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专家常修泽关于汉江与华夏文明的几个观点


 

 著名专家常修泽关于汉江与华夏文明的几个观点

 

 

由八十年代《河殇》编导夏骏任总导演的大型电视记录片《汉江》一至六集,从2014819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第九频道和湖北电视台播出。这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寻根之旅常修泽教授等一批学者接受了该片采访,并阐述了各自观点。常修泽教授论述的主要观点如下。 

  一、关于汉江参与孕育华夏文明的观点 

  第一集 源远流长 

  地球,45亿年周而复始,这是它第一次在同一时间承载如此多的人口——70亿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类共同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 

  在人类的家园中,生活着2000多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共有7个民族的人口超过了1亿。日本人以1.2亿的总数排名第七,巴西人有1.3亿,欧洲最大的民族——俄罗斯人约有1.45亿,来自南亚次大陆古老的孟加拉人,人口大约是1.65亿,由各种移民后裔所组成的美利坚人有1.85亿,印度斯坦人排名第二,人数为2.1亿。 

  而根据最新一次的人口普查公报,汉族的人口总数已达到12.26亿,超过了以上六个民族的总合,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那么,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族群,这个以作为名称的人类群体,他们共享的这个字究竟源自何处呢? 

  汉江是一条多源的江河,无论是玉带河还是出自嶓冢山的漾水,当它们从深山中汇集了涓涓细流,并流过了被称为汉江第一城的宁强之后,便开始了以汉江的身份所展开的千里流淌。从这里起步,汉江由西北流向东南,穿过秦岭南麓的高山峡谷,流经南襄盆地的起伏回环,滋润着江汉平原的千里沃野,孕育着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常修泽 教授: 

  如果把华夏大地看成一个人体的话,横的是肋骨,纵的是脊梁。那么汉江就构成了孕育华夏文明的一根水脊梁 

  二、关于包容性是汉江文明精髓的观点 

  第二集 文明纽带 

  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古老汉江,正是这样一条诞生文明、汇集文明,交融发育、连通古老神州的命脉所在。 

  常修泽教授: 

  汉江的历史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它的文明中的精髓是什么?包容,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这种包容性,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也对人类文明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启示。 

  在中国的江河流域中,论宗教底蕴和宗教氛围汉江都堪称翘楚。这不仅得益于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的繁衍发展、大成气候,更重要的是汉江流域长久以来一直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 

  常修泽教授: 

  凡是包容性比较大的地方,或者说,包容性比较强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精神风貌、经济发展都是比较强劲的。这可以看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规律。 

  经过专家们的考证,我国秦汉时期就有了海运航线,这条航线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这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汉江虽然身处内陆,但它却起着连通内陆与沿海的重要作用,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一环。 

  常修泽  教授: 

  由汉江这个地方想开去,它当年和现在都是文明的融合之地,同时,也是文明的发散之地。 

  三、关于汉江文化基因中心灵释放的观点  

  第四集 魂济中华 

  一个出生于汉江边的渔家女子,以另一种方式诠释着这片土地追求自由的精神气质,她就是曾将古曲《阳春白雪》入歌传唱的莫愁女。 

      这就是流淌在汉江中的文化基因,无论是紫阳真情流露的山歌还是范蠡归隐散财的潇洒,抑或是莫愁女投江自尽的壮烈,他们无不在向世人展示着这种自由浪漫的基因。 

  常修泽 教授: 

  汉江文化它提倡的是一种心灵的释放,心灵的放飞,提倡人的这种创造和人的尊严,把人的心灵放飞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解说:汉江的浪漫,只有心性自由的人才能读懂。 

  四、关于中国政治版图中腹心之地的观点 

  第六集 天下之中 

  19041月,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61麦金德站在人类历史和全球大格局的角度指出,“中心地带一直以来就是支配整个人类历史的地理枢纽。天下之中,是古今中外都在积极发现和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正是因为身处中心位置的地缘特性,汉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各种政治力量征伐角力的舞台,即所谓兵家必争之地 

  常修泽 教授: 

  华夏历史上,任何一个政权,要想君临天下,都必须控制这个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汉江乃是中国政治版图的一个腹心之地 

  武昌首义,自秦朝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大的转折,国家命运在这里转弯、升华。天下之中是一块要地,是泱泱中华的心腹之地。 

  结语:在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条温润、美丽、恬静的母亲河,依然默默珍藏着这个星球文明历久弥新的诸多密码: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未来。 

  (六集电视记录片《汉江》摄制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