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奇石


汉江奇石
无患子
    汉江砂里有黄金,水中藏奇石。汉江又称汉水,古时曾叫沔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与长江、黄河、淮河一起并称“江河淮汉”。发源于宁强山中,穿行在秦巴山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樊,长途跋涉1500多公里,到汉口与长江汇合而奔向大海。亿万年来,奔腾咆哮、滚滚南流的汉江,携秦岭泥土,裹巴山岩石,将其挤压、翻滚、碰撞、冲刷、摩擦、浸泡,磨去棱角,洗净面容,集日月之精华,聚天地之和气,“塑造”成状态奇怪之石,或沉埋于河底,或深藏于砂滩,在太平盛世的今天,有人赏识的时代,经爱石人的搜寻,才显露出“奇石”的真容。
    奇石是具有观赏价值的天然石品,其基本要素是石质物体、天然生成、可供观赏。汉江奇石,色泽斑斓,石质细腻,石形奇异,石纹鲜明,石表清新,尤以釉光青、汉江红、彩陶石、竹叶石、金钱石、菊花石引人注目、受人重视。
    “釉光青”或曰“油光青”,是郧阳老百姓的一种形象叫法。说“釉光青”,是拿瓷器上的釉来比喻青石的光滑。汉字中的釉,含义是指有油状的光泽,所以用“油”字来表示瓷器表面的光泽,但又因为“油”字代表食物,后人修改取表示光彩的“采”,加上油字的“由”,合成为既光又油的“釉”字。釉,是以石英、长石、硼砂、黏土等为原料,烧制成有玻璃光泽的涂层,涂在瓷器、陶器表面的物质。中国是一个瓷器的国度,百姓天天使用瓷器,瓷碗、瓷盘、瓷壶、瓷杯、瓷勺等等。拿日常生活中瓷器比喻河里的一种石头,确实简明形象。说“油光青”,是形容青石的光滑,秦巴山区农村说某件物品光滑,就说它“油光水滑”。外表青黑明亮的卵石,沾上水时就像裹着一层油,仅凭这身油光就能让人忍不住动手去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细腻、温润。釉光青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水冲石,也有人把它叫作墨玉。这是坚硬的石头在河水中,经千万年、亿万次砥砺、抚摸、摩擦的结果。釉光青多数为青黑色,当然也有少许暖色石或暧色点缀的釉光青石。青黑色者,其黑如漆,像是用石头做成的龙山文化中的黑陶艺术品。以青黑色为主色的釉光青,给人以深沉、庄重、大度、神秘的感觉。
    “汉江红”是汉江河里的一种彩石类红石头,一种红黄色的泥石,质地非常细腻,有玉化之感,但不含硅。郧县青曲中学杨正林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专注收藏和研究汉江奇石和汉水文化,笔者曾目睹他收藏有一方汉江红,是目前已发现品质较好单体最大的汉江红,十分难得。其实,汉江红分两种,一种玉化程度高,纹理粗大,整石呈褐红色玛瑙质,称其为 “汉江鸡血石”、“汉江红蜡石”。有人称为红碧玉,通体透红,玉化感强,但产量非常少。另一类石面呈釉光红,通体圆润,表面如同烧制瓷器形成的釉一样,色泽明快、鲜亮,石质硬度大,测试为7度左右,观赏价值高。汉江红毕竟不是鸡血石。鸡血石是辰砂条带的地开石,因为它的颜色像鸡血一样鲜红,所以俗称鸡血石。鸡血石由“地”和“血”组成。一般认为“血”是矿物辰砂,“地”以粘土矿物中的地开石为主,也含有相当量的高岭石、明矾石、石英、黄铁矿等。产地不同,质地成分也不同,但都离不开硫化汞成分。我国最早发现的鸡血石是在浙江昌化玉岩山,后来又在内蒙古发现巴林鸡血石。20世纪90年代又在陕西、甘肃、四川、湖南、云南等地发现了鸡血石。汉江红毕竟不是鸡血石,它以自身的红色独立于奇石之林。
    “彩陶石”,彩色陶瓷,流光溢彩。彩陶又称“彩釉陶”,被称为“穿着华丽衣裳的陶器”,以其五彩缤纷受到人们的欢迎。汉江彩陶石的“色”,主要色调为深绿、浅绿、金黄、青灰,有的石为单色,有的石为复色,即各种色彩交叠融合。有少量的翠绿、蓝色精品彩陶石,色泽艳而不俗,有的翠绿欲滴,有的金碧辉煌,显示出它超凡脱俗的气质。汉江彩陶石的“纹”,天生地造,匪夷所思,石面上呈现出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图案,有人物、有植物,有动物。汉江彩陶石的“质”,是典型的“水石”,光柔如水,不仅质地坚硬,一般都在6至7度,而且水洗度好,光滑、细腻、温润,多数已达到玉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