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婚礼系列谈之4
女儿已经成为别人家的媳妇,自己却还在这边写文发帖,喋喋不休地絮叨着,这种情况或许并不多见。但我却坚信,每个做父亲的此刻心情却是一致的,盼望儿女有好的归宿,得到比自己更负责任的呵护和照顾。我也时常自省,和许多家长比起来,我为女儿做的真不多。但我也真心地以为,家长为儿女做的多少,与心中挚爱的程度有多深,还的确不是个正比的数量关系,这大概也是我这个父亲与许多人的区别之一吧。在我们周围,经常能看到家长倾其所有在为儿女付出着,而直接的后果却是孩子自立能力的严重退化。到后来,家长的付出由积极主动变成被动无奈了,因为多年的越俎代庖,孩子虽已成人却离不开家长的扶持而无奈啃老,这样的遗憾值得深刻反思啊。
女儿十六岁住校,19岁出国留学,如今已经超过十年了。这期间收获当然很多,而我最看重的当然不是她在异国完成不错的学业和拿到的硕士文凭,也不是很顺利的职场起步和足以小康的薪水状况。我更为欣慰的是她已经在岁月的打磨中建立起了充分的自信,具备了独立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尽管这种能力的获得也是付出过艰辛的。刚出国时面对完全陌生的异国环境,她必须要尽快突破语言的障碍,毕竟国内三年的语言基础,距离适应大学课堂学习的要求还是很大的。此外她要自己租房,独自料理个人生活一切,她还要学会打工。因为此前我和她有过这样的共识,打工经历是出国留学的必修课,不是她老爸心狠,急着让她为家里省钱,也并非我的经济拮据,无力承担她的各种开销。这一切都是出于理性的前瞻,既然为女儿选择了这样一条海外学习成长的道路,就要目光长远,为其尽早适应环境,具备自立能力创造相应的条件,争取更多学习历练自身的机会。
而我的体会是,放手是此刻对女儿最大的爱。女儿自然是通晓事理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适应,她很快适应了那边的环境,自大二起就主动向我提出中断经费补给的要求。我当然清楚,做到这一点对她其实并不简单,她要保证完成学业,还要争取拿到奖学金,同时还要抽时间去社会上打工赚钱,积累社会阅历。坦白地说,面对如此要强自立的孩子,我的内心是矛盾的。我发自内心地不想女儿太辛苦,况且多为她做一些毕竟能使我的思念之情有所平和;但我又是个理性之人,自然明白女儿的这种选择并非是一时逞强,她是在挑战自我,也是以这种自我磨砺的方式让我这个父亲对她放心。我当然不是个迂腐和自私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心理平衡而给女儿扯后腿,为自己的脸面而拉底女儿修炼出道的成色。此刻对女儿的疼爱和负责,惟有理解和支持,作为补充还是给女儿放了句话:如遇到自己过不去的坎,一定别自己硬抗,老爸是你的坚强后方,如需应急必当快速响应。
记得在2003年的9月下旬,女儿留学出发前夕,我曾和她有过一次很认真的交谈。主要意思就是强调,从她踏出国门的那一刻起,她就要独自肩负起主导自己的全部责任,我们父女间的关系也将随之发生重大的改变。如果说此前她的一切都是家长为她做主的话,那么随后的关系就要发生重要的位移。我这个父亲的决策者角色当到头了,我们彼此都要适应新的角色,我以后就是女儿的辅助和后盾。形象点说就是要为在前台的她当好五个新角色:参谋、顾问、朋友、后勤和垃圾桶。十年下来,我这几个角色完成的还算及格吧,前三项职责的履行更从容自觉些,或者说是主动性更强些。毕竟我常年给年轻人做职业咨询,还算有些功力吧。记得她那年大学毕业前,打电话和我说了一下有关毕业后的选择问题,我当即迅即反应,除了电话交谈的直接分析和系统建议。为了给女儿更充分的决策参考,我随后几天又连续追了好几个邮件,大概有几千字的篇幅吧。从不同角度为她分析各种选择的可能与利弊得失,又结合她的个性化特征给出了具体的建议若干。至于后两个的角色履行则不太给力,原因当然不是我徒有虚名,而是主角的确不给太多的机会。比如当好后勤的角色,每次主动申请却总被婉拒;而我当初为其心理垃圾定向倾倒专设的垃圾筒一职,也因其不变的报喜不报忧原则而形同虚设了。
不论我的角色履行的如何,但根本的一项改变还是完成了,并成效显著哦。概括地说,女儿海外十年中她所经历的所有大事,从大学志愿、专业确定、打工选择、读研深造,直到职业定向、求职面试、进入职场,乃至交友恋爱、确定终身、明晰结婚全案流程等,全部由其自主搞定,有些环节我也只是事后才被告知。尽管这么多事情的处理有些小小的遗憾,但重大的失误一次也没有。而这一切,在别人家大都是家长代劳的,孰优孰劣,应该是一目了然啊。放手让孩子独立打理自己的生活乃至一切,这些在很多文明国家是司空见惯的,说句到位的话吧,这是已成年孩子的基本人权,家长不分彼此地操劳一定是费力不讨好的。为了申明“放手才是大爱”这一主题,我想到了这样一个形容:放手让孩子单飞,如同帮她练就一副坚强的翅膀,以后的展翅翱翔当然可以预期了;而凡事总是家长包办,就好比给孩子未来的成长埋雷,定时起爆,一旦家长力不从心了,孩子也就悲剧了。为了不让这样的惨象发生,深喑放手真谛的我,由衷地期待有更多的家长们改弦易辙,把孩子们独立成长的权利还给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