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沉着冷静看待中美关系的新变化——陶正熠


作者简介:

    作者陶正熠,笔名“方焰”,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解放前曾作为华北学联领导人带领广大热血青年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解放后担任天津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天津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退休后移居美国。近20年来潜心从事国际时事政治研究,如今年届86岁高龄,仍埋头书卷、笔耕不辍,在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地报刊上发表评论150多万字,尤其对中美关系的研究有其独到的见解,受邀于各地大学发表演讲。该篇文章是作者继6月23日在《战略网》发表《美国外交屡挫  世界格局开始巨变》一文后,对中美关系所做的最新分析,经本人同意后,推荐首发到《战略网》,以飨诸多网友和读者。

 

沉着冷静看待中美关系的新变化 

方  焰 

    近半年多来,中美关系出现一些显著变化。首先是日本、菲律宾和越南充当“先锋”,在美国的鼓励和支持下,对中国加紧围堵,频繁骚扰与挑衅。日本安倍首相频频出访欧亚国家,推销价值观外交,鼓吹“积极的和平主义”,到处散布“中国威胁论”,企图孤立中国;最近日本侦察机和战机频繁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与进行拦截的中国战机超近距离危险对峙。菲律宾在仁爱礁等处再次闹事,并与越南联手将南海主权之争提交国际法院。越南出动舰船在西沙群岛海域冲撞中国船只1500余次,并在国内掀起打砸抢烧反华浪潮,造成4人死亡、300余人受伤,至今未赔偿。所有这些,与5月份奥巴马亚洲之行对日、菲、越南的偏袒与支持密切关联。过去美国总是说,对中国与邻国领土主权之争“不持立场”,现在撤下面纱,站在中国对立面一方。

    其次,美中双方交往时直率表达分歧,公开进行交锋。多年来中美两国为了表示相互尊重与友好,双方交往时言谈温和、含蓄,避免互相刺激、冲撞。近来双方交往时变得坦率许多,直白分歧,毫不客气。更有甚者,美方点名指责中国“威胁”地区安全,对日、菲、越“挑衅”。5月底在新加坡开幕的香格里拉亚洲安全峰会,中美双方的将领和高官,你来我往,激烈论战,是前所未有的,引起全球瞩目。

    更重要的是,奥巴马高调维护美国对世界的领导地位,明白表示对中国更具戒心。奥巴马在西点军校发表题为《关于美国领导世界》的长篇演说。如此疾呼美国必须领导世界,并不表示美国强大,恰恰反映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动摇。这种动摇始于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和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世界金融风暴;续见于叙利亚、乌克兰两场危机中美国失去主导权;最近伊拉克再次风云突起,反政府军数日之内占领大片国土,美国苦无良策,有意与宿敌伊朗联手平息伊拉克局势,显示作为“世界警察”的美国确实力不从心。奥巴马承受着来自两方面的强大压力,一方面国内共和党严辞批评奥巴马对外“软弱”;另一方面美国的盟友们对美国领导世界的能力产生怀疑,忧心忡忡。因此,奥巴马总统和美国高官、将领们最近对中国的一些颇具刺激性的言行,并非仅对中国,还包括要说给、做给美国国内外看,一方面安抚国内民心士气,另一方面给全世界盟友们撑腰打气,表示美国仍旧高踞中国之上。

    解读奥巴马在西点军校的演说,人们看到美国的全球战略有所调整。奥巴马意识到美国没有能力继续独自充当“世界警察”,迫切需要盟友们充当美国的“协警”。在西方,美国指望英、德、法等盟友和欧盟,同美国一道对抗俄罗斯,推进北约“东扩”;在东方,美国指望日本、菲律宾、越南充当围堵中国的“前锋”。奥巴马反复强调“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不变,表明美国视中国为最具有竞争力、最能威胁美国领导世界地位的“对手”。美国如此重视中国,预示中美今后摩擦可能更多、更频繁,更加坦率和公开化。

    中美关系的这些新变化,需要高度重视和严肃认真的对待,但也不要过分紧张。有人认为“世界新的冷战开始”;有人预测“中美大战难以避免”;还有人认为“中美建构新型大国关系破局”。笔者认为这些看法不够全面,也不准确。

    需要看到,中美关系发展得十分广泛、深厚和复杂。相互依存与分歧矛盾并存,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当前的争论和摩擦,主要在东海与南海主权之争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从中美关系的全局观察,这些属于地区性或局部性问题。中美关系的总体还是稳定并继续发展的。

    中美贸易在正常进行,中国旅客美国游、中国对美投资等在快速增长。经济交流合作始终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两国高层交往、两国数十种交流合作机制,都在正常运作。两国军队领导人虽有交锋,但是两军的交流合作也在发展,中国军队首次参加环太平洋军事演习就是证明。中美两国关系不是恶化,仍然是“边摩擦边发展”,摩擦并没有挡住发展。两国共建新型大国关系也没有破局,只是前进中有波折。“新冷战”在当前世界新形势下不会发生,因为两大对立阵营不复存在,全球化发展使得重建两大阵营不合时宜。“中美大战”的预测离现实更是遥不可及。

    面对中美关系的新变化,提出四点愚见:

    1. 首先,要把握高度的战略定力。美国国力下滑,责任不在中国。中国迅速崛起不可避免地遇到世界守成势力、特别是美国的猜忌和阻力。越是接近世界顶峰这种阻力会越大,中国应当具有这种思想准备和各种实际准备。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说得好:“中国‘大战略’公开透明,那就是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 - -  而不是为了寻求全球主导地位,更不是为了挑战或取代任何其他国家”。中国历任领导人反复强调“永不称霸”,绝不是虚言。中国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下定决心,专心致志,别无旁骛,要经得住外来骚扰干涉,不要被外国战略策略变化“牵住鼻子走”。

    2. 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统一是中国最核心的利益。祖先留下来的疆域,是当代和子孙后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寸土必保。鉴于少数国家将中国的和平外交和睦邻政策以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视为“软弱可欺”,对待外来势力的蚕食、侵吞、霸占等侵犯岛屿、海疆的行为绝不容忍姑息,坚决实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3. 中美两国坦率亮明各自底线,进行必要与适度的思想、言论交锋未必全是坏事,也有其积极方面。坦诚直说,毫不客气,表明双方互信达到一定程度,相信不会“惹祸、破局”。中国俗话:“不打不成交”,互亮底线,增进了解,可防止误判和盲动。关键在于进行交锋要善于管控分歧,拿捏好分寸尺度,不要轻易扩大化,不要轻易升调门,有理有利有节;同时要保护和扩大共同利益,用共同利益抑制、克服分歧,做到“斗而不破”,交锋出成果,使双方受益。

    4. 美国对中国策略的新变化之一,是联合盟友用“群体围堵”替代“单干”。但是追随美国围堵中国的国家,有各自的国情和国家利益,并非铁板一块。日、菲、越三国有各自的战略目标和“小算盘”,其综合国力、与中国的利害关系、美国对他们的依靠程度都有所不同。因此中国对这几个国家的围堵,需要“区别对待、各个化解”。与此同时,中国应继续坚持全球外交的总方略,不因日、菲、越在局部地区的骚扰,影响中国在全世界推进和平、友好、合作的大发展。

2014.7.8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