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部分省市领导、经济学者都认识到,中国经济的走向就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才是中国未来新的增长点。县域经济的今天,就是中国经济的明天。中国全面转型,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县域、希望在县域。好的机制、好的管理体系,都应延伸到县域里来,这才是我们城镇化发展的必破之题。
县域经济不能强有力的呈现出改革的势头,中国的改革必然不会取得最后凯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县。没有县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北上广深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县域是中国经济的腰。腰不强大,中国就站不起来。现在的腰不硬朗。中国的强大,靠的是3000个强大的县。城镇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发展经济,而是资源的重新合理分配,如何改变大城市的吸金效应才是关键,好的资源都往城市中跑,大城市面临的挑战更大。
中国经济转型,重点是县域经济的模式转型,这是全国各个阶层众望所归。怎么样将资金、资源、人才,向县域集成?要看人民的智慧。其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创新力、转型力、金融力等各项指标的关键就在于在区县级城市培育、扶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可以帮助县域金融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县域经济现代化。只要县域实现了现代化,中国的各种矛盾和隐患就消除了一大半,就是从国家安全角度而言,也应该卯足劲儿,下大力气搞好中国的县域经济。
建议国务院尽快协调县级政府,做好财税金融、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创业文化及社会氛围总动员,为全民创业提供立体化服务保障体系。同时建议财政部发行3000亿特别债投资县域微小企业创新创业,一县一亿。这笔钱需要在各地财政局下面设立县级创业投资公司。发动城乡民资组建合伙公司,投资兴业。
目前,包括股权投资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远在县域没有形成,这需要股权文化的宣传。股权投资发展不起来,就会极大遏制民营经济的良性发展。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并不是社会真正缺少资金,而是因为过剩流动性不能有效转化。破解县域经济建设融资瓶颈,应当学会以资本运作推动金融创新和市场化融资。回到张五常说的县域经济竞争时代,中国就有救啦!不过这次是创业竞争时代。政府有必要抓住机遇,培育一批有特色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需要办创办城乡居民创业银行,也就是中央提出的普惠制金融,将劳动者转化为创业者的银行。
县域经济整体上不能说没有创业动力。尤其是中西部县域城乡居民摆脱贫困的愿望是巨大的。 创办小微型企业的愿望是巨大的。县域经济就是以小微民营经济为主力部队的经济体。小微企业怎么才能强有力的呈现出改革的势头?要靠资金的配合和投资银行的帮忙。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要有“枪杆子”。这条枪,不是别的,就是金融武器和现代投资银行。县域经济不能拿起现代化金融武器,根本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创建城乡居民创业孵化器,才能促进和催化“劳动、知识、管理、技术、资本”在县域迸发活力。
县乡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政权运转和社会稳定、向基层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目前县乡财政保民,心有余力不足。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杯水车薪。应鼓励促进上市公司到县域、开展多项即能创造利润、又能促进民生改善的业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和央企国企结对子。让全体人民或者说城乡居民包括贫困户在内劳动者都能低成本的获得金融使用权,实现劳动者向权益所有者的转变。
利率自由化对小微企业发展不一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家不要有过多的遐想。如今来看,务实一点的办法就是尽快在县域从普及创业教育开始,延伸到股权文化的普及上来。发展「股东经济」首先要普及股权文化。给群众讲明白什么是股权,讲明白为什么要鼓励股东经济。小微企业一头连着经济繁荣;一头连着社会稳定。小微企业在增加居民收入、满足市场需求、弘扬创业精神、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有人说,提高县域的GDP总量就是提高县域经济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这些年我们看到了,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有的县城即便连续几年两位数的增长,三农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到很好的解决。富农、强农、惠农,一直是县域政经领域的重头戏。来十年中国经济转型与突破口在县域,举全国之力提振县域经济的信心,才是统筹新四化的重要抓手。
县域经济需要打灯笼的人。不仅需要县委班子的正确领导,更需要企业家和社会组织的能动性,而后者才是决定性因素。这时候,政府需要改革原来官老爷的执政理念,走群众路线,集结更多积极要素推动各种资源向县域延伸。假设县级政府一根筋的把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和支持高价卖房来高价卖地,通过高价卖地来使老百姓的储蓄转变成县域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这就不能很好的解决居民创富问题。
如何实现县域经济现代化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