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于2014年8月27日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周刊。
国家总部经济课题组研究员 邱仰林/文
广东省有关部门为期2个月的“广东省农民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广东农民35岁以下的青壮年约2/3在外打工,但接近一半的受访农民却不愿意迁移到城市居住,主要原因是融入城市的代价太大、成本太高。
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出生于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目前规模已达1.6亿,占全部外出农民工的60%。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除了户籍在农村外已基本没有农村生活习惯,并且很少从事农业生产,更少有回农村的愿望。毫无疑问,他们是城市里具有很强经济活动能力的群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共建者和共享者。
众所周知,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土地的城镇化”。 目前,影响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是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这甚至与其是否已进城生活,是否有稳定职业无关,而是源于原有户籍制度的不接纳,将大部分农民工屏蔽在城市社会资源之外。
鉴于此,实现“人的城镇化”,首先必须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让农民可以带着土地或者卖地进城,享受与市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其次,实现“人的城镇化”,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建议运用政府支持、市场融资等多种手段来建造公租房,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问题。尽快完善包括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在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空间上的迁徙和居住自由,在制度上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依法共同享有平等的权利。
再其次,实现“人的城镇化”,要有相应的产业配套。城镇化要求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要尽量让农民工能在家门口就业,这就要求每个城镇根据自身及邻近区域的特点合理布局,且不要盲目模仿。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各地需把发展特色经济与建设特色城镇、把农业产业化和成熟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培育支柱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扶持包括若干龙头企业的一两个重点产业,形成各城镇发展的优势支柱产业。
最后,实现“人的城镇化”,文化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可以分为两部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80后、90后比较愿意接受现代文化。因此,在城镇设计过程中不仅仅要挖掘传统,保护历史,还要进行创新,抓住现代年轻人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在文化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