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损人利己到利己不损人的进步(5月9日)


从损人利己到利己不损人的进步(59

 

关键词:生活感悟  损人利己  进化论  社会制度  贾春宝

 

人的生活与事业,总是会面临协作与利益纷争的问题,在贾春宝看来,所谓纷争是因为没有看清利益在掠夺并占有之后会如何演化,当看得更深远一些,就会意识到,其实我们所走过的历程,都是从损人利己到利己不损人的进步之中,个人之间,机构之间,大体如此。

 

只有损人才能利己,这个观点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人首先是利己的,这是人的本能。因为谁都需要有生存的空间,谁都有求生的本能。既然资源如此有限,资源的竞争者又是无限的,竞争者的欲望也是无限的,那么自己要想得到资源,除了竞争与阴谋之外,也没有别的办法。其中很有标志性的著名理论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从开始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私有财产概念的原始社会,到私有财产意识逐渐加强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社会,甚至包括中国这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者如某些人所说的“主权资本主义”)。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损毁与纷争,所以阴谋与战争不断,外交与军事没有一刻能停下来。

 

当基于财富与资产的纷争到了特定时候,注定会有轮回,让人意识到其实私有财产属于特定个人与家族是暂时的,各种财产都是在流动状态的,对利益与私有财产的争夺,更多的是把物质财富聚敛之后,成为物质财富的暂时保管者而已。

从政府层面的税,到国与国之间的侵略与掠夺,再到个人辉煌到达顶点之后的下跌规律,以及家族出现不肖子孙、败家子,总是会有一些因素导致财富的再分配,财产的继续流动。其实从本质上看,只有不断流动着的资产与财富才是有意义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虽然有其科学的支撑,但这个世界并不遵循强者通吃的原则。再小的生物都有生存空间,强大的生物却未必会活得长久。蟑螂虽然小,却可以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恐龙是巨无霸,却死于环境的巨变。

管理学之中有一种“鲶鱼效应”,说的是鲶鱼会让相对弱小的沙丁鱼在漫长的路途上存活下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其本身就起到督促沙丁鱼不要停下来的作用。

 

其实只有零和游戏以及完善的竞争机制的基础上,才会形成损人利己的关系。就如无序竞争之下,只有通过掠夺才会让自己生存下来,所谓损人利己更多的是建立在缺乏安全感的焦虑与紧迫的内心支配之下,为了缓解内心压力而做出的选择。

所谓竞争更多的是建立在人人自危,寻求自我保护的决策原则上。所以更多的是在紧张情况下的虎视眈眈与戒备森严。我们不是必须要让每个人都放下警惕性,而是换一种强化自身独特贡献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当竞争局面激烈到一定程度,双方只有在平和心态下才能更好生存的时候,就会在竞争之中掺杂进入更多合作的成分。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概率与安全感,只有将短板补齐,所不同的是你是指望别人帮你来补,还是只能依靠自己。

 

人从幼稚变得成熟,从率性而为变得理性沉稳,这种进步的核心在于从索取者变成施与者,从竞争者变成协作者,从主观上对自身利益的有意识争夺,变成弱化那种意识,放弃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与预期。因为TA知道,即使自己本事再大,都要看天意之向背。

把自己的欲望放空,就会变得相对友善一些,由此换回的更多是善意,至少会少却很多没有必要的恶意。如此才可以开启相对平和的心态,那种心态才是推动前行的动力与润滑剂。

很多人都误以为,人的本能是符合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推动科技进步与市场繁荣的主要力量,但贾春宝却认为,就如人的文化与文明,所呈现在别人面前的,基本都有披着外衣的伪装因素,人的成熟理性才是提升人生存概率的必要条件。

从有意识地期待收获到对或许会得到的收获逐渐不再期待,从有意识去计算自己所付出的成本,到无意识地以付出为享受,这是另一种推动力。

有人自作聪明地到处推行并游说身边的人要有舍得心态,但贾春宝认为,所谓舍得之态度,也是以舍为方法,以得为目标的。但通过损人的方式来利己,往往会适得其反。这样的话说得多了,难免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真正更为睿智的做法,是“舍而不得”。

假如你有意识地强调“舍得”理论,会带给别人更多的恐惧感,因为你内心的贪婪很容易会引起别人的恐惧,并进而把心胸朝你关闭,把机会与资源转而给别人。甚至会有一些偏执狂会认为,你不过是在通过推销“舍得”理念而让别人多主动付出的误解。

TA无所谓是否会得到收益,就会在付出的时候更为单纯,对方感受不到自身利益即将被交换甚至索取的那种恐慌,所以就会自主选择力所能及地释放一些自身的利益与资源,以求得心理平衡,如此反而会多少得到一些。

 

人总是在失衡的状态下,追求再平衡的。既然是对方先得到,那么自然也会努力寻求内心的平衡;而你作为没有任何期待的,得到任何一点回报都是额外的,都会得到成就感。基于“再平衡”心理的不损人,甚至是感恩之心,才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市场发展的终极动力。

人的内心都有自我平衡的本能,在自己有所需求的时候,虽然也会贪婪,但更多的是在获得帮助之后的感恩之心。在感恩之心的驱使之下,受人恩惠的人,在正常情况下,通常都会尽力寻找机会报答,同时也会跟自己值得信任的人,传播TA给自己提供的帮助。

至少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从对自己的危难袖手旁观的人之中,必然会有所差异,而相比于那些自己根本就不可能会请求提供帮助的陌生人,就更是具有特殊性了。

 

随着人的逐渐长大而变得理性成熟、稳健淡定,或者是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对物质财富的聚敛是相对幼稚,会让自己更加焦虑与恐慌的这个原理之后,反而会展现出贡献者与分享者,且不管那种“乐善好施”是有所图谋,还是发自内心的。

虽然利己的原则很难改变,但人总是要从损人逐渐变得不损人的,只有做到不损人,甚至对别人有帮助,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贾春宝

201459日星期五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