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庙与屈原精神的传承
2012年06月21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20期 作者:龚红林
屈原庙是祭祀屈原的场所,它广泛分布于屈原生前活动的地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屈原精神民间传承最直接的物质载体。
屈原庙修建时间最早可上溯至“秦末”
从时间角度看,现有文献提及的最早的屈原纪念建筑是湖南常德“招屈亭”。明董斯张撰《广博物志》记载,楚霸王项羽曾在“招屈亭”前弑楚义帝:“项羽遣英布弑义帝,武陵人哭于招屈亭下。高祖闻而义之,号其郡为义陵。”这里提到故楚地的武陵人在“招屈亭”下哭悼楚国最后的“王”,可见,其建筑历史可上溯到汉高祖之前,也就是秦末。
有明确文字记载可查的“屈原庙”,最早位于汨罗、西峡两县。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八:“汨水又西为屈潭,即汨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沉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径此,弭檝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
河南南阳市西峡县屈原岗汉代以前亦有屈原庙,今天遗址犹存。此外,文献明确记载,汉代所建屈原庙有长沙王子拾所建瑞州府(今江西省高安市)“三闾大夫庙”,唐代所建屈原庙有元和年间王茂元所建秭归“三闾大夫祠”及何徳龄建临江府(在今江西省樟树市临江镇)屈原庙等。
屈原庙集中分布于洞庭湖、鄱阳湖流域
屈原生前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汉水、洞庭湖、鄱阳湖流域,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大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及四川东部。今日,大部分祭祀屈原庙(祠)、屈原主题公园、屈原遗迹都分布在这些地域。
湖南现有屈原庙祠遗址:汨罗屈子祠,益阳凤凰神庙,溆浦县屈原庙,澧县三闾大夫祠、三闾祠,桃江县凤凰庙,黔阳县三闾大夫庙,芷江县昭灵庙遗址,长沙市三闾大夫祠、屈贾二先生祠、屈子祠,祁阳县昭灵庙,道县三闾大夫祠,桂东县三闾大夫祠,岳阳县三闾故宅、三闾庙,湘阴县三闾祠,平江县三贤祠等。
湖北地域内现存屈原祠有:秭归屈原镇屈原庙、凤凰山屈原故里风景区屈原祠、归州镇万古寺村屈氏祠堂、 武汉东湖听涛区行吟阁屈原纪念馆、荆州市沙市区江渎宫、九龙渊屈原雕像、监利县荒湖区屈子祠、黄歇口镇濯缨台等。
此外,重庆市有忠县屈原塔,四川省有三台县名世堂,江西有景德镇三闾庙(忠洁侯庙),河南南阳市西峡县屈原岗有屈原祠,安徽省池州东至荆桥有屈公祠,福建厦门金山区有屈子文化园,台湾省彰化宝部里屈家村有泰和宫等。
跨越两千多年、大半个中国,屈原庙的时空分布反映了民间对屈原精神的广泛推崇与认同。这些庙祠遗迹曾为后人凭吊屈原的精神圣地,文人墨客争相提笔作诗,缅怀屈原、传承屈原精神。
庙记对屈原“忠”、“清”精神的讴歌
每处庙宇修建和复修时所作庙记,阐释着不同时代、地域的人对屈原精神的理解。
汨罗现存最早的庙记为唐蒋防《汨罗庙记》:赞屈子大忠。此文以倡导君臣至理为主线,赞美三代及唐代的君明臣忠,惋惜范蠡、鲁连及屈原等人不遇明君。称屈原为“大忠者”:“三闾者,以大忠而揭大文,沉吟楚泽,哀郁自赞,爰兴衰贬,六经同风。”意思是说,屈原抱天地之正气,忠君忧国不顾性命而有贤能,其诗文中反复强调自爱,讽谏君王,与儒家经典“六经”义理相同,是贤臣的楷模。
秭归现存最早的庙记,唐王茂元《楚三闾大夫屈先生祠堂铭并序》:“先生义特百夫,文雄千古,其忠可以激俗,其清可以厉贪。”庙记突出强调了屈原忠君忧国和清醒浊世这两种品行,认为屈原精神之“忠”、“清”是对世俗和官场社会最好的激励和鞭挞。这是王茂元建祠的主要意图,他在铭文中说:“耸忠来者,载陈清酤。乞灵臧事,非愚所取。”建立三闾大夫祠,是为了让后来之人对国对君忠诚如屈原,对己能清洁自爱。至于祈求神灵护佑的迷信则非建祠的目的。
此后历代庙记几乎都不约而同地突出屈原“忠”、“清”之精神。例如,后梁萧振《楚三闾大夫昭灵侯庙记》赞屈原“怀忠履洁,忧国爱君”;元刘行荣《重建忠洁(应为“节”)清烈公庙记》思“大夫之忠”馨诸金石;明戴嘉猷《重修汨罗庙记》赞屈原“忠洁清烈”之高风;清王景阳《重修屈公祠记》赞屈原“忠义之气,日在人心,历千万年而不泯”、“励世磨俗,令人过庙思敬”。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