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何对内对外两副面孔?


     中小企业融资贵,贵在哪?贵在从银行很难贷到钱,好不容易贷到了,这个费、那个金的,也早已成了高利贷了。

据相关媒体调查了解,并仔细测算,中小企业每从银行贷一元钱,至少要付出0.16元的融资成本,这已经算是比较正常的了。什么担保费、咨询费、顾问费,等等,可以说各种“买路钱”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尤其是咨询费和顾问费,按照中小企业的反映,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向企业提供过相关的咨询服务和顾问工作,只是为了向企业多收费硬给杜撰出来的,是明目张胆的乱收费。

这不禁令人想起,几大国有银行在上市前,都曾经引入过外国战略投资者,名义是通过这些战略投资者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但是,结果是,外国金融机构热心为消费者服务的先进理念一点也没有学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也没有引进,每个引入了外国战略投资者的金融机构,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所不同的是,与企业和民众争利的意识更强了,乱收费的本领更大了。

也就是说,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这些年,相关银行所做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从企业和民众身上获取最大的利益,类似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超过16%的现象也就十分正常了。而被当作“顾问”、“导师”、“专家”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们,在没有提供任何咨询服务、顾问服务和情况下,却一个个赚得钵满盆溢,数十亿美金、数十亿美金地从中国的银行手中拿走、从中国的企业和民众身上拿走。

同样是咨询费、顾问费,银行对内对外却是两副完全不同的面孔,对国内企业和民众,能榨取一点就榨取一点,能多收一元就多收一元,甚至少一分都不给贷款,直至绝大多数企业都无力承受。相反,对外国投资者则十分慷慨,数十亿美元、数十亿美元地拿走,却一点也不心疼,一点也不去抗辩。

我们知道,让外国金融机构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来,要阻止他们退出,阻止他们带走巨额的利益回报,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但是,为什么面对本国企业、民众的各种咨询费、顾问费,也于法无据,却能够收得那么理直气壮、放心大胆呢?难道同样的法律,在银行的眼里就可以随心所欲吗?就能够想怎么执行就怎么执行吗?显然,对中国企业和民众来说,是一个非常悲凉、非常痛心的格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在不断地压榨企业、压榨民众的同时,在银行遇到资本充足率不足等矛盾时,又将手伸向股市,通过再融资方式补充资本金,结果,使国内企业和民众遭受再一次的压榨、再一次的利益蚕食。而相关的战略投资者,则借助银行对中国企业和民众的压榨,获得更多的利益回报。

我不知道,当初这些国际战略投资者到底是怎样引进的,引进以后,到底给相关银行提供了哪些方面的帮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管有没有帮助,他们都个个赚得钵满盆溢了,都从中国拿走了大把大把的利益了。而中国的企业和民众,则在银行的强势压榨下,不停地向银行贡献利益、贡献血汗。

也正因为如此,对银行肆意压榨企业、压榨民众的行为,已到了必须严厉整治的地步了。而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监管机构,也不要再为银行开脱了。现代经济是金融经济,如果银行到了眼里只有自己的地步,企业还如何生存、经济还如何发展呢?银行总不能总是这样对外国投资者慷慨大方,而对本国企业和民众却分分计较、分分不让、分分榨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