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08年汶川地震已经过去6年。在那片废墟上,崭新的县城和正努力摆脱悲痛向着幸福生活前进的人们,无疑给了人们希望的憧憬。而同一在这片废墟上,有些废墟被保留下来,成为一段记忆,警醒着人们灾难的残酷和无力。
是的,苦难从不应该被忘记,不管是从正面的激励或是从负面的警醒。但是,截至4日20时,鲁甸“8.03”地震死亡人数上升到407人事实更以血的事实告诉人们,废墟之上,我们应该做的更是如何减少、甚至是避免类似的杯具发生。
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种种原因或许都可以成为当地建筑在这场不算特别巨大的地震崩塌的理由。但我们不得不追问的是汶川之殇后的6年时间里,在抗震减灾方面究竟做了些什么?特别是在哪些地震多发地区是否组织过对已建成的建筑抗震安全的排查,又是否对新开工、新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安全的检查?或许,依然存活在废墟之上的我们,在被激励和被警醒之外,本应该做到的还有很多很多……
不同的原因,但同样是在废墟之上,8月4日,发生在昆山中荣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已造成75人死亡,185人受伤。在这里逝去的生命和受伤的人们,一样都是国家之殇。而用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话来说,涉事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长期没有解决,粉尘浓度超标和当地政府有关领导责任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实不力是这期事故发生的原因。我们同样必须追问的是为什么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可以长期没有解决?当地政府有关领导责任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为什么会落实不力?
其实,不管是灾难或是事故,我们都有太多必须的追问;其实,我们也都不用追问就知道问题的答案。当世界GDP第二大国的头衔加冕在中国头上的时候,我们不应单纯的为了经济总量的飞速增长而感到盲目高兴。我们更应该关注GDP的质量和人民福祉的提高。更高质量的建筑,和更好的工作环境,并不是对中国人民勤苦耐劳的否定,而是全国人民共享改革红利的基本呼唤。
不管伤痛会不会成为过去,废墟终将被埋葬,而在废墟之上依然存活着的我们唯有前行。改革不只是国家的希望,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希望所在。
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年初所言“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对利益关系的触及将越来越深,对此也要有足够思想准备。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为了更加安全、美好的明天,为了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我们首先要做好面对改革的思想准备——当官的要将廉洁奉公放在心头,不能再为了私利而放任企业为所欲为,也不能为了升官而做一些只有花架子的形象工程;经商、办企业的,不能再为了私利而不顾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也不能为了降低成本以次充好、恶性竞争;我们每个普通人,不能为了办事儿方便送人红包、把走后门成为习惯,也不能一边咒骂贪腐,一边盘算着自己有机会该如何捞钱。唯有如此,改革才能真的成为改革,才能真的为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才能真的为我们每个人的中国梦实现插上飞翔的翅膀!
废墟之下的哀伤还无处安放,废墟之上的我们却必须前行。坚信改革,坚持改革,或许,才是对废墟之殇最好的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