让内心的恐惧也变大,只有拥有更多的资源才能缓解并平复内心的恐惧。
贾春宝认为,政治上的朝代更迭与市场经济的商业浪潮,原本是谁都无法阻止的客观规律。当自己力不从心,难以再享受财富、成就与光环所带给自己的荣耀,也将会从这个世界消失。从更长久的周期看,这是必然要发生的。
当创业者引入资本的伊始,就势必要在每一刻面临与他们之间的博弈的过程。运营与高管的任免是创业团队在融资的时候的退守底线,为投资人带来利益回报是创业团队的应尽职责,但是当资金方看不到盈利前景,就会开始寻求裁员并撤换CEO,甚至将创始人“扫地出门”。这对创业者才是最大的潜在危害。
明智的创始人不仅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还需要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另外时刻注意给自己留一手。不仅随时准备相应的资金储备,或者在企业外部有造血机制,以随时准备应对资金撤资,或者收回所稀释出去的股权。这就需要创办人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业务与融资平台,在制度与精力允许的前提下“另起炉灶”。
其实恐惧心理并不单纯是创业团队内部,团队所面对的投资人,同样有恐惧心理。投资人的恐惧来源于LP们对于利益与安全的追求,以及来自现实确定的压力和不确定的风险之间的矛盾。人所取得成就之辉煌与否,并不是看聚敛与支配的资源的数量级之大小,而是能否取得思想的自由。
贾春宝感觉,创业团队与资本在话语权方面的争夺,更多是心理博弈,从自我保护角度看都是合理的,但跳出看就难免有基于趋利避害的贪婪,市场有可以被利用的规则,也需要看自己在其中所采取的策略,这个如何做到适度,很多时候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
贾春宝
2015年5月15日星期四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