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古代的茶马互市
在我国西北各省中,自古以来,只有陕西产茶;而陕西,只有秦岭以南的汉中、安康两地产茶。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就记载:“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巴山峡川生焉。”“梁州生金牛、褒城。”即今宁强、南郑、汉中、勉县一带。《新唐书·地理志》载:“兴元府土贡谷、红枣……柑、枇杷、茶。”当时把汉中茶称作山南茶。在《茶经》中,陆羽列举了当时全国八大产茶区,山南梁州(汉中)为其一,可见汉中产茶历史悠久。
北方(今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游牧民族,由于以牛羊肉和高寒青稞炒面为主食,肠胃难以消化,需茶叶助消,所谓“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粟之热非茶不解”。但北方又不产茶,只能用马换取。《新唐书·陆羽传》载:“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即为最初的茶马互市。全国八大产茶区中的汉中,因距甘陇最近,南有巴蜀茶区,东与荆襄茶区以汉水相通,于是这里自然就成了汉茶、川茶、襄茶运销西北的集散、转运地。
宋代,汉中茶叶生产大发展,苏辙《栾城集》中说:洋州 (今西乡、 镇巴、洋县)、金州“人户以种茶为生”。《宋史》上有“汉中买茶,熙河易马”一说。熙河,即今甘肃临洮,是甘肃、青海、宁夏、陕北的交通要道。将汉中茶运往熙河换马,是最为便捷的途径。首倡茶马互市的是北宋大臣王绍。熙宁七年(1074),王绍率军收复熙河,并提出要制服西夏,关键在于“以恩安抚”,最好之法莫过于茶马互市。宋神宗采纳了王绍的建议。汉中郡靠近甘陇,宋朝就近以汉中茶、川茶换取马匹,以充军用,汉中成为茶马互市的茶叶重要收购地。该年,官府在陕西设卖茶场332处,从西乡等县收购茶叶14万斤,用于换马。八年,在城固县油坝场设置茶场,专门经营茶马贸易。汉中茶叶贸易日渐兴隆,茶农“摘山以为茶,民之朝暮不可缺也”。此后10余年间,汉中茶区空前繁荣,“蜀茶场四一,京西路金州为场六,陕西茶场三三二”。熙宁年间(1068~1077),朝廷实行榷茶(专卖),到西北甘陇等地换马。榷茶,即带强制性的统购统销,由官府派人收购、运销,官府定价,低价收进,高价卖出,换回军队急需的马匹。国因马强,茶因马贵。当时一驮茶(约100斤)可换回一匹马,陕西每年输边茶叶20000驮,可换回20000匹马。南宋时马价增值,20000驮茶只能换3000匹马,朝廷每年购马11900匹之多。茶成为陕南农户衣食的重要来源,朝廷也赖此开辟财源和扩充军备。当时茶农有专门户籍,谓之“园户”,即“种茶专业户”,他们靠茶“赖以衣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朝廷为了杜绝私贩茶叶,实行严刑峻法,一旦查出即下狱,“五木巨械,钳首贯足,拷一逮十,拷十连百,囹圄无虚”。元符三年(1100),南郑县丞李新冒死呈《上皇帝万言书》亦为民请命,请求清除榷茶积弊。洋州每年须上解茶40万斤,由茶农肩挑背驮至州郡上缴。其余茶叶,限运四川销售,而四川也盛产茶,遂致价贱难卖,积压霉变,茶农怨声载道。洋州知州文同上奏朝廷,废“榷茶”,洋州民大悦。有宋一朝,汉中本地所产茶叶,加之荆襄、四川涌来的茶叶,形成规模巨大的茶叶市场。周边各地商贩云集汉中,使汉中经济的空前繁荣,客栈、酒楼、茶肆林立,商幡招展,郁货山积。每年税收高达42646贯,成为与国都开封和成都并列的全国三大税收城市。到宋哲宗时,汉中茶叶除供北方西夏、吐蕃、突厥、鲜卑、回纥等游牧民族之外,还远销或转销中西亚乃至欧洲。
明初,朱元璋认为“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朝廷规定汉中府“岁办茶二万六千斤,兼以巡获私茶四、五万斤易马,其于远地一切停止。本地茶园人家,除约量本家岁用外,其余尽数官为收买”。汉中成为重要的茶马贸易市场和茶叶转运、加工集散地,民间交易较为频繁,私运茶叶出境者也较多。《明史·食货·茶法》中载:洪武四年 (1371) “以茶易马,惟汉中、保宁”,“以汉茶为主,湖茶左之”,“如汉引不足,则补以湖引”。“用汉中茶300万斤,可得马30000匹。”100斤汉中茶可交换1匹回纥良马,可见当时汉中茶价之昂贵!朝廷为增加换马的茶叶,逼得茶农“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西乡县志》 ), 并限制私茶交易及民间饮茶。《续文献通考·征榷考·榷茶》中云:朝廷规定“私茶出境者与关隘失察者律并凌迟处死”、“民间蓄茶不得过一月之用”。朝廷令陕西“自三月至九月,每月差行人一员于陕西等处,省谕把隘关口头目,禁约私茶出境”。还在渔渡坝(今镇巴县境内)、四川的鸡猴坝(在今巴中市)两处设立府佐,率领州、县官兵把守,防止“私茶”出境,“若汉中私茶之禁尤严。”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茶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明中叶,陕南的茶叶生产规模已十分可观,汉中(辖今安康)茶叶最高年产量达到500万斤 (1557 年),合2500吨。茶税加重,禁止私茶贩运,影响了茶农种植积极性,出现“拔茶植桑”之事,茶马贸易渐衰。弘治中期,朝廷改革茶叶贸易法,允许通商,茶马贸易又繁荣起来,茶商活跃。在汉中设有茶叶查验机构,茶商“经过汉中,专责理刑推官查照引内蓖斤,着实盘验”;又规定商人在产茶地收买茶后,官府必须“催发起程”,在茶引(运销证)上“注发年月日期印钤,运至汉中府辩验真假”。“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军马三万匹”。汉中茶业之盛,极大地繁荣了汉中经济。《明史》上说,汉中“繁华虽不及长安,亦陕西第二大都会也。”
清朝初年,征战不断,所需战马量大,沿用明朝的茶马贸易制度,先后在陕、甘两省设御史,后来又复设茶马司,通过茶马法来换马。汉中茶实行官榷,由专商经营,进行茶马互市,并收取茶税。康熙二十年(1681)后,“三蕃”平定,台湾收复,政权巩固,朝廷与蒙古为世交,所需马匹多来自蒙古,加之大规模战争结束,所以对茶马贸易开始不如以前重视,茶马法失去作用。官方大规模的茶马法贸易的衰落,只有民间茶叶交易,交易量大为减少,因此茶叶生产萎缩。到清末光绪年间,汉中商人设立的茶店逐渐撤销,茶叶价低廉,不少茶农把茶树砍掉,不再种植。
(潘世东转载于848499MM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