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看刘邦在汉中的印迹


 从地名看刘邦在汉中的印迹

 

     汉中人忠厚老实,安居乐业, 勤于农耕,古城汉中的城乡地名,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地名自然土俗,十分有趣。

    ""字的地名:幺二拐,位于汉中南门外,街有两道拐弯,故名。拐拐店,位于汉中至武乡的公路中段,公路在街店中间拐了一个硬弯。十年前汉武路扩建,将这段路拉直,弯拐消失。拐角子,位于北关办事处武家沟村,因地处一个土梁拐弯处,故名。
 
   圪土达取的地名:刘家土达,位于铺镇南1.5公里,因村民聚居一个土包,俗称圪土达,故名。圪土达卡,位于汉中北郊千户营村,因有一土包卡在村边,故名。
 
   烂泥取的地点:烂泥冲,位于武乡镇西南1.8公里处,因在两道黄土梁之间的沟地上,有一片烂泥而得名。烂泥张,位于汉王镇东北2公里,因村西有一烂泥塘得名。
 
   以物品取名:米糕营,位于汉中北郊,因当地居民多以做米糕馍营生而得名。火烧馍沟,位于铺镇东北郊,因昔日村民多习惯吃火烧馍得名。还有如太古石巷,石灰巷、陈家碾子等。
 
   以儿化音取名:塔儿巷,位于城区东郊,以古迹东塔得名。鸦儿塘巷,位于城区西,原巷内有一水塘养鸭,故名。还有如月儿湾、轿儿崖、豹儿沟、位于城区西,原巷内有一水塘养鸭,故名。还有如月儿湾、轿儿崖、豹儿沟、儿口等等。
 
   汉中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许多地名体现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举例如下:
 
   以绿色自然景观命名的:花果村,地处宗营镇,因居民点绿化荒坡,以花果满山的美好愿望命名。柏花村,地处龙江镇,因街有古柏及柏花古镇碑而得名。竹林村,以郑家竹林自然村取名。还有如莲花村、柳巷、桂花树、桃园子、稻香水库、风景路等等。
 
   以女子传奇命名的:九女塘,地处七里镇东北2.3公里,传说早年该村有一水塘,中有九女戏水,后化鹤升天,故名。三娘坝,位于武乡镇,相传明朝建文帝遇难逃至汉中,其第三夫人觅夫于此,故名。哑姑山,位于汉中城北约20公里,传说哑姑成仙坐化于此,故名。
 
   因地名而形成的有关汉中生态环境的歇后语:幺二拐的浆水面——连吃带续。漫水桥的藕——迷眼子。过街楼的树——上不沾天下不沾地.
 
   尽管刘邦在汉中活动不过短暂数月,然而在汉台区这块大小不过500多平方公里的版图上,遗留下刘邦相关的历史地名就达15处之多。再加上解放后新生的地名及其他名称,足有40多处,其密度和集中程度在全国也绝无仅有,只有在大汉朝的发祥地——汉中才有这种可能。这些历史地名门类之多亦是惊人的,不仅有世人所熟知的名胜古迹,而且有自然村、山川、河流,堰、塘、庙宇和事业单位名称等。有些名称以神奇的传说故事流传民间,风趣诱人。
 
   与刘邦相关的自然村名称1、花台子。花台子村原属汉水乡,现为石马街道办事处广坪村委会十一村民小组,位于幺二拐西南将坛西路南侧,传说刘邦在这里建有许多花台,供其观花尝月,悠游玩乐,其名流传至今。花台子原有80多户菜农,因城市扩建现已成为居民菜农混合居住区,特别是豪华靓丽的花台居民小区,一改往日简陋的菜农民宅旧貌。2、新铺。新铺自然村,原为新铺乡政府驻地,撤区并乡后归属铺镇人民政府管辖,有村民130多户,汉白公路从村中穿过。新铺其名传说饶有风趣:古时这里也为交通要冲。路旁建有一小小酒铺,供过往行人饮酒休憩。一天刘邦路过此地,欣然下马进店酌酒歇息。此间刘邦抬头向酒店门前一看,偌大一棵槐树映入眼帘,只见槐树根粗枝壮叶茂,树冠如伞,向四方伸展,奇怪的是树冠正中长出一颗石榴树,挂满紫红色的硕果,使刘邦万分惊奇,遂问酒家:此为何树?酒家曰:槐抱石榴树,刘邦听后连发奇叹:真乃奇树也!奇树也!刘邦当即慷慨解囊送给酒家纹银数百两,令其将简陋的酒铺新修,以便下次路过饮酒观景,此后即将新修酒铺称作新铺,酒铺所在地的村落亦以新修酒铺而得名。3、留马山。该村原属新民乡,并乡后归属七里镇全村有70多户,300多口人,系半丘陵地区,村民们习称为山。相传刘邦为汉王时,常来此逻马习武,走村串户,深受村民的爱戴,为怀念刘邦,于是人们便把村落称为逻马山。时间长了,便将字习写成现在的字。
 
   与刘邦相关的水利设施名称
 
   山河堰。系古褒斜栈道南端褒谷口一项古代较大的引水工程,截引褒河水灌田。自汉初至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的二千余年里,原褒城县和南郑县 (今汉台区)汉江以北的大部 分农田,全靠山河堰引水灌溉。据《重刻汉中府志》载:“山河堰传为汉相国萧何所策,曹参落成之。人们为了纪念刘邦的谋臣萧何,把山河堰称之为萧何堰。
 
   汉王山。古称汉王城,位于武乡镇西北8公里处,系秦岭余脉,东西走向,长约5.2公里,宽约1.2公里,面积约8.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56米,呈锯齿状山脊。汉王山山顶平坦,筑有一土寨,相传为汉刘邦所筑,故称汉王城。据《褒城县志》戴:汉王城在县治(原褒城县)东北二十里(1958年褒城县撤销,汉王山归属今汉台区),相传汉高祖因山筑城,樵者时得矢锨
 
   与汉刘邦相关的事业单位名称。
 
   这里涉及到的是铺镇中学的来历。该校的前身名为私立邯邺中学,创建于1942年,因刘邦的相国萧何为郭侯,曹参为邺侯,故此得名。该校原址在新民寺,因当地有一邯邺祠(解放后拆除),用该祠的会产建的此校。1950年改称南郑县初级中学;1953年设高中班,改称南郑县第一中学;1959年改称汉中市第五中学;后因校址迁驻铺镇,于1961年改称今名。

    (潘世东转载于848499mm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