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 年4 月签定的《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提出粤港金融合作,但实际上的分工及互补应是怎样,仍然未尽清晰。中国希望发展的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下一代讯息科技、创新科技高端制造、新能源等等,粤港的份儿究竟在哪里?
今时今日,前店后厂模式已经过时,新定位该如何?最引人议论的中国人式管理或中国人式家族管理,又是否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大流呢?
以上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用政治上的双都制去解决。中国的政治首都在北京,经济首(要)都(市)是上海;德国政治首都是柏林,经济首都是法兰克福;澳洲的政治首都是堪培拉,经济首都是悉尼。中国由于拥有独特的历史背景,故出现了「一政都、二商都」的形态,即上海为内商都,香港为外商都,上海是走回来、走进来的挂牌地,香港则是走出去的挂牌地。
治都管都各有分工
节能环保、下一代讯息科技等产业的特性是面向全球市场,所以最应吸引国际资本,这对于商务渗透、拉拢伙伴、走向全球化都有莫大裨益。刚才所讲的双都制,也不只限于国家层次,也可下达至企业层次。
在广东起家的产业,总部当然应该在广东,这个可以称为管理总部(managem ent headquarter),随逐步走向全球化,当企业在港交所挂牌,甚或在香港以外的交易所挂牌时,香港就应变成治理总部(governanceheadquarter)。
以李宁系为例,业务虽遍及大中华,但由于系内有两三间上市公司在港交所挂牌,做大型交易或收购时需要在香港作会计及法律规范,作为归并上市公司系统前的处理。若将来再进一步面向全球作环球商务,集团便应以香港为治都,各经营支部按需要建立管都。
过往的前店后厂模式,今天应改为前财(务)后营(运)。香港应专注为企业谋划财资,由用己之力提升至用人之力,例如由营销层次逐步提升至并购结盟层次。事实证明,很多来港挂牌的内地公司,不谙入门功夫,谈财技实在太遥远,例如李宁系的非凡国际,以创业板企业的有限资产规模,企图「蛇吞象」收购超大型项目(SubstantialAcquisition),规范出错而被交易所拒绝通过收购,究其原因就是双都、双总部制未确立,港中分工未明确之故。
鉴于现在中国四大银行雄心勃勃,不时支持一些相熟的企业家作出极大胆、数以百亿元计的收购,有圈内人直言,这等同不打桩就盖房子的行为。内地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应由治都(香港)处理资本事务,由管都(国内)继续经营事务。另外,要达致成功,组合必须
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家须眼光独到,不论港粤中;(二)辅以极强的对衡级幕僚班底,特别是那些不谙外语、未旅居、未在外地结婚生过的企业家。因为企业要成功迈向全球,必需要有个环球班底,建班子时香港无疑是第一选择,找些能通晓中外的行政人员,才能发挥企业的双都效应。
尽早脱离家族式管治
至于家族问题,辜振甫家族早在十多年前,已成立家族的私募投资基金,家族企业进化指标是其成员有否尽早脱离管理层,强化治理层,成立真正的控股公司。
例如执行业主不必兼营大厦物业管理,车主不必要当司机,酒店拥有者不加入酒店管理公司。
企业持有人与经营体分离后,才能把管理现代化,又冲破家族人才的局限,真正做到资产有姓氏,但经营体没有姓氏。例如新进手机名牌HTC,消费者多认为她是一家有理想、有承担、有创造力的企业。其实HTC 是一间由王永庆女儿王雪虹领导的创新企业,现在全天下甚至已忘记HTC 的中文名称叫宏达企业。
本文来源:信报财经新闻,联系电邮:[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