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论大航海时代之欧洲崛起(6月1日)
关键词:大航海时代 欧洲 历史 贾春宝
欧洲曾经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2500年欧洲就出现了巨石文化,留有欧洲巨石建筑遗迹。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腊人的祖先就定居在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它也成为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并且逐渐发展出城邦文化。
来自马其顿的亚力山大大帝并曾建立横跨欧亚的大帝国,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过后,古希腊走向衰落。继希腊后,古罗马帝国建立,成为了一个统治半个欧洲的大帝国,意大利半岛是当时欧洲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区,与中国文明互相辉映。
中世纪的欧洲很像中国的西周,可惜跟西周相比,少了天下之共主,周天子推行的是以农为本,以食为天的国策,但欧洲居然在中世纪实行宗教政治,倡导基于共同信仰的神学,而且更多地是用战争等暴力手段传播,遵循“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典型的强盗逻辑。
在欧洲,以宗教名义发动的战争持续了数百年,直到将形而上学与唯心论被终结。在最为著名的十字军东征中,所遇到的来自伊斯兰教的抵抗,还算是相对宽容的。
神学发端于希腊与罗马,所谓科学民主与文艺复兴,其实都是跟神学背道而驰的。比如十字军对君士坦丁堡的屠杀与掠夺,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与伊斯兰教领地在军事上的彻底失败,也让基督教变得那么神圣与无懈可击。
欧洲人是将对神学与超自然的迷信的崇拜作为统治力量的,贵族与国王依靠神的旨意维护自己的统治。中国仅仅在远古时代才奉行占卜与超自然力量。在西周灭商之后,就不再作为主流形态了。所留下来的仅仅是皇帝借助“天之子”的名义,革除旧朝代的命,为自己赋予合法性。
科学民主与文艺反对神学就是反对历史传统,就是在砸碎超自然力量,其实在无形之中强化了世俗政权在与宗教抗争之中的力量,欧洲从神学的阴影之中走出来的过程,也是各方面力量与宗教信仰之间抗争的积蓄过程,贪婪战胜了谦让,把自己的生存机会建立在对别人机会的剥夺基础之上,所以才会开启大航海时代的殖民化争夺。
欧洲各国的生活可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比如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之类的国家,靠的是海上运输、英国靠的是煤炭与石油所支撑的重工业,希腊依靠的是旅游、瑞士与梵蒂冈、摩纳哥、卢森堡靠的是宗教与和平,法国靠农业与旅游,意大利靠的是港口、贸易与金融。
欧洲大陆没有共主,内陆国家都是四战之地,这就加剧了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在上千年之间时断时续,有些是世代的仇敌,比如英国与法国、西班牙与葡萄牙,法国与德国、俄国与波兰等等。当然也会有贵族甚至皇族成员基于政治企图的联姻,其中盘根错节的血缘关系很是混乱。
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中世纪时期,许多王国相继而立,实行封建采邑制,战争不断。公元8世纪初,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推行采邑制,实行土地分封。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臣下,臣下又将分得的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下属,下属又将土地再分封。
经过层层分封,封建采邑的小王国形成了上为国王,下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不同爵位、封号的封建主等级。尧舜时代就有公侯伯子男的五大爵位,如果从这个时代开始计算,就是将近3000年的差距了。
当代中国人总是艳羡欧洲人的贵族风范与骑士精神。每当遭遇战争,骑士便会应征拿起利剑,保家卫国,骑士各个风度翩翩,洒脱自如。实际上贵族的精英统治在中国也有,这种采邑制与西周初年所分封的诸侯,只是比西周晚了将近2000年。
在春秋时代很多战争时候,甚至也是讲究礼仪与非暴力倾向的,这个从宋襄公统帅的战争以及墨家思想中的守城与非攻就可以看到。
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帝国极盛时期的缰域广泛,但到后期,它只剩下一个名号。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的雏型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建立起来的。这个很有些像春秋战国中期的周王室,但相差了不下1500年。
由于印刷技术的落后,所有的知识都写在羊皮纸上,所有知识传承都在修道院中进行,所以天主教教会握有极大力量,宗教迫害和十字军东征给欧洲,尤其中东欧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一时期被启蒙时代的学者称为黑暗时代。这个有些像秦始皇开疆拓土与焚书坑儒的政策,其间相差了不下1200年。
公元861年,葡萄牙国王阿方索宣布葡萄牙脱离独立,但西班牙却不予承认,为此两个国家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战争。直到公元1143年,西班牙才承认葡萄牙是一个独立国家。
1494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条约规定,在西经41°到45°之间划一分界线,凡在分界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属葡萄牙势力范围,而以西新发现的土地则属西班牙势力范围。这一分界线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作保,称“教皇子午线”。那个时候哥伦布正式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15和16世纪,虽然葡萄牙在海外拥有大量的殖民地,但他们却于1580年再次被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率兵侵占。葡萄牙直到1640年才摆脱了菲利普王朝的统治。因此,在葡萄牙人看来,他们的海上霸主地位之所以会堕落,也全是因为西班牙的缘故,是西班牙人将他们拖入战争,国家的财富也毁之殆尽。
在欧洲,基于世俗的农业、工业与早期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人们创造出了基于集资的合伙企业、基于权利义务的履行奠定了契约精神,基于自由贸易的银行系统,基于分散风险的保险公司,基于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
基于商业交换与服务所壮大起来的那些国家,比如西班牙和葡萄牙,一面彼此残酷战争,一面把发展的眼光向外,通过大航海时代之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的冒险,足迹遍及非洲、美洲和亚洲,荷兰也在随后的贸易中留下了“海上马车夫”的美誉。
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盛,把着眼点都关注在海外的殖民地上,也由于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英国先一步获得了更好的机会得到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毕竟风水轮流转,把主要精力放在海外的国家,虽然也雄霸一时,但在欧洲本土的战争中却被击溃。比如葡萄牙被西班牙战败,西班牙在海上被英国打败,在陆地被法国打败,法国又在陆地被俄国与英国打败。
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中走过了1700多年,特别是经历了强大的汉唐与宋明。
贾春宝在2011年6月24日的文章《从十字军东征看战争的本质》中说,在公元1095年至1292年的将近200年间,东西方以宗教差异作为发端,一共发生了九次大战,历史上称为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并不单纯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区别。而更多的是欧洲那些当时意义上的新兴国家与宗教的结合,向近东的伊斯兰世界频繁发动的侵略战争。
征募十字军一事激起欧洲骑士的热烈响应,一方面是出于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证只要为圣战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国的回报。此外另一个诱因,是有机会在海外攫取土地与财富,获利比起与家乡亲族或和邻近地区争夺要强上许多。
十字军东征的历史本质,是走投无路之余的引狼入室与侵略者的贪得无厌的结合的历史,是宗教被世俗政权沆瀣一气的历史,更是从历史传统文化到宗教信仰之间冲突的爆发。这两方面的结合使得十字军东征注定成为两个大洲之间的灾难。之所以如此一拍即合,基督教世界也是等待已久、蠢蠢欲动了。
一些历史学家推测,15世纪中东对欧洲商人的关闭加快了航海探险的步伐,并最终导致新大陆的发现。从宗教到国家,从国家到阶级,从阶级到商人,从商人到平民百姓,两个大洲之间数以千万的人口被卷入了这场断断续续长达200年的战争。
马可波罗发表《游记》的时候,刚刚好十字军东征受挫,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世俗社会对宗教神学的信仰,一方面天主教的神圣权威受到质疑,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萌发。同时也让欧洲各国放弃陆路而选择海路去进行殖民领土扩张,手段便是易货贸易、传播信仰与战争掠夺。
但欧洲列强“瓜分”世界所采取的更多的是采取股份制的公司行为,而不是主权国家的方式,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弗吉尼亚公司、卡罗莱纳公司、苏格兰的巴拿马公司、荷兰的新印度公司等等都是典型代表,而西班牙、葡萄牙与荷兰之类的国家,则是通过以海盗等方式打开道路。
如果把欧洲作为一个整体,世界作为其外部环境,那么欧洲曾经在宗教政治的指引下,试图通过陆路打通向东的道路未果之前提下,发展海路交通,在大航海时代所形成的新的开疆拓土,在海外也在为利益而竞争,欧洲大陆的战争,在欧洲之外的战争,基本很少停歇过。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根,但这个根逐渐被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所断送,因为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让“神力”变得不再神秘,而文艺复兴也是以“削弱神性,追求人性”为核心的,更何况,支撑文艺复兴与工业革命所需要的钱财,或者来自金融实业,或者来自世俗的国家与政府,这完全是与推崇神话背道而驰的。
从反思历史的角度,看大航海时代之于欧洲(主要是西欧)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十字军东征的得失成败,从各个角度削弱了宗教政治影响力,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宣告作为名义共主的神圣罗马帝国名实俱亡,欧洲大陆的诸侯混战让每个小王国都人人自危,在贪婪与恐惧心理的指导下,沿海国家把目光转向欧洲大陆之外的地方,并用大航海的方式实现了殖民地的争夺,实现了从资源到财富的重新分配。
基于诸多因素都具备的前提下的机缘巧合,大航海时代开启了欧洲崛起的时代,这个时代从1492年哥伦布出海开始计算,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前夕,持续了400多年的辉煌。
大航海时代所开启的“欧洲时代”的主题是躁动与侵略,这在给别人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欧洲大陆上的小王国里的子民们带来灾难,在这段时间内,战争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不管是资源的掠夺还是财富的重新分配,都给欧洲大陆内外带来血腥,确实是让人感慨的。
贾春宝
2014年6月1日星期日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浪网专栏 http://blog.sina.com.cn/beking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