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重组概念股将怎么走?


   写下这个题目,有一点标题党的味道。其实我对证券市场基本上一窍不通。如果想从本文中找到赚大钱、赚快钱的线索,肯定会失望。

  我是研究国企改革的专业户,长期观察国企改革动向,蛛丝马迹都不放过。因此,对上面这个题目,我有一点发言权。

  有两点观察,绝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

  其一,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媒体圈最关注国企改革的,给予最多精力笔墨的,是财经版。具体一点,是做证券市场版的编辑记者。很简单的道理——这些年,随着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好多人已经憋坏了。没有热点,没有题材,不知道该怎么上头条了。他们无比坚定地相信,并且成功地诱导那些苟延暂喘、一息尚存的股民相信:机会来了!这也多次成功地诱骗了我的注意力。百度“国企改革”,搜出许多感兴趣的标题,打开一看,都是预测某省某市某央企,重组重组再重组,然后列出重点关注的个股若干。仅此而已。

  其二,也怪不得这些编辑记者,都是国资委惹的祸。因为,在各省市国资委的改革方案中,无一不是将资产证券化当做不二的选择,还具体给出要实现多少多少证券化率的完成时间表。于是,辖下控股上市公司便股价异动,很有力地配合了证券报道的准确“预期”。

  证券市场当然是好东西,不然不会去意识形态化,从西方来的东方。问题是,凡事都有一个度。不及,效力未全面释放;过了,又会与出发点相左。当然,这是证监会及其更高层思考的课题。作为各地国资委及央企,只管自己能否从中得到利益最大化。这个行为本身完全符合市场规律。

  问题带出来了——市场出问题了,规律惩罚谁?

  市场出问题?国有资产整体上市,股价利好,股民热捧,市场活跃,经济景气,有什么问题呢?这样的疑问实在是与改革大好形势不相称,这样的文章不能发!

  大家跟我一起做简单的算术题。第一题:据权威统计,2013年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23.76万亿,2012年国有资产总量215万亿。剔除已经包含在这23.76万亿里面的国有资产,再剔除已经在境外证券市场上市的国有资产(暂无数据,但是总量肯定不会太大),余下部分等待资产证券化的有多少?结果很吓人吧?第二题:这23.76万亿是“市值”,等待资产证券化的这部分国有资产是“净值”。随便以一个不高不低的溢价发行,结果会是多少?结果又是很吓人吧?第三题:当年上市的国有资产,多数已经做了漂白撇清,还算是优质资产。如今要整体上市,包袱无处可卸,只能荤素混搭、反向收购、整体置入。这样的资产质量对股市会发生什么作用?结果还是很吓人吧?

  结论一,一定有相当相当多的国资委完不成资产证券化任务。换言之,国企重组概念股可能多数不靠谱;结论二,如果让国资委完成相当比率的任务,中国股市必然崩盘,国企重组概念股更不靠谱!

  最后,来点技术含量的点评:国资委如此热衷于搞资产证券化,有两个显性目的。一是自己监管不得力,甩手让证监会监管。二是利用证券市场的“市值”功效,迅速放大资产统计盘子,超额完成保值增值任务。

  然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微观上国有企业要有竞争力,不管是上市还是不上市;宏观上中国经济要稳健发展,其中当然包括健康而有活力的证券市场。这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好结果。

  (本文部分内容发表在2014年5月12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