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P2P要追求什么?不是为了快速吸金,不是为了建资金池,也不是为了谋取暴利,而是为社会的融资性弱势群体提供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这种服务的特点是小额、频繁、担保程度低甚至是无担保的信用贷款。P2P并没有做银行传统业务的资质和能力,招行做的P2P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P2P,而是类似于银行委托贷款的变戏法。P2P追求的应该是屌丝客户的信赖和用户,而不是追着去拍高富帅的马屁。
其二,P2P靠什么来控制风险?毫无疑问,P2P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比传统银行业的风险更高,服务的成本也更大,对贷后资产管理的细节性要求也更多。银行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愿意去服务。P2P平台要想活下去,核心的任务是控制平台的风险,消灭是不可能的,但要做到可控。一旦平台的违约率和不良率超过收益率,整个平台的资金流就会呈现缩减状态,加之客户的挤兑风险,平台陷入危机的可能性极大。从行业的各种乱象来看,要控制风险,首先就要对平台的运营方设定一个门槛,P2P也是一个类金融行业,需要对管理层的资质做运营和风控能力的测评。
其三、P2P是否一定要做国外的纯线上模式呢?这一点尤为重要。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最核心的使命是完成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的服务。国外由于信用社会机制较为完善,违约成本很高,因此纯线上的模式可以在低风险的业务情况下得以延续。但是国内缺乏完善的信用机制,对信用的维系和制约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实物抵押和担保,所以这也导致了中国大多数P2P平台的“小贷”特色十分明显。不管是线上、线下,真正能在融资方和需求方之间做一个信用的对接,并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润空间,是P2P发挥中介作用的价值所在,应该允许具体模式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