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实干是成就事业的良方。人与人之间相处有时确实非常无奈,湖北有句俗话叫:“人倒霉盐罐生蛆。”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顺着一条路可以走到底,有时则可能走进死胡同。尤其是当一个人在倒霉的时候,就好像走象棋把棋子走死了、把路走绝了,眼前似乎尽是陷阱和绝境,使人陡然感到一筹莫展。其实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困境,有时候绝境本身就包含着生机,关键在于我们自己是否选择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假如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能够冷静地从这里跳出来,就会发现一切并非想象的那样可怕和无可救药。我们通常说要“尽量想开一些”,就是说每在这个时候,一定要站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即使你已经被推到了死亡的边缘,一切也会被这种全新的视角所改变,这也即是人们常说的天无绝人之路。尽管在人生的旅途中会有诸多阻碍,但是只要我们目标明确且永不放弃,总会有一个重新振作的转机。回首我一辈子的人生历程,没少遇到倒霉的时候和倒霉的事情,但是我从来没有气馁和退却过。这其中的奥秘之处,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实干”。大千世界实质上就是一个竞技场,只有埋头实干方能求得生存,只有奋力拼搏方能体现价值。其实朱熹早就告诫:“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0]凡事勤则易,惰则难;勤学须是出于本心,不待父母和教师督责。这就是所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①]。韩愈很通俗地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②]少而不勤,长而善忘。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一个一辈子勤奋的人,命运一定会倍加垂青,这是万古不变的定律。平凡人如果异常勤奋努力,而且始终怀着正确的态度和追求成功的热情,确实要比那些不太勤奋的天才获得的成就大。如果让我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进行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勤奋”,因为我觉得勤奋是一切成就的“助产婆”。只要我们尽心、尽责、尽力地去做好每一件正在做的事情,当别人按照法定的工作日每周工作5天,而自己365天都不休息;别人在过“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的时候,自己仍在接着干还没有干完的事情,那么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这是我一辈子的切身体验。
人的一生要做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能够获得成功,即使失败了也不等于绝望了。人生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绝境,不服输的人往往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如果我们把穷人与富人作一个比较,不难发现穷人并不是命中注定和缺少机会,从根本上说是缺少成为富人的信念,尤其是缺少富人对于成功渴望的那种心境。一个胆怯和意志不坚定的人,即使再有才华和天赋也难成大事。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第一,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成为第一的梦想,只有“争取第一”,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人生因理想而伟大,理想最终决定你能够走多远。有些人之所以一辈子碌碌无为,就因为他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于难以取得大的成就。其实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自信。“跌跤”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怕就怕跌跤了、撞南墙了,仍然长不大或者不长记性。只要认准自己正在做的事儿是正当的和有益的,就要有“九头牛也拉不回”的牛劲。世界上的事情通常就是这样,没有风浪就不能够显示出“帆”的价值,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出人生的乐趣。如果说我这一辈子还算取得了一丁点儿成就,那么上述见解就是我获得成功的秘诀。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来说,我以为“勤俭”是兴旺之本,“闲懒”是衰败之根,怨天尤人是没有出路的,消极悲观只能是死路一条。天上不会掉下“馅儿饼”,地上从来就没有“免费午餐”,人世间的一切奇迹都是干出来的,只有先苦方能后甜。
人心的相知相识为朋友。我国流传着一句经久不衰的古话,叫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就是说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出入相友”[③],表明了朋友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必然会邂逅许多人。其中,有些人与我们并肩而行,共同见证潮起潮落;有些人则与我们短暂相处,我们一般把他们称之为“朋友”。然而人世间有多种多样的朋友,每位过客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譬如,有些人会被我们称之为“灵魂”或者“心灵之友”。因而便有“一见如旧识,一言知道心”的交友、取友之道。但是,我以为真正“取友”重在“取优”。尤其是文人取友,一定要做到“智”可以砥砺,“行”可以辅弼,“错”可以指正,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为知心朋友的。人与人的交往更多的是通过心灵沟通,不是通过肉眼能够看得清楚的。所以,知心话不必说给不懂的人听。你说了他听不懂还在其次,最怕的是说了不屑。不懂已经是伤害,不屑便是亵渎。曾国藩在《致诸弟: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的家书中说过:“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④]即是说心中永远要有杆“明白秤”,一辈子不交无德之人、无义之人和无耻之人。在任何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年年顺意、事事行时,只有在遇到人生的逆境、“背时”的时候,才能对“面友”或“真友”看得清楚、识得分明。人一辈子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朋友,尤其是老年人更离不开必要的知心朋友,以便于经常交流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种种看法,以保持头脑清醒和正常的思维活动,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心理障碍和过早的老年痴呆症。人们通常把人生的境遇用季节作比喻:当我们处于顺境的时候,就像在暖意融融的春天,我们会与自己情趣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共同分享万紫千红带给我们的喜悦和快乐;当我们处于满腔怒火的时候,就像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朋友的一声劝慰就如同夏天的一阵微风,掠过浮躁的情绪带来一丝清凉;当我们处于郁闷的时候,就像在寂寥落寞的秋天,朋友的一次次问候,就如同直泻西窗的阳光,顿时驱散心头的阴云,使我们敞开心扉向他倾诉衷肠;当我们身陷困境、绝境的时候,就像在寒风冽冽的严冬,朋友向我们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雪中送炭的一盘火驱赶着悲凉的忧伤与怅惘。然而再好的人生四季总有“谢幕”的那一天,我以为朋友不只是简单地用来“称呼”的,而是必须真心用来“感受”的。当你风光的时候朋友认识了你,当你退下来了或者老了的时候你认识了朋友,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律。我始终以为朋友之间是平等、诚爱、真挚的,只有在同一个层面上的人,才能够真正成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在下级和上级之间即使关系再融洽,也很难成为真正的好朋友。那些过去得到过你帮助甚至是恩惠的人,一旦当你退下来或者老态龙钟的时候,尤其是当你不得意的时候,其中的一些人可能成为你的好朋友,而另外一些人则可能有意渐渐地疏远你。有时你与他(她)偶遇碰面了,他(她)佯装没有看见你,其实是在故意避开你,说白了这是一帮地地道道的食客、过河拆桥的小人。你不必为此生气,这种人对任何人都一样,他(她)的生性“有奶就是娘”。当然在这些人里面,也有个别的是被生存方式和社会环境逼成的,老年人应当怀有宽容的心态,用一种友善的心态去对待他们。既然他(她)有意避开咱,咱也佯装没有看见就是了。我真实经历了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体味了生命赋予的一切,这份体味无论如何是别人夺不走,也替代不了的。我很喜欢宋代得道高僧无门和尚作的那首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常言道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交一个朋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用真诚去沟通、用宽容去呵护。
人心的复杂导致本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在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我这一辈子的切身体验就是:做人难、难做人。人际关系确实十分复杂,但是再复杂也不能勉强自己去做不愿做的事情。譬如,有人来要求你提供帮助,你觉得自己实在做不到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就应当直截了当地拒绝他的请求。而且拒绝的态度要明显和坚决,好让请求帮助的人去想别的办法,你大可不必考虑拒绝的种种后果。如果说这就是“得罪人”,那么你已经得罪定了,你考虑后果与不情愿去做或者根本就办不到,最终结果差不了多少。其实在求人者和被求者之间,首先在人情和道义上,站不住脚的是求人者,而不是被求者。任何时代的人都有他焦虑的时候,我以为现在有少数人之所以显得特别焦虑,并不在于生活节奏加快,而在于他的心情太复杂。“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⑤]。这些人说白了就是没有吃过大苦、受过大难,没有挨过20世纪50年代末60年初那样的大饥饿,人往往在挨饿的时候就不焦虑。吃饱了、喝足了、发癫了的人,反倒比平常人更加焦虑。“苦”和“乐”是一对矛盾,又互为镜子,一个人以什么为乐?其实是一种价值观问题。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当中,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标志,通常就在于对“简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年轻人由于阅历不深,因而说话、办事往往“很冲”,总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上了年纪的人一般不把简单的事儿看得“简单”,尽管他们能够举重若轻。我们这个世界其实真的很简单,实在是人心太复杂。譬如桌子上有一堆苹果,人们不在意这堆苹果到底有多少个,而在意分到自己手里有多少个;单位里有一摊子事儿,人们并不在乎这些事儿有多少,而在乎会要他去干多少。人类本来有着巨大的智慧,往往就因为对个人的得失过于斤斤计较,最后一个个都变成了“鬼精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来也很简单,由于利益分配关系太复杂,所以才产生了你骗我诈、勾心斗角。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充斥着对利益分配格局的改革与调整;但是调整来调整去,始终有人对现实状况不满意。纷繁的尘世实际上也很简单,由于人的情感很复杂,于是才有了书剑恩仇,才有了离合聚散。总之,当人简单的时候就快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快乐的人寥寥无几。当人复杂的时候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忘乎所以,在失意的时候往往又灰心丧气。其实人生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都免不了会受到冷嘲热讽,这也许就是人生不可回避的“小插曲”。一个人在失意的时候,通常容易遭到讽刺和打击;一个人在进取的时候,也常常会受到讥讽和嘲笑。我以为最令人心烦和厌恶的事情,要数少数无聊的和不干实事的人,恶意攻击和无聊指责那些辛辛苦苦干事的人,因为不干事的人自然就不会遭惹麻烦。社会上也确有好些不明事理的领导者,往往听到风就是雨,他们不是为真正的干事者一定的担当,而是生怕因之“沾染了”他似的。所以,才会在知识分子成堆地方,不断地产生陈景润这样遭人耻笑的“傻子”。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很形象,叫做“虎落平阳被犬欺,落魄的凤凰不如鸡”。年纪轻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爬起来再干一次;年纪大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冷静对待,不必太过计较,只能靠自己调控自己的情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⑥]。我觉得对于这一类闹心的事儿,最稳妥的办法就是装傻、装糊涂不去理睬它。只要自己做到不怕嘲笑讽刺、不怕挖苦打击,埋头吃自己的饭、睡自己的觉,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自然“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⑦]
必须从心灵上调整简单与复杂的关系。在世故和浑噩之气越来越浓的情势下,几乎连儿童都失去了本能的天真与单纯。我们每个人除了睡着了之外,每时每刻无不被各种复杂的心情左右着、操控着,再聪明的人也无法知道下一刻钟自己会有怎样的心情。世界上的事情细究起来,确实很有趣也很奇怪。譬如,人年纪小的时候很简单,长大了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人在贫困的时候很简单,一旦富有了、阔气了反而变得很复杂;人在落魄的时候很简单,一旦得势了就变得心情很复杂;君子简单,小人复杂。概括成一句话就是:“看自己简单,看别人复杂。”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简单”,并不等于肤浅得一眼就可以看穿,简单里面往往隐藏着丰富厚重的内涵。人的一生如果说简单,几乎就简单得只有“生”与“死”两个字。但是由于有了命运的浮沉,尤其是有了人间冷暖和世态炎凉,才使得原本简单的过程变得跌落起伏、纷繁复杂。因而追求简单的人需要有相应的实力、拼搏的精神、自信的底气,简单是“舍”之后的“得”,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由此我想起了马德说过的一句话,觉得很有见地:“简单是生命留给这个世界的美丽的手势,而复杂则是生命永远无法打捞的苍凉的梦境”[⑧]。面对与我们不同的人或者事物,我们最初的态度往往是排斥,因而免不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和隔阂。我们经常表现出对某个人的“不理解”,有可能源于我们对他的“不了解”;事情的结局往往是因为喜欢导致“喜欢”,由于讨厌加深了“讨厌”。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片树叶,看似相像其实根本就不一样。只要你愿意用心去观察,就一定能够发现别人独特而值得喜欢的一面。所以,我觉得接受一个人,无异于学会了一种新的人生态度;接受一件事情,无异于丰富了自己的人生理念。每个人都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一旦“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善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幽默者寿。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这里论及的“仁”,我以为就是要做到前面所说的温和、善良、宽宏和幽默。《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⑨]人“生”下来的时候一般都攥紧拳头,“走”的时候就撒手人寰。所以,人通常都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人世的,人的一生说白了就是一个从“哭”到“笑”的全过程。人一旦死去,“气”就立刻散了,因而人的愁眉和皱纹就自然而然地舒展开了。人出生的时候用自己的哭声宣告问世;人死亡的时候别人用哭声为你送行。我以为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能够自觉地认识自己,人一旦真正地摆脱了物质欲望,无所求也就无所惧。到老我才真切地感悟到这个简单与复杂的奥秘,但愿年轻朋友从我这儿汲取点什么,使自己一辈子活得更潇洒一些、更自由自在一些。
(摘自宋才发著:《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0] [南宋]朱熹:《语类》,《朱子》。
[①] [战国]《周官》,《尚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②] [唐]韩愈:《进学解》,《韩昌黎集》。
[③] 见《诗·小雅》;《孟子·滕文公上》。
[④] [清]曾国藩著:《曾国藩家书》,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⑤] [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
[⑥]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原文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⑦] 陶铸:《赠曾志》诗。原文为“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⑧] 马德:《人生的简单与复杂》,《纪实文摘》2007年第12期下半月版,第75页。
[⑨]《黄帝内经》始于战国时期,经较多的医家于不同时期逐渐积累著成,至西汉时期已成完整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