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银花改名,食药监总局方寸已乱
昨晚11时15分,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副主任陆群发布了“南方金银花”更名风波以来的第二篇博文,对于此前药典委回应的“更名是为了实现‘一药一名’”、“更名是为了正本清源”提出质疑,强调“‘金银花’的品牌权属于众多忍冬科植物”。(8月17日《新京报》)
又一个弱智的回应。15日,国家药典委官网发布《关于金银花、山银花分类有关问题的进一步说明》,晒出多张图,以证明金银花、山银花在植物外形、药材性状、化学成分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引来网民一篇谩骂声,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品种,但不同生长期,其照片肯定也是明显不同;即使是同一品种、同一株植物、同一时间,但从不同的角度拍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毫无疑问,药典委阵脚已乱。
本月12日,陆群在网上公开举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利益代言,导致药农损失惨重,敦促局长张勇同志引咎辞职,并指出“金银花闹剧”的总导演是原国家食药监局局长、现国家药典委常务副主任委员邵明立。而笔者认为,张勇担任该职务才一年多时间,而且他学的也非医学、医药专业,完全是“门外汉”,陆群敦促其辞职恐难以做到,毕竟这是在中国;而让邵明立对此承担责任,我则举双手赞成!同时发微博告诉大家,也告诉陆群:与长期推行“一药多名”,致13亿人看不起病这样的累累恶行比,这又算得了什么?
陆群质疑“国家药典委明知药典中药性相左、药名相同、有毒害风险的药物比比皆是,为什么不抓紧进行更名和分列,却急着要将无毒无害、药理药性完全一致并千年通用的北方金银花和南方金银花分家呢”?而笔者以为,最为有力的回击应该是:一手制造无数个“一药多名”的药监局,怎么会以实现“一药一名”的名义,独独将药理药性完全一致并千年通用的北方金银花和南方金银花分家呢?
说实在话,笔者关注“高药价”问题已经不少于10年。国家药监局第一任局长郑筱萸被“双规”后,笔者曾撰文《由郑筱萸被双规,解读高药价的深层次原因》,以揭示造成中国“高药价”的罪魁祸首就是药监局推行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药多名”制度。这个制度,加上腐败的物价部门,导致发改委自1997年以来的30次“降价”行动成为泡影,甚至每一次降价,都成了新一轮药价暴涨的“铺垫”。笔者在《“高药价”,缘于发改委、药监局游戏》一文中写了个药价不断被推高的基本流程:市场药价过高、老百姓反应强烈——发改委发文降价、安抚百姓——零售商停止销售降价药——药企换个名称或剂量申请“新药”——药监局批准改头换面的“新药”——“新药”以数倍于降价前的价格上市——发改委再启动降价手段……如此循环,药价也呈螺旋式上升。
从这个流程中不难看出,其最关键点无疑是中国子虚乌有的“新药”不断。大家不妨看一组数据,即知道中国所谓“新药”是个神马东西?
2005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共批准81个新药上市,而同期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达1113个,新药申请更是超过万件,达10386件之多。此中差距令人迷惑。
郑筱萸被执行死刑后,我一直寄希望于该局新班子能带领大家洗心革面,彻底消除“一药多名”问题,可邵明立领导下的国家药监局,2010年批准的新药仍然是1000件,与死鬼郑筱萸在任时下降幅度并不大。而伴随着“一药多名”制度的坚持,药监系统贪腐案频发,甚至其“二当家的”张敬礼,因为指派秘书发帖举报“大当家的”邵明立而遭查处,最终被判17年有期徒刑。毫无疑问,此时药监系统已经“烂透”了。去年“两会”之后,该局升格为正部级单位,全称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由张勇担当第一任“掌门人”,笔者曾撰文《建言张勇:郑筱萸就是你的“一面镜子”》,希望这个新部门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抛弃部门利益,搞好食品安全管理;取消“一药多名”这一荒唐做法,让药价大幅度回归,让人民能吃得起药、看得起病。可一年半过去了,该局在消除“一药多名”方面却并无表示,如今针对陆群的举报,却自称9年前将“南方金银花”更名为“山银花”,是为了实现“一药一名”。这完全是自欺欺人、自扇耳光行为,你们每年制造无数个“新药”,制造无数个“一药多名”,还好意思谈“为了消除‘一药多名’”,脸皮真够厚的。
很明显,“更名是为了实现‘一药一名’”这种说法,暴露出药典委及其主管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已是“口不择言”,更说明他们在面对陆群凌厉的攻势,方寸已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