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修身,善于交往(湖北通山郑晓峰编著)


勤于修身,善于交往

(谨以此节献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节选自专著《人类寿命探索》郑晓峰根据有关资料编著)

少年壮志当拿云。古往今来,凡是有成就的人,无不是立志于青少年时代,追求于一生之中,无不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从小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子任”,意思是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崇高责任。17岁时他就写留下这样的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告别父母,走出韶山冲,迈出了革命的第一步。正是因为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才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成为中国历史上永垂不朽的伟人。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从某种意义上说,远大的理想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志向远大,才会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才会有取得事业上成功的可能。树立远大志向是为激流勇进的人生注入的第一动力。东汉名将马援“少有大志”,以“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自勉,长大后为国家东征西讨,立下千古战功。周恩来总理12岁时就立下宏大志愿“为中华之崛起南昌读书”,后奋斗一生,成为中国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世界人民尊敬的政治家。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意思是说有志向的人终究可以成功,但并不是说一个人立下志向之后,就可以坐等成功了。在立志与成功之间,还需要坚持不懈、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如果没有具体的行动,再好的志向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唐代的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历尽磨难,前五次均告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直到第六次,终于到了日本,把唐朝的文化带到日本,自己最终成为日本佛学中律宗的创始人。

生活因灿烂的笑容而绚丽。根据心理学家统计,每个人每天大约会产生5万个想法。如果拥有积极的态度,那么就能乐观地、富有创造力地把其中的想法转换成正面的能源和动力;如果态度是消极的,只会看到困难、条件不成熟、缺乏安全感,同时也会把这5万个想法变成负面的障碍和阻力。失望、埋怨不会改变现实,但是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可能改变一切。生活中总是充满曲折坎坷的,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如果失去信心,绝望地放弃,那结果肯定是糟糕的。相反,如果我们以乐观的心境来面对,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哪怕是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不放过,就一定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最终获得成功。

生活中不期而至的逆境和挫折会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让人变得更加坚强,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周文王、孔子、屈原、孙膑、吕不韦、韩非子这样的一些人,他们都是在大苦大难之中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把自己的英名刻入史册。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那种面对逆境时的超然与豁达,敢干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和积极进取向上的心态。与这些人相比,我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算得了什么呢?当你学习上遇到困难,当你在生活中历经挫折时,当你在思想上出现波折时,你应当以什么态度对待呢?是消极逃避还是积极面对?是一筹莫展还是充满自信?聪明的你一定有了正确的选择。请坚信:没有五味的生活,哪得七彩人生!让自信、乐观、坚强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滋养我们的成长吧!让我们笑对生活,去创造和谐的人生,将自己与社会和谐相融。

诚实是立身之本,慎独为修身之要。在人生道路上,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诚实,也就拥有了“生命的黄金”。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撒一次谎也许不会受到任何处罚,但时间变长了就会被人发现,并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如果一个社会里到处都是不诚实的人,那这个社会和其中的每个成员,都必然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诚实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人与人之间能和谐相处的前提,更是保障社会高效健康运转的纽带,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支柱,是促进社会繁荣的进步基石。人不但需要诚实,更要做到时时、处处,在一切细小的方面都保持诚实。这就需要我们具有慎独的修养功夫。所谓“慎独”就是在无人管束和监督之下,依靠内在的道德信念和力量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这是诚实品质的一种更高的修养。

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高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是一种良好习惯、一种高尚的情感、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坚毅的品格、一种执著的精神、一种奉献的自觉。社会需要有责任感的人才。缺乏责任感,不但会影响事业的成功,还会造成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和灾难。一颗道钉足以倾覆一列火车,一根火柴足以焚毁一片森林,一张处方足以危害一个生命,一个蚁穴足以溃塌一条大堤……很多低级的错误,很多不该发生的重大事故,很多不应出现的决策失误,追根溯源就在于缺少责任感,缺少对责任的敬畏心理。在全面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当代青少年必须强化责任感,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己任,积极勇敢、认真严肃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都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受益者,更应争当生力军。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其实是无时无刻不在受到他人的恩惠,然而,人们常常为一个陌生人的点滴帮助而感激涕零,却无视父母给我们的细小琐碎而无微不至关怀,无视朝夕相处同事的种种帮助和关照,视为理所当然,还时常牢骚满腹,抱怨不止。缺少感恩之心,让许多人变得消极冷漠。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毫无希望的沙漠。多一份感恩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恩就少一份自大和冷漠;多一份感恩就少一份索取,留下不尽的奉献。果实感恩农民,回报以芳香与甘甜;落叶感恩大树,奉献出余热与春泥;小草感恩大地,流露出绿色与活力。感恩是万物的共性,感恩更是一种人性的美。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生命会因此而更加绚丽多彩,社会会因此而更加和谐温馨。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情绪事关人们的生活质量,对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工作态度甚至事业成败等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真正的高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浮躁,头脑冷静,行为理智。科学家曾说,判断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就看他控制情绪的能力,这与人的精神品格和素质修养有本质的联系。一个人的成败也就看他控制情绪的能力如何了。自私而缺乏宽容的人与感恩而有良好人格修养的人对情绪的控制力有很大的差别,其效应也不同。有人习惯抱怨生活,“没有人比我更倒霉了,生活对我太不公平。”抱怨声中他也许得到片刻的安慰和解脱,结果却因小失大,让自己无形中忽略了控制不良情绪、自我主宰生活的机会,从此失去战胜自我的决心。如果改变一下态度,坚定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走出情绪的低谷,现在就让我来试一试!”你的自主性就会被启动,沿着它走下去就是一番崭新的天地,你会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情绪是一把双刃剑,情绪可以影响人的行为,行为反过来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乐观的情绪,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灿烂的阳光,甚至帮助我们安然度过困难艰辛的岁月;悲观的情绪,会让我们的生活蒙上阴霾和冰霜。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发扬积极情绪的积极作用,而摆脱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做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奴仆;控制情绪不是故作高深,丧失自我。所以在追求理想、捍卫真理、锐意创新时,我们依然充满激情;在迎战困难挫折时,我们依然执著;在面对假丑恶时,我们依然愤怒;在取得成功喜悦时,我们依然流泪欢歌……

用科学之光照亮人生。不仅只是承继前人留下的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承继前人求知、求真的探索精神和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以科学的态度求知,是求真务实地探索真理。其突出体现在探索和揭示客观世界基本规律,是以追求客观真理为基础的,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断了解,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与进步,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所具有的这种科学精神。

做到用自己的真心换别人的真情。讲求文明礼貌。浸润在亲情的温馨之中。世界上所有的感情中,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不示回报。学习上、生活中,我们会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我们会感恩记得,总是会想到要去偿还自己欠别人的人情,但是我们好像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偿还父母的情。有些孩子,不仅不能对父母的养育感恩,还会以父母的爱相要挟,满足自私的欲望。父母无法满足时,不肖之子甚至会生出怨恨之心,这是十分错误的。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对父母长辈的反哺之情,子女一辈子也还不清,永远感动着人类的心灵。我们要成为亲情的给予者,不能一味成为亲情的受施者,让亲情的温馨中更添一分和谐美好。

沟通是通往幸福的桥梁。人们生活的愿望是生活幸福,而幸福需要从沟通开始。沟通是通往幸福的桥梁,达到沟通的目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鲁迅先生曾说过“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慧人之语,独得天心。可是,我们却不能说“世上本没有桥,走的人多了,便成了桥”。因为成为路之路,本在路之中;可是桥之为桥,却有待于我们搭建。所以,实现沟通需要我们去探寻、去发现、去创造。否则,心灵的沟通的距离,越隔越远。在现实生活中,隔阂人们心灵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性别、年龄、身份、文化、种族……几乎一切差异都会造成或曾经造成隔阂。不消除隔阂,就无法构建和谐。每个人都需要与别人沟通,取得了解,达到和谐。

        礼貌尊重是和谐人际的起点。尊重是一种素质、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品质。而尊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谦让、包容、礼貌等都是尊重的外延。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在尊重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人格上的平等。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尊重,礼貌待人、平等侍人,可以使你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你也收获着别人对你的尊重。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刘备。这是哲学上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有贤德的人,不但有着知善知恶的良知良能,也不会轻易地忽视小善之德,小恶之害,真正做到斩恶修善,令人心悦成服!佛教在因果修行上,也是讲究“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修一切善,无善不修。因此,佛教徒在处世方面,对待事情的态度上,都是不计大小,认真以对,竭尽心力,广修善行,最后得道成佛。

 

 

有人说:一己之善,不但能为自己积功累德,也能利益他人;丝毫之恶,非但会损害自己的品格,也会危害到他人。如此辗转影响,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块小石头,涟漪不断地扩大,导致整个湖面水纹的波动,其影响层面绝非自己所能事先预料。因此,对我们而言,起一个善念,说一句好话,甚至一个温馨的微笑,不但会让我们的内心不断地走向光明,而且也会给他们带来哪怕一丝丝的愉悦。对修行人而言,身口意三业若能持戒清净,微小的过患都能远离,微细的善行都不舍弃,则自律性、慈悲与智慧就能显发,也就更有能力去帮助一切众生。

记得当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上至百岁老人,下至黄发垂髫的小孩子都尽己所能,为灾区的人民带去了一份温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份小小的感动,足以温暖千万人的心;千万份小小的感动,则凝聚成了一条洪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施以善行的行为,举不盛兴,虽然一份小善,在我们看来不算什么,但是,聚沙成塔。只要坚持下去,我们的心灵会越来越明净,品格会越来越高尚。

从前,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弥徒弟只剩七日的寿命,于是慈悲地让他回家探亲。途中,正好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一群蚂蚁正努力地从积水的地方爬出,但却不断的被雨水冲回去。于是小沙弥心生怜悯,先将它们一一救出,确定安全无虞后,才继续他的旅程。七日后,小沙弥又回到寺院,师父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入定观察,发现原来是小沙弥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蚂蚁,也增加了自己的寿命。

“修善如春日之草,未见其长而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未见其灭而有所损。”修善断恶一定要在高处著眼、小处著手。需要我们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地走下去。不求能够成为世间的贤人,但求无愧于心!以小见大的道理我们都懂,看一个人的修养,从随意的一件小事便可以看得出来。倘若从大处看,正直可以表演,善良可以伪装,宽容可以做作,而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似乎小得让人忘记或懒得掩饰,因而常毕露人们的原形。所以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细节做起,是我们修身处世的起点。

纵然如此,在我身上同样有着令自己不耻的地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闯红灯、”出口成章“等等,回顾着自己点点滴滴所做所为,我感到十分的羞愧。其他人是否有我的影子?我也知道,自己都没有做好,怎么有资格去讲别人呢!

说起来这些都是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我们小时也能遵守得很好,为什么长大了、更懂事了的今天,却把它给淡漠了呢?没有人希望,也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一个不文明的人,因为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都表现得很有素质。但面对“小恶”,我们总认为那是很平常的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不然。就个人素质形象而言,不管有何种借口,那些不雅的“小恶”行为,都在一点一滴地渗进周围人对你的看法之中,慢慢地淹没你本该良好的形象。而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分子,我们实在不应该因为行“小恶”而影响和谐社会和文明城市的建设,至少,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破坏别人努力的成果。现在的社会就是那样,其实帮助别人的只要是力所能及的就要去做,没有大小之分,对你来说是小事,对别人来就不一定是一个小事,相对而言,做坏事也是相同的道理,人不能只为自己想,也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为别人想。

人生在世,不走一遭圣人的道路,你会不会后悔?

一个人,也许做一件好事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或者一辈子不做坏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做到不犯任何错误,但是能够做到无愧于心,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

但愿在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从善如流。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人曾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能说自己这一辈子不会经受一点挫折与磨难呢?当我们正遭受错误和过失折磨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不也是来自周边许多人的理解和宽容吗?既然谁都有犯错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学会宽容他人的错误,只有懂得善待别人的人,才会懂得善待自己;只有善于既往不咎,才能放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只有忘记怨恨,才能宽宏大量、与人和睦相处;只有拥有宽广的胸怀,才能为自己营起一片安宁愉悦的和谐“绿洲”。

珍惜友谊,诚实守信。每个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人,经历很多事,但很多人是你人生中的匆匆过客,很多事情也在脑海中不留痕迹,然而朋友却是长久的,拥有了友情你就拥有了人生无价之宝。选择朋友一定要慎重,这往往不是关系你一时,而是关系你一生的事。人们常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所谓的人际关系就是认知他人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人建立友谊的能力。建立基本的友情,首先包括你的亲人、朋友,包括所有你与他们可以互相帮助的人。这些人有的是你的同学,有的是你帮过他,有的你和他有着相同的爱好。交上一个益友,会使你终身受益;交上一个损友,会使你误入歧途。朋友的基础是友情,而人有善恶之分,于是友情便有了真伪之别。诚实守信,是立人之本、成事之基。在现代社会,是否诚实守信,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觉悟,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和发展。只有任何时候都能遵守自己的承诺并且努力去做好它的人,才能形成完善的自我,从而具备高尚的人格力量,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为自己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赞美和沟通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为了彼此的交流沟通,人类学会了语言,发明了文字。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段话语,在沟通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了沟通,才能做到彼此理解;有了沟通,才能做到互相坦诚;有了沟通,才能形成相互默契。就人与人相互沟通的形式而言,有90%的部分靠语言来进行,所以,一定要学会用语言来把信息准确而令人信服地传达给对方,并争取对方接受我们的想法。在沟通中要学会赞美,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赞美是最好的口德,是最好的沟通技巧。当朋友获奖时,当同学表扬时,当伙伴受挫后再度飞翔时,当身边的人有了一点一滴的进步时,等等。你是否能真诚地给予赞美呢?其实,你付出的赞美,非但不会贬损你的体面与尊严,相反还会在不经意间收获珍贵的友谊。有时候,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赞许的眼神,甚至一个甜甜的微笑,对他人来说都是莫大的赞美。用爱传播友善,从交流中得到启迪,在沟通中破解疑惑,于赞美中寻找真诚。学会沟通,善于赞美他人,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生活是如此的和谐美好,你周围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人与人的交流中,不要任何一件事都要求得到回报。与人沟通时,多倾听对方说的话,用心了解对方的心。说话时注意别人的表情,注意微笑,不要无故打断对方的话题。说话的内容简单明了,容易让人理解,尽量与对方求同存异,增加共识。注意说话的场合和谈话的对象,变换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