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忍耐是人生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


烦恼是人生的一种痛苦。在日常生活当中,被贫困潦倒的穷人以及在经济上捉襟见肘的书生,常常陷入一个极大的误区,那就是以为人只要有了钱,一切烦恼就会立即烟消云散。因而设法拼命地赚钱、捞钱,有时甚至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出现“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不和谐状况。我是一个穷苦家庭出身的人,自然不是一个鄙视金钱的人,但是我只希望金钱能够带给我真正的人生快乐。我国古代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描绘宁国府、荣国府里“大有大的难处”[1]手上捏着权力的官员们睡起觉来也不比平民百姓踏实多少,因为他们时刻担心被人暗算或者担心别人谋害他。如果把烦恼的种种表现归纳起来,烦恼之苦就根源于“患得患失”这四个字。我以为人生并不全是烦恼和忧虑,不必事事、处处庸人自扰之。有时候事情的本质或者真实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但是也决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人生说到底就是异常简单的两种状态:一种是“无”,一种是“有”。我以为“无”是人生的常态之一,由于“无”所以人生才有追求,人生才有那么多的滋味、那么多的动人故事、那么多的精彩与沮丧。“有”也是人生常态之一,正因为“有”所以才必须懂得“舍得”,人生才有那么多的回味、那么多的惆怅,那么多壮士未酬的仰天长叹。譬如,高空杂技演员手中的长竿是用来维持平衡的工具,只要他感到不平衡了,就会马上将长竿向另一头倾斜。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当我们感觉到内心不平衡的时候,就必须断然地舍弃一头。不少人之所以一辈子无法达到心理平衡,究其根本原因不是没有意识到内心需要调整,而是因为他(她)难于决断自己的“舍”和“得”。能够主动做到“舍得”的人,绝对不是弱智和懦弱,而是处于劣势时的一种生存技能。如果咱现在确实一无所有,就应当忽略别人说咱是“穷人”;如果咱出身低微,就应当忽略别人对咱鄙视的眼光;如果咱没有任何背景和关系,就必须忽略别人如鱼得水、左右逢源的机遇。其实在多数所谓左右逢源的能人那里,是找不到纯美人性的;在蝇营狗苟的人那里,是找不到纯净人格的。因而不要苛求和指望在所有的人那里,你都会有好的口碑和好的评价。一旦讨好了“所有的人”,就意味着最终得罪了自己。窃以为一个人平庸一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变成了所谓“八面玲珑的人”。当一个人处在逆境的时候,“舍得”和“忽略”本身就是对别人的一种宽容,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减压和解脱。一个普通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必须打消“鱼与熊掌兼得”的念头,尤其是年纪大的人精力有限,没有“舍”就一定不会有“得”。,说的尽是大户豪富家族里发生的烦心事儿。《大宅门》里金粉世家的故事,演绎的也全是有钱人家的闹心事儿。在人与人之间“穷”与“富”是如此,“美”与“丑”也是如此。丑小鸭有被人瞧不起的烦恼,绝代佳人有挑花了眼、看走了眼的烦恼;穷人有吃不饱、穿不暖,被迫卖儿卖女的烦恼;富人有吃饱了撑不过,总要寻欢作乐的烦恼。它们之间的区别,只在于烦恼的内容不同罢了,通常后者的烦恼比前者似乎更加强烈。同样道理,历朝历代的“民”与“官”也是如此,“老百姓”常有办事难、看别人脸色的烦心事儿;
自从担任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处长兼学校“211工程”办公室主任之后,我深知“舍得”和“放弃”的分量和意义。我更懂得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的深刻道理。凡是有油水的地方通常最滑,跌倒了爬起来想站稳都很困难。为此,我从来没有申报过校内的任何科研课题,没有申请过校内任何专门的出版补贴,没有申请过校内任何带荣誉性质的奖项。我所有的科研课题都是从国家和省部级获得的,所有的奖项无论是学术的还是教学的,统统都是从国家和省部级获得的。我觉得作为一个处长、教授,应当带头去争取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及荣誉,不应当利用手中的职权同本校青年教师争饭吃、抢饭吃。中国至今没有彻底摆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状况,只要衙内人不能够洁身自好,过去和现在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作为一个快退休的老人,现在可以自豪地说,这一辈子我本人和家里人,自觉做到了不因我工作的关系沾公家半点便宜。我以为这一点对于公职人员来说,是绝对应当的和必须的。然而这一点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得到,尤其是对手中握有一定实权的人来说就更非易事。人们常说“出家人”是因为“看破红尘”的缘故,其实再平常的人到老了的时候,也差不多能够看透红尘。我是个一门心思想做点实事的人,因而一辈子没有少碰到烦心的事儿,甚至有时候被碰得鼻青眼肿。我之所以像傻子一样把那些烦心的事儿全然不记在心里,是觉得计较与不计较都一样,与其因记住那些于事无补的烦心事儿而怄气,还不如平心静气地、扎扎实实地做些有益的事儿,否则就真的被人家言中了、算准了。正因为如此,我这一辈子尽管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学术研究方面确实有所建树,这也正是我常常引为自豪和由衷感到欣慰的事情。
忍耐是成就事业的基本素质。我以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能够吃常人不能吃的苦,忍受常人无法容忍的忍耐。人的一生多数时候是被命运“推着走”的,人生是经不起失望的。我觉得忍耐并非就是忍气吞声,有时则是以沉默的方式给自己找到一条出路。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忍”说到底是一种对他人生存空间的尊重。“忍”尽管令人感到很委屈、很憋气,在很多人的眼里你就是“窝囊”。其实“忍”的实际效果,却往往是与他人有利、与公众有利,最终自己也许能够收获到一份慰藉。“忍”的一种非常普遍的形式就是受辱不惊,不是马上就觉得自己丢了脸面而恼羞成怒。要真正做到受辱不惊,就要心平气和地接受这样一种与己不利的事实。凡是能够做到明知吃亏而不慌,我以为不失为忍的一种最佳方式。就“忍”这个字本身来说,它是人心头上的一把刀,能否忍得住“委屈”乃至“屈辱”,通常是对人的忍性的一种极严峻的考验。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情愿不情愿,客观环境有时就需要你忍、要求你忍,“小不忍则乱大谋”[2]。对于一个有志气和抱负的人来说,一时的痛苦算不得什么,必须学会面对、学会忍受。只要不失去自强不息的勇气,我们就有可能战胜一切。人无志,非人也。一个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绝对不能计较眼前的一些小麻烦,必须在这些方面克制自己,以便集中精力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力拼搏。国内外有无数为人称颂的“忍”君子,他们的美名和对命运的抗争确实感人之深。譬如司马迁受宫刑,忍住个人的奇耻大辱,把个人的痛苦、耻辱埋在心灵深处,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视而不见,终于写出了不朽的传世佳作《史记》,用他坚定的脚步走向了人生的永恒。因而“忍”实质上是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和性情修养。人们往往不适当地把“忍”同“无能”、“废物”、“窝囊”、“懦夫”连在一起,这确实是大错而特错的。其实“忍”是一种强者的心态,这种忍并不是低三下四地任人摆布,而是一种在逆境条件下积蓄力量的方式,是一种以退待进、忍而待发的主动姿态。我们经常讲做人要淡泊明志,就是说在一个五颜六色的商品社会里,要坚持住自己的节操,维护自己清爽如冰的高洁人格,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委屈,心存高远的明志并为之而努力。“淡泊”的另一层含义,我以为就是对人生有一种深刻的洞察和把握,认识到大凡名利之类的东西,不外乎就是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假如我们果真的想明白了这一点,便可以在各种人世间你争我斗的漩涡中处于泰然的地位,无疑可以克制住自己内心的某些欲望和冲动。还是我经常说的那句话:“人到无求品自高”。与此相反,一个貌似聪明绝顶的人,一个一辈子与人过不去针、过不去线的人,常常会在汹涌澎湃的物质大潮中失去自我,在利诱的名利面前成为无法回头的奴隶。
忍耐是一种修养和财富。我们从小受到最多的教育就是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们最少受到的教育,恐怕就是能够“舍得”。你曾经得到的东西,最终也必然会失去它。如果一个人从来就不讲“舍得”,人生最终就会失去方寸,这个人也难于享受生活的多种境界。因而我觉得人在烦恼的时候尤其要学会忍耐,有时忍耐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有的人确实是很有能力,但却不是一个有能耐的人,因为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并不等于他的实际能耐。这就是社会上好些有能力的人总想当领导,但就是当不上去的原因所在。只有不仅具有能力,而且又能忍耐的人才是有能耐的人。也就是说一个有能耐的人,必须注重修身养性、学会忍耐,是一个容得下“提出与自己相反意见的人”的人,从来不搞小团体、不搞个人利益圈子的人,从来不搞个人英雄主义且能与人合作共事的人,说话办事不刻薄、不随意嘲笑、讽刺别人,而且懂得尊重别人的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一个重要部门的经理不久就要离职了,董事长决定另找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来接替。但是应征的人都没有通过董事长的“考试”。这天有一位30来岁的留美博士前来应聘,董事长通知他凌晨3点到他家里去考试。这位青年如约按响了董事长家的门铃,但是始终未见有人来应门,一直等到早上8点钟董事长才让他进门。考试的题目是由董事长口述的。董事长问他:“你会写字吗?”年轻人说:“会”。董事长拿出一张白纸说:“请你写一个白饭的‘白’字吧。”他写完了却等不到下一道题,他疑惑地问:“就这样吗?”董事长静静地看着他回答:“对!考完了!”年轻人觉得很奇怪?第二天董事长在董事会上宣布,这名年轻人通过了考试,而且是一项严格的考试!董事长说:“一个这么年轻的留美博士,他的聪明与学问一定不是问题,所以我的考试更难。”他解释说:“首先我考他的牺牲精神,我要他牺牲睡眠,凌晨3点钟来参加公司的应考,他做到了;我又考他的忍耐,要他空等了5个小时,他也做到了;我又考他的脾气和耐劲,看他是否能够不发飙[3],他也做到了;最后我考他的谦虚精神,考堂堂一个博士连5岁小孩都会写的‘白’字,他也肯写。一个已有了博士学位又有牺牲精神,达到高度的忍耐、好脾气和谦虚,这样才德兼备的人还有什么好挑剔的呢?我决定重用他!”[4]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地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其实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道路不仅需要渊博的学识,更重要的也许是一个人的气质与气度。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往往左右着一个人的未来。如果你已经感觉到自己还不具备上述的气质与气度,那么我劝你应当从现在开始,致力于修炼自己、塑造自己。还是我经常说得那句老话:“知识改变命运,‘习惯’和‘细节’决定成败。”年轻人是家庭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年轻人应当大胆地走自己的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就说:“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5]这个故事尽管很浅显,但是折射出一个重大的处世理念。
自己的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确实有许多事情是无法预测的,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人老了之后我有时就在想,一个人一辈子多数时候似乎命运是由别人拽着,听任别人摆布的。有时候人简直就像一块不起眼的“砖头”,如果有幸把它砌在高楼大厦的墙壁里,那谁也动它不得,就一辈子与日月同辉;如果把它放到厕所里当人家的“垫脚石”,尽管它也实现了物有所值,但是它将永无宁日且一辈子与臭同在;如果把它丢在大马路上挡住了行人的出路,就会被人毫不留情地一脚踢得远远的。因而一个人一辈子总要有些拂逆的遭遇才行,如果真的“太顺了”,反倒会使人不知不觉地消沉下去的。“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7]记得1975年6月我刚从广济县大金区革委会办公室秘书的位置,转到新成立的广济县石佛寺高中当教师。那年刚好有一个上湖北省“黄石师范学院”工农兵大学生的名额,我是被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剩下的两个人选之一,论文化程度和工作经历我实在比另一位占优势。但是在前来投票的5个领导人当中,有一位关键的神秘人物,他在“下乡驻队”期间就下榻在那位被推荐人的家里,因而在他的引导和操控下搞了三轮投票,前两轮我得票数占多数,最后一轮投票我败北了,我因之失去了那次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但是我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恼怒和灰心丧气,这件事让我真正地懂得了什么叫“吃了人家的嘴软,得了人家的手软”的深刻含义。如果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作祟,在前两轮投票我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再做评委工作搞第三次投票的情况。既然我与人相比没有那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必须认输。后来我竟同这位神秘人物相安无事地在石佛寺高中共事一年多。那位当时有幸上了“黄石师范学院”的工农兵学员,毕业后留“黄石师范学院”工作。人间得失,悲喜转换。就在我1982年春大学本科毕业留华中师范学院工作后,命运决定了那位工农兵学员还不得不再次到我读书的华中师范学院来进修。直到现在我俩仍然是要好的朋友,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他本人是无辜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人之常情。我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和我自己的切身体验后发现,人的命运实际上是牢牢地操在自己手里的。即使你遭遇了天大的挫折和不幸,只要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耐心和决心,你就一定会有东山再起的那一天。记得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伟大人物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8]
烦躁抱怨往往向上的努力,不仅需要信心所带来的定力,更有着耐心所凝聚的动力。我始终坚信人只怕自己倒,别人骂不倒,“绝望”通常是愚蠢者的结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9]也许在人的一辈子当中,会出现诸多小小的不幸,我以为恰恰就是这些小小的不幸,帮助我们度过或者避免了重大的不幸,关键看我们能不能领悟到这一点。当苦难和不幸来临的时候,如果心存胆怯地回避它,这一击很可能就是致命的。与其回避它,倒不如勇敢地去正视它、迎对它。就我个人的体验和研究发现,但凡稍有成就的人没有谁是不遭受磨难的,只有经历了磨难,才可能更接近成功。如果更理性地看待人生,我以为哪怕命运绝情地刺了你一刀,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和搏击,也许伤口也能绽放出另一种光彩。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上都有一对翅膀,它能够带着我们自由地翱翔。但是,我们往往茫然不知道或者根本忽略了它的存在,始终固守在自己熟稔的领域里,为了安全和舒适感而紧紧地抓着那些熟悉的东西不放,从而失去了探寻精彩世界的机会和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确实发现有好些人的人生态度很随便,有时候就“随便”到了我们家乡说的一句土话:“烂泥糊不上壁”的地步。譬如,凡是对随便什么人都“逢迎”的人,到头来他除了自己之外,就会随便到什么人都不爱;凡是对一切都觉得“满意”的人,这个人终究不会做出什么善事来,因为他对“邪恶”都不感到痛恨,怎么能指望他能够行善积德呢?所以,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决不能只看他的一时一事,也不能只看其出身和学历的高低,而要探究这个人的真实品格。我以为世界上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不一定是那些百岁老人,而是那些对生活充满热爱、激情和自豪,对现实生活最有真实感受的人。一个人如果一辈子谨小慎微、患得患失,连走路都怕踩死了蚂蚁,他的活动始终以周围的舆论导向或者以别人的脸色为转移,完全缺乏自主、自强、自信的人格魅力。那么,别说他能够成就什么大事,最终恐怕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当他要顾全自己体面的时候,他就一定会比那些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和凶狠。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证实对方的“罪过”,才能够解释和显示出自己的无情无义。所以,历史上才演绎出那么多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和落井下石的卑鄙小人。如果你对别人的苦难无动于衷,那么你就一定不是一个有良心的善良人。如果你确实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那么从道义上讲,你就不应当把自己的不幸告诉给别人,因为你能够得到的最多只是暂时的怜悯,留下的却是永久的伤疼。我觉得当一个人在遭遇了不幸之后的唯一出路,就是脚踏实地的寻求自己的奋斗方向,坚韧不拔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远远要比那些向人乞哀告怜、屈膝献媚的人,胜过百倍甚至强过千倍。


[1] “大有大的难处”是《红楼梦》中管家婆王熙凤说的一句经典“名言”。
[2][春秋]孔丘:《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 “发飙”在上海话里,多数指的是被人惹怒了、发狠了、要大发脾气了。
[4] 残耳:《忍耐是一种财富》,《纪实文摘》2007年第5期下半月版,第62页。
[5]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
[6] [春秋]李耳:《老子·五十八章》。
[7]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8] 转引自王衍诗:《耐心也很重要》,《人民日报》2009年7月3日,第4版。
[9]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