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中国分别在南海相关海域,与菲律宾、越南同时发生冲突,使得区域局势陡然升级。
菲律宾国家警署海事小组总警司瓦加斯(NoelVargas)周三表示,菲律宾在南沙群岛有争议水域查扣了一艘中国渔船。越南官方也宣称,越南船只与中国船只在争议海域相撞,事件起因于越南试图让中方停止钻井平台的部署工作。
涉事海域均在中国声明拥有主权而菲越也同时认为是各自的专属经济区内。菲律宾警方据信以武力方式强行扣押了中国渔船和船员,越南船只则是在“干扰”中国在相关海域的钻井平台工作情况下受到中国的强力回击引发两船相撞。
它们都是中国与南海有关国家主权争议明显“冲突化”的标志,菲律宾、越南等南海小国为表达主权声索,展现了不惜与中国对抗的姿态。
在此背后,是中国的南海战略从战略模糊向战略清晰的转变,在新一届领导层接班后,中国在争议海域的政策更加积极、主动和强硬,突破了邓小平制订的“韬光养晦”战略,中国既从国家和军事战略层面进行了充分准备,而且为了实战需要,在南海相关海域进行了军事部署,更频繁地在争议海域巡航和军事演习,军方好战势力则不断通过社交媒体向外示强。这些都是中国将武装方式作为解决南海主权争议的最后手段的体现。中国的战略清晰无疑对周边形势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争议国家已经明白,与中国一战或许不可避免,因此也更加强硬地进行主权声索,并积极寻求外部力量介入,加强区域合作和联合。
菲律宾和越南同一天与中国发生冲突,貌似偶然实则必然,正是上述现状的具体反映。
在另一方面,区域国家期待的外部强力干预由于中国战略的转变也变得明晰。美国国防部长、总统接踵访问东亚,重申一度消极搁置的重返亚太战略,并向有关盟友作出明确的安全保证,向外传递了为保护自身和盟友在相关海域的利益,美国在区域发生不测事态的情况下将会严阵以待的强烈姿态。这是区域局势恶化的另一个背景。
而中国政府对两者显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对菲律宾,中国以非常官式的外交部发言人声明的方式作出回应,外交部和驻菲大使馆也提出交涉要求菲方对此给出合理解释,并且立即放人放船。中方也再次警告菲律宾方面不要采取任何挑衅行动。
而对越南,中国则由国务委员杨洁篪与越南副总理范平明直接电话交谈事态发展,晓以利害关系,敦促越南切实尊重中方的正当权益,立即停止有关干扰活动,纠正错误以实际行动维护两国关系大局。
由此显示,中方对菲越予以区别对待,其微妙之处在于,对菲律宾立足于打,对越南则是立足于和,采取分化南海有关主权争议国家的策略,避免两面受敌,冲突扩散化,也为军事解决相关冲突预作筹谋。
菲律宾是美国的明确盟友,而越南在政治上更靠近中国,前者与中国冲突应该说更彻底,后者则要考虑两国战略和政治关系,中方为维护主权对菲律宾下手不会手软,但对越南动武则要兼顾各种后果。这也正是中国态度不同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