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涢水与东方第一泉
包毅国
说涢水是东方文化的一条圣河,是因为涢水孕育了厚道、执着、坚毅、顽强的炎帝神农,一个民族浩瀚的历史从这里起始。大洪山中的这眼温泉,敢说成东方第一泉,是先祖在这里沐浴,从蒙昧走向文明的醍醐灌顶之泉。
史前的随州,对于先祖来说,是一片迷朦的土地,一派神秘的时空,正是对神秘的敬畏,必然让先祖对天地产生崇拜。祖先在这种崇拜中接触天地,感知天地,理解天地大自然。
先祖对天地的接触,首先是观察,怎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观察?先祖在温泉中浸泡之后,解乏、凝神的效果十分显著。今天,我们知道这温泉属于火山温泉,富含氢、氟、钙、镁、锌、钼、锂、硒等几十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传说炎帝神农在这里初试汤。我认为这是历史的真实。因为先祖生存的需求,必须保持清醒的理性的神思去观察天地大自然的神秘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于是有了浸泡山中温泉的行为。
把身与心浸泡在温泉中,是一种心灵的沉静过程。温润的泉水通过人的感官,钻入心灵的深处,实际上是在撩拨你最隐秘、最微妙的神经。这时,人就进入了一种与周围事物拉开距离的过程之中,生活的烦恼,日常的功利,就在这种浸泡中渐渐离你远去。那么,你与天地宇宙大自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了。天地的规律就进入心灵深处回旋、激荡,一种超凡脱俗的气度,就在你的心中凝聚升腾。
什么叫荡胸涤腑,天地大自然的空灵之境与人心的空灵感受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心胸的宽阔博大,空灵洁净。庄子说的“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就是这种轻松自如,自由自在。在自然的怀抱中,心灵的安宁,就可以感受到自己和天地自然和谐融为一体了。
这种荡胸涤腑的浸泡,为观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它确保一个民族始终保持了理性的思维,永远也没有进入痴迷疯癫的状态。因为炎帝神农的这次洪山温泉的浸泡,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经历,是一次思想和才情的升华。一种博大精深的厚度、一种巍峨强雄的力度、一种苍莽雄烈的高度、一种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思维就要这浑厚仁爱的土地上诞生。
经过温泉浸泡的炎帝神农走出大洪山温泉汤池,开始了天象的观察。世界文明其实就是观察活动串连起来的一条绵延不绝的知识河流。巴比伦人在距今4000年前已经能够把一年定为360天(英·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丹皮尔认为,巴比伦文明是人类天象观察很有成就的,但他不知道,炎帝神农的这次观察比巴比伦人更早。在距今6000年的一天,从温泉的浸泡中走出来的炎帝神农把目光死死盯住了北方天空中著名的星群。天上有无数的星群,这无数的星群中有七颗最亮的星星。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去看这七颗星星,它们是不太可能在物理上有所联系的。但令人吃惊的是,这七颗最亮的星星在天体运行时,这七颗巨大的恒星都是朝着相同的方向运行。今天,我们把这七颗星星分别命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这七颗星星的动作是整体一致的,它们与其它恒星明显地区别开来。
在原始思维中,观察是非常重要的。祖先们的这种全神贯注,对于一个普通文明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对于原始人却是很普通,很正常的(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维科《新科学》等)。正是这些观察活动串连起了一条绵延的知识河流,或者说,观察的成果累积建筑起了一座巍峨壮观的知识殿堂。特别是炎帝神农对北斗七星的观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定势,后世的文化基调和主旋律都在这种思维中可以找到缩影。可以说,炎帝神农的这次观察是东方民族思维和观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源头!
这就是炎帝神农发现了“S”形的北斗七星!
这件事虽然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然而,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大洪山中的地下文物却记载了炎帝神农的这次观察,它的真实性却比任何历史文献都要可靠。
在距离温泉只有几公里的地方,有一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叫三里岗冷皮垭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的文化内涵距今6000年(《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这里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有一个黑色陶豆,陶豆上有北斗七星的雕刻。应该说,这件文物所反映的就是历史真实,任何历史文献的记载都没有实物实证的力度大。
我们的先民为什么要把炎帝神农的观察雕刻在常用的生活器皿上,是因为北斗七星与先民的生活实践有着太密切的关系。距今6000年前后,先祖们熟练地掌握了人工栽培水稻的生产。因为三里岗冷皮垭发掘了大量含稻谷壳的红烧土块。经过鉴定,均为粳稻(即人工栽培稻)。因为人工栽培稻有着极大的增产潜力,只要准确地掌握农时,只要精耕细作,那么,稻谷的产量迅速增加就不是一个神话。
北斗七星在天体运行中,玉衡、开阳、摇光三星构成的勺柄指向正东时,就是万物开始复苏的时刻,这一天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我们知道,人类的生存依赖土地和庄稼,庄稼的生长与天地自然有着太密切的关系。那么天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先祖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必然选择。在社会进一步的发展中,这种思维就会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北斗旋转,就是四季更替。我们的先祖把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标识编成歌谣:斗柄朝东,天下皆春,斗柄朝南,天下皆夏,斗柄朝西,天下皆秋,斗柄朝北,天下皆冬。四季与北斗七星的旋转有着明显的规律。北斗七星的旋转,一年一年周而复始地运行,其运行的规律实际上是把人类的思维和认识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这就是说,人们在北斗七星的运行中逐步掌握了规律。一个掌握了规律的群体就必然镇静、从容、大气、平和。
大洪山中的这道圣泉,那升腾迷朦的热气,让人还没进入就开始沉醉,身心的疲惫和浮躁就一步步退去。当你全身心浸泡在这泉水之中,心的底层、深处开始虚无。这种虚无就是人们常说的“空灵”。只有空灵的出现,我们才能和天地大自然融为一个整体,这时,我们才能品味、领悟天地的运行规律。伟大的炎帝神农初试汤的意义,并不在他知道了温泉有洁身、解乏、康体、疗疾的功效,而在于炎帝神农在温泉中的浸泡,洗濯了世间的烦恼,荡涤了生活的污垢,滤去了意念的杂质,融化了心灵中的负担。一派空灵的身心就可以和天地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炎帝神农认识北斗七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掌握了农时、季节,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天地是和谐的,对抗不可能和谐。于是他选择了与黄帝部落的融合,炎黄的融合就构成了世界任何地区所不能比的完美而足够的空间,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连成一个整体,其流域面积分别是75万和180万平方公里,相比北非尼罗河,中东两河流域及南亚印度恒河,那都不过是沿着狭长河谷发展的带状文明,它们是不能和这个空间同日而语的。那么,炎帝神农的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将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和”!
“和”又叫中和。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中,从口,一竖,上下通。著名的文字学家商承柞解释:“穿其中,所以示中正之处。”(《古文字话林》)这就是说,中就是和。实际上,“中”的概念就是适度和平衡。
炎帝神农眼中的适度和平衡就是北斗七星。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界简单的二分现象,即日出为昼,日落为夜,白天温暖,黑夜寒冷。但复杂点的二分现象,即季节之寒暑,天气之冷暖,草木之枯荣,则是从北斗七星运行变化中悟出。只有长期清醒地观测七星运动,才能觉得这种复杂的二分对称平衡的自然规律。比方,夏至这一天的白昼最长,那么从这一天开始,就一天短一天。这就是说,长里面实际上蕴含着短。
我们对二分现象的兴趣和思维是从简单到复杂,是经历了漫长的感觉、接触和积累,才可能在人类的头脑里形成明确的印记,自由认识转变为思维,形成一种模式,尽管这种模式很原始,但它对东方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炎帝神农的这种连续不断的观察显然是注意到了事物之间的整体性。白天与黑夜对立,但却构成一天;春、夏、秋、冬,播种、收获,酷暑、寒冬互相对立,却又结合成一年。李约瑟觉得,中国思想的关键是“秩序”,尤其是“模式”,相互联系或对应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秩序和模式(《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这种有联系的宇宙观的思考,对东方文化的和谐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整体思维体现在他们的生活生产中,比方一块田在种植几年后,要适当地抛荒或休耕,就有利于恢复地力。实际上这就是“欲获则止,欲劳则息”。这就是要取先予的阴阳观念。
阴阳思想的展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与小是对立的,但在一定的时候是相互转化的。比方夏天的到来,是从冷天一天一天暖和,到酷暑难耐时,这热也到了尽头,就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所谓化,就是渐渐的、缓缓的,一点一点地累积热,再一点一点地累积冷,有了无数的累积,就有了大热、大冷。这就是“小往大来,大往小来”。这种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的转化其实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法则。炎帝神农在生活和生产中认识了这种转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祖先们就会把这种认识记在自己常用的器物上,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涢水河流域的随州淅河西花园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这种“阴阳”转化的成熟思维的文物,这就是阴阳对立统一法则的太极图案。这件文物是武汉大学历史系的师生1983年发掘的一个有阴阳太极图案的陶纺轮。它是两黑两白四条阴阳鱼相交的太极图。西花园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文化内涵距今4700年。这件文物说明涢水流域的炎帝神农部落对阴阳转化的认识已经十分普遍。这时是没有文字的时代,但先祖们用符号和图案雕刻了自己对天地自然的深刻认识。说阴阳起源于何时何地,在这件文物面前,任何文献记载和传说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阴阳对立统一,圆融和谐,博大精深,就是一部无字天书。阴阳匀称,均衡地相互交感包容在一个圆形之中。我们叫它“太极”,它反映的和谐圆融规律。何为太极?“太”就是大和小的奇妙组合。大中有一点,那么这一点就是小。大是什么?其大无外。今天我们说,太阳系大,但太阳系之外有银河系,银河系之外还有宇宙……目前,我们的知识还无法认识到宇宙以外的东西。无论多大,它都是一个整体。那么,小是什么?其小无内。头发丝小不小?一根头发的横截面可以排列100万个原子。原子里还有质子,质子里还有夸克。夸克几近于无了,但它不是无,而是“有”。所以这时的“无”是天地之始,因为它是“有”,“有”实质上就是万物之母。
一个物质,无论大小都是由阴阳构成的。阴阳的适度平衡,和谐圆融,就构成了“太极”。“太极”就是大到极致的小到极致的万事万物。阴阳的分界就是“北斗七星”的连线。我们的先祖用简洁的图案揭示了永恒的真理。
走进山门的显著位置建设了这样一个“S”形的建筑,无疑是在强化炎帝神农发现“北斗七星”,进而引申的中正、平和、均匀、对称。实际上,炎帝神农的这种适中、中庸、中和观念岂止是造福了自己的部落。这种无所偏颇,不偏不倚的思维确保了一个民族永远也不会走向极端。
用建筑的语言,告诉了游客一个深奥的道理。只需要在这幢建筑面前用一块石碑标识一下,s就是三里岗冷皮垭出土的陶豆上的北斗七星连线,淅河西花园陶纺轮上太极图的中轴线。我们的游客就会明白,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原来是这北斗七星。
中国文字的最大功能就是跨时空地传递信息,但这其中往往包含着书写者的主观意识,而这种主观意识往往会遮蔽历史的真实。出土文物蕴含着的历史信息却是真实的。炎帝神农创立中华文明而被后人尊为始祖,涢水流域的这两件文物可以说是炎帝神农时代的实物,这两件实物比距离炎帝神农时代3000年以后的文字记载应该更加真实可信。如果,我们舍却实物去读历史文献,很可能被历史文献牵引着绕来绕去,最后自己也被这些历史文献绕迷糊,从而读不出历史的真实,这其实是对祖先的大不敬。
三里岗冷皮垭陶豆上的北斗七星雕刻是距今6000年的一种行为记载,这是记录先祖们观察天象的文物,北斗七星是在天空运行规律所蕴含的阴阳对立统一圆融和谐过程。随州淅河西花园陶制太极图案纺轮是距今4700年的实物,它是先祖们生活中的经验转变为思维的记载,应该说,对立统一圆融和谐规律是长期生活生产实践得出的经验,经验导致一定的思维,这种思维凝固并定型,就成为智慧。
我们从这件文物中读出最少在距今4700年前,随州的先民已经懂得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阴阳对立统一圆融和谐规律,我们再从这种认识去解读文献,可能就会读出另一番景象。
走进炎帝神农玉龙温泉,当我们和先祖一样把身和心与大自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时,实际上,我们就是把自己融进了历史,当一个人真正将身心融入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之中,就等于被历史带到了更远、更高的地方,如果人能够站立在时空的高处,就一定获得一种优异的心灵能力。正因为如此,游客用选票把炎帝神农玉龙温泉评为湖北最有文化的景区。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