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创新原理(事理谋略学之一)


整合创新原理

Thinkmost,2014/07/17

       Thinkmost认为,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难题和挑战,尤其是想成就一番大业和身居高位要职时更加如此。组织也是时刻面临环境变化而导致的种种挑战。面对难题和挑战,逃避是无济于事的,求神拜佛通通不灵,占卜做法基本瞎扯。唯有运用智慧谋略面对方是上策。可是这种应对难题的智慧是靠灵光一闪吗?是天生具备的?是靠使劲拍脑门来的?有无规律可循?有无章法可依?有无公式可套?有无经验可鉴?有无系统的理论体系可供指导?如果有理论体系,那么这个理论体系是什么?或是否可以构建一个系统有效的谋略理论体系?这,正是事理谋略学要探讨的核心命题。事理谋略学以现代事理学理论来梳理纷繁庞杂的谋略典籍文献,吸收整合不同的谋略思想流派和观点,以便构建一个既继承了古典谋略思想与理论精华、又吸收现代事理学前沿研究成果的新谋略理论,也是古典谋略现代化的一种新尝试。

       根据这个研究路径,因此很自然地,Thinkmost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阅读、消化理解谋略典籍文献。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与历史的国家,典籍文献浩如烟海,那蕴含谋略智慧思想的典籍有哪些呢?经过大量浏览和系统考察,最后Thinkmost认为应该从四类典籍中去发掘谋略思想与智慧。第一类是历史著作,代表作有《战国策》、《史记》和《资治通鉴》。第二类是各类谋略大师的经验与理论总结,主要是所谓的“谋略十一经”,包括:张居正的《谋略残卷》、傅昭的《处世悬镜》、李义府的《度心术》、晏殊的《解厄学》、冯道的《荣枯鉴》、薛居正的《势胜学》、杜预的《守弱学》、许劭的《予学》、文中子的《止学》、杨慎的《韬晦术》、冯道的《仕赢学》。第三类则是古典兵家(军事谋略)著作,主要是指《武经七书》,具体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三十六计》、《六韬》》、《司马法》、《三略》和《尉缭子》。第四类是哲学思想层面的著作,主要包括《易经》和道家、儒家、法家、纵横家、墨家的代表作。

       先来看《战国策》吧,读了《战国策》好几遍,在Thinkmost心目中谋略智慧第一位的是一个慎子的人,他是楚襄王做太子时的师傅。《战国策.楚策二》记载了他老人家的事情,请看原文: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
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
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献其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求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令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昭常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战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景鲤入见。王曰:“齐使来求东地五百里,为之奈何?”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于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子良见寡人曰:‘不可不与也,与而复攻之’。常见寡人曰:‘不可与也,常请守之。’鲤见寡人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也,臣请索救于秦。’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
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馀万,弊甲钝兵,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
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上面这个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
       楚襄王做太子的时侯,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齐王不许,说:“你要给我割让东地500里,我才放你回去;否则,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500里吧。土地是为了安身的,因为爱地,而不为父亲送葬,这是不道义的。所以,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说:“我敬献出东地500里。”齐王这才放太子回国。
       太子回到楚国,即位为王。齐国派了使车50辆,来楚国索取东地500里。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大家来想办法吧。”
       于是,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楚王说:“我能够回到楚国来办父亲的丧事,又能和群臣再次见面,使国家恢复正常,是因为我答应了给齐国割让东地500里。现在齐国派使臣办理交接手续,这可怎么办呢?”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您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却又不肯割地,这就失去了信用,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割地,是守信用;攻齐,是不示弱。所以我觉得应该割地。”
      子良出朝后,昭常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派了使臣来,要求割让东地500里,该如何办呢?”昭常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500里,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啊!这样楚国虽有万乘之名,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我愿坚守东地。”
       昭常出朝后,景鲤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派了使臣来,要求割让东地500里,该怎么办呢?”景鲤说:“不能给。不过,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大王说话一字千金,既然亲口答应了强齐,而又不给割地,这就在诸侯而前违背了大义。楚国既然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去求救于秦国。”
       景鲤出朝后,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子良说‘不能不给,给了以后再出兵去进攻齐国’。昭常说‘不能给,我愿去守卫东地。’景鲤说:‘不能给,既然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意去求救于秦国。’我不知道他们三个人出的主意,到底采用谁的好?”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请让我说出我的道理,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子良带上兵车50辆,到齐国去进献东地500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又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又派景鲤带领战车50辆,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在派子良的第二天,又立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
       子良到了齐国,齐国派武装来接受东地。昭常回答齐国使臣说:“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要与东地共存亡,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60岁的老人全部入伍,共30多万人,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武器鲁钝,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这是他假传王命,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讨伐昭常。当大军还未到达东地边界时,秦国已经派了50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说:“你们扣押了楚太子,不让回国,这是不讲仁道;又想抢夺楚国东地500里,这是不讲正义。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我们等着决战一场。”
       齐王听了害怕,就请求子良去告诉楚国,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声明不进攻楚国,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竟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个历史上真实而著名的谋略智慧案例,来一个”解剖麻雀“、系统分析。我们分析的目的是希望从中挖掘、分析、总结出慎子是如何做出如此精妙的决策的?是如何构思出如此绝妙有效的谋略创意的?
首先, 太子面对齐王给他出的二难选择,太子必须决断,从事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属于决断环节,方案构思基本没有必要,也没有个空间,摆在太子面前的只有这两个答案,要么同意齐王的条件就可以顺利回国尽孝道为父亲送葬(实际上还隐藏一个利益是继承王位),要么不同意齐王的要求,则既背负不孝之名,又可能失去继承王位之机。权衡利弊,慎子给太子的决断建议是选择同意齐王的割地要求回国。这个决断是无可指责的,也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接下来,太子继位后,齐王真的要来收地,让太子兑现当初的承诺了。那太子是兑现承诺呢?还是背弃承诺?如果兑现承诺,势必丧失500里地这实实在在的利益。不给势必背负背信弃义之恶名,且引来齐王的报复。这又是一个二难选择,如果你我是当时的楚襄王该如何办呢?且看我们的谋略大师慎子是如何构思万全之妙策的。
慎子应该是把上面的二难选择都考虑到了,但是慎子并没有简单地就下结论,从已有的简单答案中匆忙做决定。他做的是让楚襄王找来大臣问问他们的思路,三大大臣,子良说“不能不给,给了以后再出兵去进攻齐国”。昭常说“不能给,我愿去守卫东地。”景鲤说:“不能给,既然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我愿意去求救于秦国。”。
       显然这三个大臣的方案,各有道理,各有利弊,但如果从中选择任何一个单独的方案去执行实施,都不是最理想的。我们的谋略大师慎子天才地构思了一个谋略创意方案:一方面让子良去献地,这样一方面稳住齐王,赢得时间,也算兑现承诺,做到不背信弃义。然后又在第二天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要他去守卫东地,以避免东地真正被取走。再然后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又派景鲤带领战车50辆,往西去秦国求救,以应对齐王的报复开战。那如何让这三个子方案无缝连接发挥整合效益呢?慎子显然考虑到了,因此他在时间安排方面很严谨,又一定深入 预计和计算的,在面对齐王的质疑也有精心应对之辞——让子良告诉齐王,昭常是违反大王的旨意,擅自行事的。这三个子方案巧妙组合在一起发挥系统效益,既让齐王无法占据道义上的高位,又让齐王无法在实际冲突中无法得利。不可谓不精妙绝伦。
       那么,慎子是如何构思出如此精妙绝伦的谋略创意呢?用Thinkmost事理谋略学原理中的谋略创意构思原理之——整合系统创新原理是很好解释的。整合系统创新原理是异化原理中的一种,其本质特征有三个:其一、新创意来自旧创意的组合。从新创意的组元(组成部分)来看,慎子的谋略创意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来自楚襄王的三位大臣的现成方案。其二、整体异化性。但慎子不仅仅是组合,新创意具有不同于主要组元(组成部分)的异质性、突现性。这种异质性、突现性完全规避了三个大臣的单一方案的弊端(道义价值与实际利益价值无法兼顾)。这个突现性的本质在于设计者在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以外,加入了时间次序因素、组成部分之间的巧妙整合、无缝链接的因素,也就是考虑到了组元与组元之间的关系,即结构因素。根据系统论,系统由硬部和软部组成,硬部即组元,软部即组元之间的关系。其三、放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而是充分考虑更多的决策因素,在二元对立以外寻找更富有创意的方案。这要求谋略创意构思者把视角脱离单一问题而关注到问题群,脱离单一目标,而考虑到多元目标标准。
       这种整合创新思维到底有一个怎样精细的可操作的步骤体系呢?Thinkmost的事理谋略学原理著作中有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