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当前社会,高龄、失忆、失能、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养老就像升学、入园、看病、购房一样,已经成为民生新热点。分好这块蛋糕,关系着广大老人的切身利益。
在社会养老体系中,机构养老发挥着支撑作用,而公办养老院是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保障机构,应优先接收城市弱势老人、平民老人群体,通俗讲就是发挥公共养老服务的“托底”作用。可在利益驱使下,某些公办养老院也在与“市场经济”接轨,追求豪华,提升“档次”,不断刷新收费项目和标准,甚至在往高端化、特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情势下,不少想进公办养老院的的普通老人只能望而却步。
今日之老人和他们的子女,发愁的有两点:一是公办养老院太少,可供选择的余地有限;二是己有的养老公寓普遍门槛高、收费高,一般的老人住不起。为此,广大老人呼吁,多建普惠性养老院。为防止公办养老院片面逐利,出现角色偏离,建议在国家政策中对“托底”服务比重、“适度自营”的入住标准和收费标准予以明确,划清底线边界。
针对公办养老院出现的高端化、特权化倾向,可借鉴保障房理念,建设朴素实用的普惠型公办养老院,既能扩大“托底”容量,又能避免豪华设施“诱入歧途”。倘若公办养老院都建得像保障房一样,在满足老人养老需求的同时,又不过分奢华,对于特权老人的吸引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我们内地可充分学习香港的养老经验,统筹评估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将公办养老院更多用于“托底”服务,并加强对民办机构的评估,为老人入住养老院提供咨询和指导。
每一项公共政策的脱胎换骨,都离不开监督的力量。建议公办养老院可通过网站及时公布轮候情况及入住人员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摘自《李家成老龄研究文选》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