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类型的国企亟需进行改革?


国企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国企分为两种:西方国企和东方国企。西方国企基本上等同于垃圾:无钱可赚,私人企业不愿意接手,但又必须保留,如德国联邦铁路。东方国企是聚宝盆,富得流油,基本上占据了最赚钱的行业,如石油、天然气、电力、金融、通讯等。为了给东方国企找到存在的理由,美其名曰:国企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是社会的稳定剂。

 

不管理由多么富丽堂皇,但拨开国企美丽的外衣,立刻就能发现,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国企都是低效率的畸形儿。如果没有占据垄断资源,东方国企马上变成西方国企。

 

也许有人会反驳:其实很多东方国企也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它们还不是一样很有竞争力?这话没错,但这类国企是不是曾经垄断过?曾经的垄断是不是已经完成了原始的资本、市场和人才积累?是不是占据很多隐性资源?例如贷款支持、具有用高工资、高福利来吸引高素质员工的能力如果国企与民企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国企的赢面会有多大?具体点说,如果同样投资100万元做一个小企业,国企和民企相比,到底哪家最有可能先死?

 

为何国企无法打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效率往往为何不高?从理论上讲,企业可分为四种类型:一、用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这是真正的民企,很多家族企业就属于这种类型。德国的大部分企业即在这个象限内。二、用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这是投资类型的企业。三、用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国企。四、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这样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已经部分或完全沦落为官企、私有的国有企业;另一种是别人为自己投资的企业。

 

不用分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第三种类型的企业问题很大。花别人的钱不心疼,所以才会出现花1200万元安装一个吊灯、喝十几万元一瓶的拉菲和整箱整箱茅台、五粮液的事情。而办别人的事,更是没有了主动进取的动力。如果没有了国资委考核的压力,企业业绩就更为不堪。这种用鞭子抽打出来的业绩,恐怕很难持续,也不容易摆脱短期行为。正因为如此,这类国企不可能花心思来提升产品、技术和市场的竞争力,也没功夫去研究合理的商业模式,见到哪儿赚钱就跑哪儿去。于是,做石油的企业去投资汽车,做航运的去投资房地产等等。如果说这类企业多少还算走正道的话,那么将钱放高利贷、投资股市、做理财生意的国企就更不靠谱了。即使赚了点钱,但还是无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紧迫感来看,第四种变态的国企要最先改革。这一类型的企业将全民财富变为私有,是不折不扣吃人肉、喝人血的魔鬼,他们把盗窃的资产转化为国外存款、把子女送到国外享受巨额财富。更可恨的是,当了婊子还给自己立个贞洁牌坊,不仅自诩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而且还准备给国民建立道德档案。这是多么可乐的一件事情,恐怕创意天才乔布斯都想不到如此高明的招数。可以说,这类企业多存在一天都是祸害,因为他们用全民的钱来办自己的事、为自己的家族谋福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但人均只有6千多美元,人民并未从经济发展中享受到应有的财富,唯一原因是这类硕鼠太多。相比之下,德国经济仅仅增长15年(其中只有两个年份增长率达到两位数),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跃升到上万美元,完全消除了城乡差别,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别告诉我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德国经济奇迹可是从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德国之所以如此成功,根本原因是没有东方国企,更没有挖国家和人民墙角的国企。

 

中国的事情比较复杂,很多事情需要一步步来,因此,对于第三类企业可以给一定的时间,通过渐进的改革措施来规范企业发展,引导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对第四种类型的国企,必须马上开始改革,否则国有资产在快速流失、全民利益每天都在受到严重侵害。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国企改革呢?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民有、民营和民享,把企业做强,增加总体社会财富,达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的。千万别再拿国计民生、国家安全那一套来忽悠人。难道自己的国民经营企业就一定危及民生、损害国家安全?像华为、联想这样的非国有企业,岂不是越多越好吗?它们究竟是有益于国计民生还是危害了国家安全?

 

常言道,心急吃不得热豆腐。虽然国企改革已经成为一件紧迫的事情,但是,必须分清轻重缓急,也需要一步步地实施。最稳妥的办法是将第四类企业进行拆分,把大老鼠变成小老鼠。原则是不按区域和业务类别进行拆分,引入竞争机制,让几个小老鼠互相争斗。任何以区域或行业(业务类别)进行划分的改革都是耍流氓,都是蒙骗民众的遮羞布,因为这样的做法根本形不成真正的自由竞争。拆分之后,需要引入健康的民营资本,让民营企业家参与管理,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接地气。最终,将国有企业民营化,国家退出市场,把国企财富用于养老、教育和医疗等民生领域。如此,人民才会共同富裕、社会才会变得公平、和谐,中国梦才会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