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竖一:不认可“浑水泡面”凸显中国社会信任危机


文/罗竖一

    如果有人提问:“你会用浑水泡面吃吗?”估计绝大多数人会直截了当地回答说:“不会”。

    2014年8月4日,身在云南昭通抗震救灾前方的央广网记者和腾讯拍客等信息源却明确告诉世人,地下水和自来水因为地震水质浑浊,洁水有限优先供应伤员,而解放军、消防官兵等救援人员,只能用浑水泡面、做饭。

    “浑水泡面”之新闻一经传开,很快就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广泛热议。其中,相当数量的人表示怀疑,或者予以否定;而不少活跃网民更是上纲上线为:官方又在作秀了。

    《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也积极地参与,而且于2014年8月5日晚,通过其官方网站编发了题为《救灾部队:浑水泡面不属实勿轻信伤害前方士气》的文章。该文显示,在这次救灾中,有关“震中食品匮乏,救灾官兵用浑水泡面充饥”的一组图片格外令人揪心。环球时报记者5日就此向前方救灾部队求证时得知这是一则假新闻。一名前方救灾部队的负责人向《环球时报》记者确认,经查证,没有发现救灾过程中出现相关情况。

    仅就事论事,《环球时报》的查证精神值得肯定,其本意是好的,然“浑水泡面”之情况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因此,8月6日上午,环球网要闻部副主任郝珺石还公开向央广网记者和腾讯拍客予以道歉。

    “浑水泡面”事情,不由得会让我们联想起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时出现的 “林浩事件”。其时,在众多媒体和一定层面官方等有关方面的合力下,年仅9岁的林浩被打造成了“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其后,林浩又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年龄最小的国旗手。同年,他又入选环球时报《影响世界的20位少年》和 “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且在2011年1月,作为59位杰出华人中唯一儿童,亮相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

    但是,抗震救灾之后,有关媒体的新闻报道却表明,林浩就是一个被包装出来的人物。譬如,曾有媒体披露,“映秀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张春东也称,在地震中是他亲手把林浩从废墟中抱出来。张春东强调说,‘我没有看见林浩救同学。当时很乱,我不知道林浩之前做了什么’”。 “到了后来,林浩应邀到北京电视台录制节目时,也亲口否定了自己之前的说法。学校拒绝就此事发表评论”。“在映秀板房区,一位村民说:“‘这就是为了树立一个典型。我们这里都知道,事实并不是那样。’“另一个村民认为,林浩的事迹只有一个人的讲述,自始至终缺乏被救一方的求证。”

    不可否认,官方至今没有就林浩是否涉嫌造假公开表态,然在无数人的心目中,林浩根本不是一个真英雄。起码,其光辉形象也是打折的。

    《环球时报》这次跟央广网和腾讯拍客等“叫板”,或许也是对“林浩事件”记忆犹新所致。

    试想:《环球时报》官网在发文之前,如果就“浑水泡面”事情跟央广网沟通一下,那么,其“不实新闻”就可能不会出笼,而不会给有关救灾战士、央广网记者和腾讯拍客,以及亿万网民造成精神上的伤害。

    就一定意义来讲,正因为《环球时报》的有关人士在“浑水泡面”的事情上,不信任央广网的,所以其就仅凭“一名前方救灾部队的负责人”的一面之词,而犯错了。

    其他对“浑水泡面”持疑或否定者,以及讥讽官方者,究其本质,跟《环球时报》的毫无二致。

    事实上,回顾“浑水泡面”事件的前前后后,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认可“浑水泡面”凸显中国社会信任危机。也就是说,正因为彼此之间缺乏互信,所以才会有“真新闻”被“假新闻”否定,才会有“浑水泡面”之真事被好多世人不认可的情况发生。是故,只有整个中国社会不断地增强互信,才可能根除很多问题。(文/罗竖一)

WebRep
 
currentVote
 
 
noRating
noW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