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明与炎帝神农的诞生


 

东方文明与炎帝神农的诞生

 

要弄清楚炎帝神农的诞生地,就必须弄明白炎帝神农应该是什么时代,是个什么样的人?

史学界认为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上限不早于仰韶时代的后期,下限应是龙山时代。这就是说,中华文明的创祖人炎帝神农应该是在东方文明跨入文明门槛的的前夜。文明的一个最重要门槛是国家的建立。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的建立是什么时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上个世纪末公布,夏朝的立国时间是公元前2070年。炎帝神农是国家出现之前的农耕部落代表。仰韶时代后期是公元前3500年,龙山时代是公元前2500年。就是说炎帝神农时代应该是距今55004500年间。这也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由来。

这个时间给我们带来了两个最大的疑问,其一,中国文字的成熟大概只有3000多年的时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骨文。它的成熟时间是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3世纪。而这成熟的文字不是记载历史的文字,尽管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真正的信史时代是在公元前841年。那么春秋初年提出的炎帝神农诞生于关于南关于北的记载有多少可信之处呢?我认为这所有的记载距离炎帝神农时代太远,是口耳代代相传的历史,这种历史很模糊,虽然它有真实历史的影子,它仅仅能够作为我们解读炎帝神农的参考。其二,距今4500年以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为20.320.8岁。这是考古学家对当时的大量墓葬的骨质通过科学鉴定得出的结论。这样短暂的人生,很难有大量的发明和创造。也就是说,炎帝神农的众多发明创造绝不可能是一人所为。它应该是一个部落或一个部落集团的成就。同时,这个关于人生年龄的科学结论告诉我们,这时的任何一点发明创造都是异常艰难的。哪怕只是一丝丝的文明光亮,都将放射出照耀千古的光芒。

面对这两个疑问冷竣地思考一下,写炎帝神农,实质是在探寻文明的起源。人类世界把中国文明称之为东方文明。如果把这种文明看作一个实体,她是由一个系统的文化生态组成。只要我们认真剖析这具体的文化生态,我们就会对炎帝神农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东方文明,说到底,是一种农耕文明,而且是一种精细耕作文明,只有精细耕作才能让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才能让家族繁衍不绝,精细耕作,必须吃苦耐劳,勤奋努力……对土地有一种长远的投入,投入的增大,必然带来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何为精细农耕,实际就是稻作农耕。中华民族对野生稻的发现,现在已知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而粳稻,也就是人工培育的稻谷只有几千多年。目前我们已知的史前稻作遗存有数十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这类遗存最丰富的地区。最早的是湖南道县蛤蟆洞的稻谷,距今有15000年,其次是江西万年县吊桶环遗址,距今10000年,8000年前后,长江中游有多处发现,距今60000年,稻作农耕已相当普遍,但多数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的品种经历了野生稻、籼稻、粳稻。籼稻是野生稻演变为栽培稻的基本性,粳稻则是现代的栽培稻。

稻谷培育和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力和智力投入。它需要土地的平整,水利的兴建。而这是一家一户难以完成的。它必须有家族的力量来支持,家长必须有权威,保证家族内部的分工合理,这种长远的投入必须有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稳定,它包括人心的稳定,家族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因为大投入,高投入,部族对土地的热爱,对自然的顺应,远远大于粗放耕作的部落。粗放耕作是一种广种薄收。可以也不必依赖家族的力量,它可以是闲适懒散,无聊无序,纷争抵捂 ……从精细耕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家族的强化,亲缘的聚集,对安定和延续的重视,对动荡和迁徙的厌恶。 集权思维,宽容胸怀,安土倾向,务实精神就这样产生了,而这恰恰是东方文明的本质特征。这就是说,炎帝神农只能诞生在能长稻谷的长江流域,代表着长江文化。

那么认知炎帝神农的本在地下文物,这些地下文物是炎帝神农时代的社会真实本相。虽然这些文物不能证明这里的先民就是炎帝神农,但它却能证明这块土地上蕴含着东方文化中最核心的文化生态。这就是说,有文字的时代与无文字的时代是有区别的,有文字的时代形成的传统很容易忽视文献之外的真正大传统,实际上,有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它的诞生是由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孕育催生的。而有文字的小文化传统形成就会对母体的大传统造成遮蔽。拨开这种遮蔽就会发现蔚为壮观的东方文化就从这里发源。祖先是不是叫炎帝神农已不再重要。因为随州的地下文物足以证明随州的先民在5000年前后,为东方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叫什么名字都值得整个中华民族虔诚地敬奉。

文明的形成是一点一滴地逐渐累积,绝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突然形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量变堆积历史,质变分割历史。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国家,只是证明,夏的国家建立在这一年,但建立国家所需要的文化生态在这之前早已成熟,正如胎儿分娩是因为十月怀胎,胎儿已经成熟,到了该分娩的时候,必然要面世。分娩这一刻看似蛮荒与文明的分水岭,是历史的分界线,是质变的节点。然而只有量变累积到一定的的厚度才有这个质变。所谓量变实际是文化生态的形成过程,累积过程。

 

          (潘世东转自包毅国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