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和舍得
放下和舍得
作者:荣振环
一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见我个人微信经常分享我的微信公众号,于是开始关注“荣振环微书评”。
前段时间,这位老哥见我分享了一些与灵修、佛教和禅学方面的书。他开始对这方面感兴趣,并多次和我微信探讨。
其中,他和我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是“禅如何在生活中运用。”
他的感觉是禅看似有用多处无用,貌似无用有时又有大用。
那到底如何驾驭禅,掌握禅,为我所用呢?
这个问题其实把我问住了,不是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而是我觉得用功利的角度参禅,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所谓的“弄明白”也是大错特错。
尽管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我知道什么是错的。
《禅:生命的微笑》中明确提到:禅的宗旨在于引发一个人发现真正的自己,从虚幻的自我观念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同时也增强了承担生活的能力。
当一个人能实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时,他即刻成为生活的主人;所以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态度是积极光明的,思想是活泼自由的,性情是庄严温柔的。
有了这种状态,一个人就能懂得两个关键:放下和舍得。
为了进一步阐明这两个关键词,我分别讲述两个小故事。
原来很多东西都可以放下
话说一个人,背着一个大包,很艰辛得走在路上。压得头都抬不起,更别说欣赏路上的风光了。
一禅大师看到了,就问他:“请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东西?”旅者说:“这包里背的是我一路走来的辛酸、痛苦、创伤、磨难、眼泪..........虽然它们很重,但正因为有了它们,我才能坚持到今天,我才能走到这。我全靠它们才能完成我的旅程。”
大师听后不语。
走了一段路,大师和旅者一起撑船过了一条河。
到了对岸,一禅大师对旅者说:“好了,现在请你背起刚才的那条船再上路完成你的旅程吧。”
旅者听了很疑惑,问:“为什么呀,船是用来摆渡的,我们都过来了,为什么我还要背着它走啊?那不是很笨?”
大师说:“你不是觉得一路上走来的所有经历都是支持你走下去的力量吗?你不是要把它们都背在身上,才可以继续前行吗?刚才的船不是帮你过了河吗?它也是帮你走下去的很重要的工具啊。你怎么能把它拉下?应该带上的。”
听到这,旅者恍然大悟。放下背包,轻装上阵了。
其实,我们人类就是如此,我们觉得放不下这个,放不下那个,背得越多,负担越重,最后艰难爬行,让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步履瞒珊的双脚,以及脚下的淤泥。此时,我们只需放下,你就可以昂首挺胸看到远方的风景。
原来很多东西都要舍得
有一个二两银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孝子,他的父亲去世了,他请高僧念经祈福。
佛教也需要供养,请高僧念经也需要花钱。孝子当然懂得这个规矩,就问高僧需要多少银子?
高僧说,需要10两银子。孝子说能不能给我打个8折?高僧说,没问题,8折就8折。
于是高僧就念经说:“佛菩萨保佑,保佑他老人家往生东方极乐世界。”
孝子听了,心想这不对呀,就对高僧讲:“师父您是不是念错了?应该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对呀。”
高僧说:“我没有念错。因为你舍不得2两银子,打了个8折,我只能念往生东方极乐世界。先在那中转一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需要10两银子。”
孝子一听急了,说好,我这就补给你2两银子,你还给我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吧。
高僧说,ok,没问题。就念经说:“佛菩萨保佑,保佑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高僧正在念经的时候,原先在棺材里躺着的孝子的老爸,一挺身就坐了起来,指着孝子大骂说:“嗨,你这个不孝的东西!因为舍不得2两银子,害得你老子,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
故事中的孝子,为了节省二两银子,害得他老父亲东奔西走,成了不孝子。
这件事充分地印证了禅的智慧:舍得舍得,有舍方能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
其实,本故事中2两银子只是一个隐喻,人生有太多东西、太多细枝末节都是我们每个人的2两银子,但是就是因我们舍不得,最后我们会因此失去更多,或者得到更少。
所以,综合放下和舍得。我们似乎更能感受到,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所谓明心见性就是寻找本心。本心能够超越有无、超越小大、超越美丑、超越尊卑。
该舍得舍得,该放下放下。
最终:秉承这种状态,贪嗔痴慢疑基本会靠边站。
即:
化贪婪为恬淡;
化嗔怒为宽容;
化愚痴为醒觉;
化傲慢为谦卑;
化疑心为信心。
这些可以归功于本心。让你感受到本我的存在。自己即是如来,纯真便是自在。
有了禅护体,我们就不用纠结如何用禅。我们需要的是依托本心,打开自己的法眼,看到生命实现的原貌。
此时,你能够看到生命的微笑,它正像花朵一样,绽放着清香,展露出欢喜。
敬请关注微信公共平台“荣振环微书评”:这是中国最为睿智的移动互联、营销与品牌、新技术、新思维的微书评。微信号:rongzhenhuan.
荣振环图书推荐,每日推荐一本好书。让你“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好书活用,智慧伴侣。中间穿插微品牌策略、微营销策略、微文化智慧。让你学到即能用到。每日一书,人生不输。
欢迎朋友们把好书分享给你的朋友,传递书香,共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