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一款全新意义上的经济学。什么叫存在经济学?诚然,就是一个经济体能否存在与可持续存在的学问。“存在经济学”比“发展经济学”难道还要重要吗?回答是肯定的,否则就没有创立的必要。“重要”在哪里?为什么说人类社会业已发展到或正在面临、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存在危机”或“生存危机”,而绝不仅仅是所谓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为什么说一个经济体的存在与可持续存在最重要或比什么都重要?又为什么说为了存在与可持续存在我们宁可、不惜放弃“发展”?而这一切的一切究竟、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本文就是要将把这样的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给大家揭示出来。
研究发现,一个经济体的发展是一回事儿,是否能存在与可持续下去是另一回事儿,表现为“发展”对于其能否存在与可持续来说并不一定就是一件“好事情”。谁也不能说前苏联的经济不发展,谁也不能说前美国、欧洲、日本的经济不发展,但不能否定的事实是,它们其中的一个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现在的美国、日本、欧洲各国的情况又怎样?亦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亦不怎样也,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其能否存在与可持续存在。那么,它们究竟、到底出现什么问题?从“发展”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去看问题,其经济为何还不如发展中国家?
首先得承认,尽管欧美日经济遇到了问题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比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要大得多。这一点毋庸置疑,亦无可厚非。但有一点不能不说,就是其经济遇到的问题比发展中国家要多,甚至已“发展”到难以再恢复起来的程度。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2007年就已经给出结论,这里也就不再赘述了。
于是,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曾经的经济强国、帝国的经济为什么连“复苏”的能力都没有?难道欧美日等国的经济真的就回复不起来了吗?当然不是,恢复只是早晚的问题,但要想恢复到辉煌的过去,已不可能也。
如果要问“为什么”?当然是因为存在着笔者在上述讲的那个问题——发展与存在不是“一回事儿”。什么叫“发展”与“存在”不是“一回事儿”?简单地说就是,发展是发展的问题,存在是存在的问题;不发展的经济体未必不能存在,而能存在的经济体未必就一定能发展。诚然,这里讲的“发展”与“存在”是相对而言的。
什么叫“发展”与“存在”是相对而言的?再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能够存在的经济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可以、能得到发展的,只是其发展的速度存在快慢差异而已,但是,一个经济体如果出现了过快发展的情形,其就未必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了,搞不好还会出现经济滞后,甚至经济倒退、经济消亡的状态。比如,在改革开放前,谁也不能说中国经济一点都没有得到发展,但是,与欧美日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就不能说“发展”了,而只能说是“欠发展”或者说是“发展滞后”了——这里面存在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即存在着一个相对论的概念——就是相对论物理学意义上的“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关系。
其次得认识到,经济发展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地区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就未必是一件好事了。这是因为,一个经济体的发展与其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的承受力或耐受力有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这就好像一张普通的单人床其最大承受能力是100公斤的体重,如果其身体或体重发展到了200公斤,单人床就会出问题——虽然“立柱可以顶千斤”,但不要忘了,人体在床上是要运动的。
如果其体重猛然增加到了或“发展”到300公斤或500公斤呢?请问,固有的那张单人床还能承载得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当然,即便是换上了一张普通的双人床,其依然也承受不了不断增长的体重。
这种情况在天体的运行过程中仰恩就不存在,表现为只有“大质量的天体能够承载小质量的物体”的现象而没有“小质量的物体承载大质量的物体”的现象。其实,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老子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其《道德经》中提出了“厚德载物”的观点(在上述,“德”是物理学上讲的“质量”的概念,否则就谈不到“载物”的问题了)。
或许有人会说,经济又不是物体,何以有“能否承载”的问题?你这不是在给瞎联系?其实,读者如果能够认识到“经济的本质就是物质”或“价值的本质就是质量”的问题时,那就不会得出笔者这是在“瞎说”的答案了。什么叫“经济的本质就是物质”或“价值的本质就是质量”?再简单地说就是,“经济具有物质性”或“价值是经济质量的表现”。诚然,上述之意义仍然需要解释,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
大家至少得承认“生产资料”是由一种又一种的物质形式构成的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大家至少得承认所谓的“扩大再生产”就是“投入的扩大”与“产出的增加”的意思吧?请问,“投入的扩大”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在说它需要生产资料的增加而实现?“产出的增加”是什么意思?是否是“利润的扩大”的意思?而被“扩大的利润”最终又跑到哪去了?可以肯定,它们最终都变成形形色色的生产资料,而生产资料无疑是有“大小”或是“多少”的、数量上或是质量上的意义的。以上不仅说明经济这种东西确实具有物质性,确实具有质量的属性,亦与其价值有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什么?诚然,经济质量者也。
于是,问题出来了,那就是,使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社会资源能否接受或承受这种不断增加的经济质量的扩大?社会、市场的消费能力能否消化掉不断在增加的经济质量的扩大?可以肯定,回答一定是否定的。
于是,问题又出来了,那就是,在“不能接受”或“不能消化”其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一个又一个的经济体还是否、能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存在已经成了问题,也就不要说发展了。这是因为,诚然,一个经济体质量的增大必然需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说必然需要更大的“经济空间”。笔者真的不敢想象,当月球的质量接近或赶上地球质量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诚然,其一定会面临生存危机或存在危机!
再于是,一种具有全新意义上的经济学势必会被创立出来,而它不是别的,正是由笔者创立起来的这门“存在经济学”也。什么叫存在经济学?难道像笔者说的那样,“存在经济学”比在上述的“发展经济学”还要重要?回答如果是肯定的,其“重要”在哪里?为什么说人类经济社会已发展到或正面临着“存在危机”或“生存危机”,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又为什么说经济体的能否存在与可持续存在是“第一位的”或是“头等大事”?人类又该如何解决“生存”与“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