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当年为何批准建日本人公墓


      8月中旬开始,我从东京飞到韩国,从韩国再飞到太平洋岛国帕劳,从帕劳再飞到北京,从北京又飞到哈尔滨,兜了半个地球。今天,我来到了黑龙江省一个不起眼的小县——方正县。

很少有人知道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还有这么一个县,但是几年前一条“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的微博,曾经让这一个县在中国的网络上狠狠地火过一把。

我来到方正县,就想了解一下方正县的日本人墓地,还有日本残留孤儿的故事。

从哈尔滨坐车3个多小时,穿过一片金黄色的稻田,远远看见一颗巨大的白米雕像,陪同我的官员说:“这就是方正”。

 

 

原来,方正县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稻米产区,人口只有23万,只有流出去的人口,少有流进来的人。

说起与日本的关系,方正县的干部给我讲了一段历史。

19458月,苏联红军攻入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节节败退。由于消息的闭塞,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也久久未能传达到这些遥远的荒凉之地。一些关东军依然抵抗,而大批从日本移驻过来的“满洲开拓团”(日本侵华移民团)则从四面八方逃到方正,因为当时的方正,是关东军的一个军部和战备物质的集散地。到9月底,集聚到方正的一些日本兵和大批日本平民多达15000余人。结果,有约5000人去了哈尔滨方向,约5000人留在了当地,另有5000人因为饥饿病苦和寒冷而死亡。

 

当年日本政府在国内募集中国东北地区(旧满洲国)开拓团成员的广告

 

当年这些“开拓团”在东北掠夺中国人土地种植农作物的情景

 

日本投降后,部分“开拓团”家属回到日本博多港时的情景。

 

一位名叫“松田千尾”的日本遗孤与当地人结婚后,于1962年在当地的山坡开荒时发现了大批的白骨,从随葬品断定,这是日本人的遗骨,有4500具之多。于是她找到当地政府,希望政府能给这些日本人找个地方集体安葬,并强调说,这些入侵者其实也是战争的受骗者和受害者。当地政府不敢轻易答应,打了报告呈报到国务院,结果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字批准,于19635月在方正县的吉兴村修了一座“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厚葬了这4000多名日本人的遗骨,还立了一块3米高的石碑。1973年,因伊汉通修建水库,为避免公墓被淹,当地政府又花巨资把公墓迁到炮台山北麓。这是中国政府批准建立的唯一一座日本人公墓。

然而,我在墓区里,还看到了一座并列的墓,上面写作“麻山地区日本人公墓”。陪同我的县干部介绍说,1945812日,当时驻扎于鸡宁县(今鸡西市哈达乡)日本开拓团一千三百多人赶着一百多辆马车向鸡西方向撤离时,遭到了苏联红军的包围,先头部队的一部分人被苏联红军打死,另一部分人突围,剩下的人决定集体自杀。那一天,在荒原上演绎了一场母亲杀子,丈夫杀妻的惨剧,最终有421人集体自杀。那一天,离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只有3天。这些自杀者的遗骨后来被当地的中国人收容在一起,埋葬在鸡西。1984年,集体迁移到方正县的炮台山下,与“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建在一起。

 

整个墓区建成了“中日友好园林

 

看了陈列室的资料,知道这些死难的日本开拓团的成员大多来自山形县和长野县。在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后,包括山形县和长野县知事在内的日本各界人士,以及开拓团的遗属不断来到这一墓地悼念死者,感谢中国政府的宽宏大量。因此,在墓区里也树立着不少期盼“日中友好”的纪念碑。

我站在这一墓地前,想到了两个问题:周总理当年为何批准建立这一日本人公墓,一定也是想到“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因此体恤这些死难日本人,体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宽宏气度和人道主义情怀;另一方面,方正县在2007年扩建这一个日本人墓区有没有错?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和中国外交部门的批准,也是没有错。因为扩建的墓区,主要是日本人残留孤儿远藤勇先生捐建的“中国养父母公墓”和帮助方正县和中国各地种植高产水稻的日本农民藤原长作的墓地。

 

那么为什么最终会出现一起“方正县为日本开拓团立碑”的事件?

县里的干部给我解释说,一些日本开拓团的遗属们后来提出要求,在两座墓园后建一座屏墙,以便在上面篆刻当年这些死难的日本人的姓名。方正县政府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后,同意建这堵屏墙。这堵屏墙建成时取名为“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

 

但是,这一堵屏墙的名称,触动了人们的感情底线,尤其是一些东北抗联的老战士和他们的家属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因为毫无疑问,“开拓团”是日本当年侵略中国的一个经济掠夺组织,有些开拓团员也是协助关东军欺压蹂躏中国人的帮凶。当年抗联的战士们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多少战士牺牲在日本侵略者的枪口屠刀下,所以,他们一听“开拓团”就特反感。

但是,方正县的干部们对于“开拓团”的名称,多少有些麻木。原因在于,当年在方正县残留的5000余名日本“开拓团”的妇女儿童,有的嫁给了当地中国人,并生儿育女。残留的孩子们也被中国人收养。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大批的日本残留妇女和孤儿回到了日本,并把家属也带到了日本,不少人因此成为旅日华侨。而这些残留孤儿和他们的子孙后来又经常回国看望养父母,甚至捐钱捐物,使得方正县与日本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密。23万人口的方正县,去了日本的人口数居然达到了4万人,加上归侨和侨眷6.8万人,这就意味着,和日本相关联的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就达到的11万,占到总人口的45%。而每年又有大批的日本人来到方正县悼念,因此,“开拓团”成了一个惯用的名词,当地干部对于这一个名词也已经麻木,久而久之,忘了它的特殊历史含义。

县里的干部说:确实,我们当初也找不到可以代替这个“开拓团”的名词。再说,既然是一种对死者的悼念,特地加上“侵华”之类的定语,也觉得不是很妥当。

当然,在建设这一堵屏墙的背后,有没有地方政府笼络日本人的感情,以此来为扩大方正县与日本的经济合作的动机?值得质疑。

 

20117月下旬,发生了5名保钓人士的油漆涂墙行动。当然,没过几天,在强大的舆论批判声中,方正县政府拆除了这一堵屏墙。我今天在墓区,已经看不到这一堵屏墙的踪影。

对于日本人来说,方正县政府拆除这一堵屏墙,他们难以理解。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为殖民者树碑立传,那是绝对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