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消息,2014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8%。其中,城市上涨1.9%,农村上涨1.6%;食品价格上涨2.3%,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价格上涨2.7%。同时,PPI同比下降2.0%,环比下降0.2%。说明了中国的制造业的需求增长缓慢。
其实,央行早已于4月25日起就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此举意在支持农业及涉农企业的发展。面对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定向微调,有学者就指出,这标志着货币定向宽松已悄然开始。不过,笔者认为,从短期来看,我们还看不到全面降准的可能性。
其一,在经济减速的背景下,CPI涨幅再次明显回落,这无疑给货币政策宽松带来了空间。但问题是目前货币市场上根本不差钱,大幅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没这个必要。从市场利率来看,7天上海同业拆放利率(S h ib o r)过 去 一 年 平 均 水 平 为4 .3%,而最近60天的平均水平已大幅下降至3.7%,最近20天平均值下降至3.5%。
从整体呈现一个持续“降息”的过程看,显示农历新年后货币政策已大幅放松。而最近下调涉农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度起到了明显的“精神按摩效果”。笔者认为,降准无助于提振中国的PPI数据,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如何盘活存量资金,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
其二,中国经济并没有变得更坏的程度。央行之所以底气十足,是因为有高层战略做为坚实的后盾。李克强总理8日出席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在致辞中表示,有信心、有能力满足全年增长7.5%的目标,并且保证中高水平的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不会变得更坏。李克强说:“中国经济增速与过去相比有所放缓,是客观正常的。中国仍具备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我们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增长更具包容性、更有可持续性。中国过去高速发展靠改革,今后高质量发展还要靠改革。”
虽然PPI目前表现依然疲软,但是本届政府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和发行债券在大力推进高铁建设、进行棚户区改造、加快保障房建设等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简政放权、国企改革等红利的释放,为未来中国经济向好夯实基础。我们知道降准就会增加社会的增量资金,而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盘活存量资金的改革,在维持中国经济增速的同时,M2增速就能始终维持在13%左右的的低位运行。
如今年4月25日那样,央行一边是宣布定向降准1000亿规模,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涉农等实体经济领域,另一方面,央行同时又在公开市场进行了1000亿元28天的正回购操作。笔者认为,接下去不排除央行定向降准的可能,意图就在于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方面下功夫。那么现在若大幅降准会导致啥样恶果呢?
首先,CPI涨幅的收窄不可持续,未来上涨压力仍然存在。笔者认为,2014年是改革之年,前期一直搁置或缓慢推进的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如水、电、煤、气价格的上调将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物价涨幅,这很可能是影响今年物价水平的最重要变数。所以现在大幅下调存准率很容易造成物价的快速反弹。
再者,全面降准可能导致信贷结构更加失衡。大量的信贷资金并不一定会流向中小企业,而会流向房地产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这一方面会使房地产业的泡沫破裂时间得以延后,另一方面会使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再次扩张。所以全面降准不仅无法提升PPI,而且会使房地产、地方政府平台去杠杆化的努力无疾而终。
最后,全面降准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过去中国政府在经济领域常常依赖于高投资、低成本、高流动性,而靠印钞票、低利率、政府举债投资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早已过时。未来中国经济不仅要在经济数量上增长,还要在质量方面有所提升。如果大幅降准,将释放出大量的流动性,除了推高通胀水平外,还会使经济结构转型功亏一篑。要知道,适当的货币供应也只能是润滑经济,财富增长是靠双手去创造,而绝对不是采取释放大量流动性的方式来解决。
从表面上来看,CPI回落,PPI不振的确给降准这样的数量型工具预留了空间,但是我们要看到,目前我国的存量货币堆积过多,信贷结构并不合理,经济结构有待转型,而盲目大幅降准弊远大于利,并且也不一定能起到拉动经济衰退的作用。而唯有盘活存量资金,引导增量资金(4月份定向降准就是支持农业),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才能让中国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