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华孝文化论坛》活动主题


 2014年《中华孝文化论坛》活动主题是“行孝天下,和睦万家,尊礼建序,情暖中华,尽力弘扬中华孝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2014孝文化讲课提纲

课目:弘扬孝道文化  共创社会和谐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课提纲之一)(授课人曹元国)

内容:

一、孝与不孝的定义及孝在中国历史的作用;

二、中华孝文化的经典、载体及特点;

三、从如何圆满尽孝、孝的当代表现形式、明确孝在共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目的:通过讲课让同志们知道什么是孝与不孝;了解中华孝文化的经典《孝经》一书的部分内容;了解中华孝文化的载体——二十四孝故事(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了解中华孝文化的特点;做到圆满尽孝,努力实践孝在当代的表现形式,深刻理解弘扬孝文化在中共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当代核心价值观。

时间:2个小时

今天我讲的大体内容:

开场白:血和泪呼唤孝的回归,青州孝文化古迹。

(血:弑亲案;泪:自杀案;无奈的父母高兴生我,你给我100万我还去抢劫吗)

习总梳理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仁爱 民本 诚信 正义 和合 大同。中去寻找感悟。

一、孝

一是孝的起源:学术界普遍认为:孝观念是氏族社会的产物,也就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业与天奋斗,与地奋斗,需要经验指导,而老人最富有经验。氏族成员对老人普遍怀有敬意,固然有血缘关系,另一方面与农业生产分不开。(动物与人,劳动技能的学习)

1、孝:善事父母为孝。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者也,就是说,老字省去右下脚和子组合而成为一个新的会意字。孝 一个孩子扶老人行走。。

当代社会孝的定义:孝是人类在生命的孕育、创生、养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返本报恩的意识和行为。

2不孝定义:不知感恩,淡忘父母、伤害父母长辈身心的意识和行为

1、违法犯罪受惩罚,让父母蒙羞犯;2、自残;3、不安全行为;4、不知感恩伤害父母的身心;5、家庭不睦;6、做人做事不稳妥,让父母担心

妥善处理几个关系和问题消除不快乐的根源:亲情(血缘)、爱情、姻婚(法律)、友情(交往)和自由与法纪 灭三族 历史上的解释有几种: (亲情:血缘1.三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子族; 2.三族指的是父、兄、子三族   灭九族:
1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2
、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3
、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不快乐的根源:一是拜过人不敬,二是不知足,三是自私

如何理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孝在我国历史上的作用(东方以伦理立国,西方以宗教立国)

一是孝是我国历史上治天下的理论依据(社会动乱的根源三个,威胁君主、非议圣人,不孝)

二是孝是选拔官吏具体依据。(举孝廉丁忧制度)因不孝灭亡的国家和宗族:《资治通鉴》记载: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一是、美发高大,二是精于骑射,三是才艺双全,四是能写善辩,五是坚毅果敢。一项短处是很不仁厚(这个仁的意思含有孝,忠,廉,信四个方面的意思。汉朝将仁;义,礼,智,信。归结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置之不理。最终导致晋国智氏的灭亡和族人的灭绝。 选人不准造成的历史悲剧。          

我国历史上因不孝罢免的第一位皇帝  汉朝的刘贺:昌邑王刘贺有罪,大将军霍光率领群臣奏明皇太后废除刘贺,原因就是一个不孝。刘贺不孝表现四点:一是身穿丧服,却无悲哀之心;二是废弃礼仪,在途中不惜吃素;三是穿丧服,找女子陪宿;四是服丧期间,游戏取乐。

 

三是历朝历代的法律对不孝的制裁印证了“孝”在人类社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4、孝与信仰,宗教的关系。佛教六字真言:老实听话实干。力行孝亲尊师,才成。

二、中华孝文化的经典载体和特点、

1、经典:《孝经》第一章

2、中华孝文化载体:《二十四孝》故事  

3、中华孝文化特点;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从二十四孝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孝文化有以特点:   

孝文化的长久性、普遍性、继承性、现实性、世界性、发展性

三、从如何圆满尽孝、孝的当代表现形式、明确孝在共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1、完整的孝道:圆满尽到自己的孝道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道,只看做到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至于犬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缺乏敬爱之心。拿什么去区别对待二者的不同呢:”

子夏请教孝道。孔子说:“孝道难就难在子女在父母面前能保持和颜悦色。碰到事情,由年轻人效劳,遇到好吃好喝的,让年长的享用,这就可以称作孝道了吗:”

《孝经》里《纪孝行章》子曰:“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译文:孔子说:"孝子对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上,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作的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千百年来孝的标准和形式,也就是考察一个人的孝行的标准和指导人们履行孝的行为的依据,是做到五孝和戒除三不孝,才是真正的有孝道,也就是说这个人尽孝了。明白履行五孝和戒除三不孝就能理解子游、子夏问孝,孔子教授孝道的含义,只能养父母和养动物无区别,色难从心里感觉不难,就是从内心要孝敬父母,而非形式上的孝敬。。

今社会人们如何尽孝道,当然要与时俱进,内心具备孝敬之心是前提,形式也变的多样化,

2、实现孝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就会促进家的和谐(隔窗看见儿抱孙。青州木碗的故事)

历史上孝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中华孝文化的精典--古老的二十四孝故事,集中体现了过去孝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孝的表现形式在不断更新变化,但孝的本质没变,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必要对当代孝的表现形式加以总结,根据本人对孝的理解,将孝的表现列举如下:

    一、物质生活帮助仍然是孝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常回家看看,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已成为当代孝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异地分居,常保持联系,让父母放心也是孝的表现形式。    四、工作创佳绩,事业辉煌,也是对父母的孝。    五、事必躬亲,亲自端茶送水做饭洗衣,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形式。    六、不做违法乱纪之事,让父母安心生活,是孝的表现形式。     七、注意安全、做事稳妥,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形式。    八、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不干涉父母的自由,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形式。    九、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孝的表现形式。家和万事兴,维护家庭的团结,处理好与家庭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让父母感受天伦之乐,也是一种孝的表现形式。

孝的表现形式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按照和遵从当代孝的表现形式,就会人人平安,开心愉快,再根据自己的年龄、职业,经济状况去亲身实践,每一个人就会身心健康,每一个家庭就会实现家和万事兴,促进家的和谐稳定。

3、弘扬孝文化在共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自两千多年前汉朝提出以孝治天下并把举孝廉作为选拔地方官吏的唯一依据,孝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的根源。不孝之子不可交,不孝之子不可以做朋友, 不孝之子不可信,孝是评判一个人道德好的主要标准。在一个村,在一个单位,在亲属朋友交往中; 孝敬父母的子女,孝敬公婆的媳妇,最能得到亲朋、同事、领导的尊重。也只有孝敬父母的家庭, 才能实现家和万事兴。

从孝文化角度讲,孝敬父母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意义重大。因为孝是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和 谐稳定的基础。我们要创建社会和谐,必须从创建和谐家庭开始。一个个和谐的家庭才能共同编织成一 个和谐的村庄、社区、;一个个和谐的村庄、社区单位才能编织成一个和谐的乡镇、城市;一个个和谐的乡镇 城市才能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由此可以看出弘扬孝文化在共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4、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当代核心价值观。

从孝道开始,从家庭开始,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促进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当代核心价值观24个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位居最高层次,起着龙头地位,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核心价值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核心价值提供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富强”,即民富国强,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前提和基础。“民富”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富强是民主、文明、和谐的物质保障和坚实基础;

“民主”,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体现人民至上和人民主体的价值追求,既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政治理想,更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价值目标,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我国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民主是富强、文明、和谐的活力之源和制度支撑

“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所追求的核心价值,是人们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上对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人民素养的集中体现,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文明是富强、民主、和谐得以实现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和谐”,是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领域及其内部最理想的关系状态。这是千百年来深深融入中国人民血脉的观念和准则,是社会主义的本身属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美好向往。在社会矛盾凸显、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和谐的价值愈显重要。和谐是富强、民主、文明实现的环境和条件。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共同体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总布局中。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向中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根本目标和要求。

最后提一个问题:今天你孝了吗?  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同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