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重组几大问题不容忽视


    前不久,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两个征求意见稿更加凸显出今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更加市场化,其操作性更强,也更有利于资产重组的实施。

    并购重组可谓一直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10年8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今年3月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出台。随后的5月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新“国九条”要求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从去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实行分道制审核,到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监管部门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工作。

    资产重组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但A股市场的资产重组,却频现不和谐现象。如资产重组已成内幕交易的高发地;利用资产重组向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关联方实施利益输送;因为无门槛,那些早该退市的上市公司,常常利用资产重组规避“被退市”的风险,等等。在监管部门修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之后,如何防范上述弊端,显然须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除此之外,笔者以下几个方面同样值得关注。

    一是标的资产估值虚高的问题。在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中,以少充多、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现象比比皆是。实践上,标的资产没有被打折的,基本上都出现了溢价的现象。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1月1日至今,已有165家公司发布并购重组公告,其中有114家公司溢价率在100%以上。还有部分上市公司在收购资产时溢价率超过1000%。前不久天兴仪表宣布资产重组终止,其标的资产网印巨星的资产增值率即高达921.51%。问题是,账面净资产为3921.98万元,但其评估值为40063.59万元,其估值真的没水份吗?

    二是定价公允问题。征求意见稿显示,今后资产重组定价更加灵活。重组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上市公司发行股份的价格不得低于市场参考价的90%。市场参考价为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60个交易日或者120个交易日的公司股票交易均价之一。因为有20、60、120个交易日之分,实际上也为上市公司重组定价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如果发行股份购买的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其关联方的资产,其可取三者之间的最低值,如果是其它的资产,其或许取高值。

    三是标的资产盈利问题。实施资产重组,无疑是为了整合资源,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让其做大做强。但如果“重组”进上市公司的是劣质资产,不仅可能无法增厚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反而会拖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后腿。以往诸多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重组方案将标的资产的盈利能力与盈利前景吹捧得很“丰满”,但现实却往往很“骨感”。当标的资产重组无法完成盈利目标时,仅仅由相关方提供补偿显然远远不够。笔者建议,在相关方履行完业绩补偿承诺之后,由上市公司以总价1元的价格回购其股份并予以注销,以防止某些劣质或盈利能力不强的资产进入上市公司。

    四是严惩违规者的问题。纵观重组管理办法的第七章,违规成本低的缺陷再次显现。具体而言,要么相关惩处手段操作性不强,要么违规者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警告、罚款、出具警示函等处罚手段,并没有任何的威慑力。没有严刑峻法,资产重组的质量又如何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