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成名企业家、一线企业高管,相比普通人已经是高手了,然而,这些人之间相互比较,仍然有高低之分。
1,帝王、领袖中的高手
明朝昏庸的皇帝居在历朝之首,而且太监乱政以明为甚,但为什么明朝是中国历朝历代中存续时间最长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废除了宰相,建立了文官制度。皇帝可以昏庸,但文官制度不乱,国家就不乱,皇帝也难以胡作非为。
宰相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宰相,但以宰相一人是难以对皇帝构成制约的。并且,中国历史上的好宰相与坏宰相同样多。皇帝可以昏庸,太监可以乱政,宰相可以奸佞,他们都靠不住。因为明朝的前两任宰相图谋“不轨”,朱元璋从此废掉了中国一千年多年的宰相制度。他可能想象不到,中国的文官制度却从此建立。正是皇帝也无能为力的文官制度保佑了朱元璋的那些另类子孙过了几百年舒服日子。嘉靖皇帝修道炼丹几十年,隆庆皇帝不是哑巴却长年不开金口,万历皇帝干脆“罢工”不上朝,好像还有一个什么皇帝迷恋木工活。这样一群另类的皇帝轮番登场,明王朝居然日子过得不错。好不容易挨到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崇祯,却做了亡国皇帝,这是不是很讽刺!
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但有了制度和支持制度的文官体系,皇帝也难以胡作非为。万帝皇帝想娶心爱的人当皇后,大臣就是按制度办,不答应,皇帝“罢工”也无用。朱元璋乃开国皇帝,但因为他建立了文官制度,而成为高手中的高手。
秦始皇绝对是个高手,春秋战国后统一中国,秦始皇了不得。然而,秦始皇刚死,他开创的帝国就开始走向灭亡。秦朝历史这么短,难道与秦始皇没有关系?因此,秦始皇算不上高手中的高手。
刘邦是个高手,一介游民能够成就帝业,够可以的了。能够用好张良、萧何、韩信,在吕后当政后还能够还政于刘氏,能够萧规则曹随,刘邦可以算得上高手中的高手。
汉文帝、汉景帝是容易被忽视的高手,不仅因为他们开创了“文景之治”,更重要的是他们为汉武帝创立伟业创造了条件。汉武帝现在被称为汉武大帝,当然是高手。然而,汉武帝之后的帝王们如何?都不怎么样。所以,汉武帝算不上高手中的高手。
成吉思汗是高手,他的盖世“武功”在世界历史上可能无人能出其右。然而,元朝像秦朝一样短命。从基业长青角度讲,他算不上高手中的高手。
唐太宗用他的言行留下了一部《贞观政要》,在武则天当政后还能够还政于李氏,唐太宗算得上高手中的高手。
创造康乾盛世的三位帝王中,只有康熙算得上高手中的高手。统一中国自不必说,关键是三位帝王均有所成,这样的现象只有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可以相比。隔代传人虽然不见于“正式文件”,但从结果看至少是不错的。乾隆就算不上高手中的高手了,看看他的后代们,一个不如一个。按说,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没有资格评价帝王们的,他们能够开创帝业已经不错了,还能要求他们怎么样?然而,当基业长青的概念提出来后,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谁能够建立基业长青的根基,谁就是高手中的高手。《基业长青》这本书对美国开国元勋们的评价很高,他们搞出了一部传承200多年的《美国宪法》,他们建立了任期不超过两届的惯例。以至于人们说,美国人不害怕选出一个差总统,因为他们很快能够把他选下去,并且,差总统要想干坏事也不那么容易。不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这就是基业长青的根基能够建立基业长青的根基,就是高手中的高手。
毛泽东是高手中的高手。从山沟沟出发建立新中国不说,抗美援朝与美国一战让中国在世界立威也不说,与第三世界奠定持久的关系为中国长远发展提供战略纵深还不说,让世界震惊开拓中美关系,为世界创造了迄今的和平环境也不说。就说一条,在动乱中保护了邓小平,在动乱中启用了邓小平,在最后时刻、震怒之下再次为邓小平复出保留了可能。
无疑,邓小平是高手中的高手。如果说毛泽东打下了江山,那么,是邓小平让这个江山变得如此多娇。从大乱到大治,邓小平让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一脉相承。不仅如此,他留下的政治遗产仍将为中国未来更大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2,企业家中的高手
因为中国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所以,我对经历过三代的企业总是刮目相看。《基业长青》倾向于从基因角度解释基业长青的道理,我认为长青更需要时间检验。如果一个企业经历过三代以上的领导人,如果一个企业经历过三次以上的危机,如果一个企业经历过三轮以上的产业周期,那么,我就会很看好它的未来,因为这样的经历会形成体制性免疫力。
企业家创立了自己的企业,应该可以归类为高手。然而,同为企业家,仍然有高低之分。有的企业家,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自己的企业“从摇篮走向墓地”。这样的企业家,充其量只能封个“曾经的高手”。在中国,这样的企业家太多了。
多数企业家失败了,就没有再起的机会。我欣赏史玉柱,就是因为他能够再次崛起。所以,史玉柱是高手中的高手。
有的企业家在有生之年企业不倒,但传到子孙或下一代领导人,很快就垮了。这样的企业当然是高手,但肯定不是顶级高手。曾经作为华人骄傲,创立王安电脑的王安博士就是这样的企业家。
多数跨国公司的厉害不在于品牌、规模,而在于他们已经传承过几代领导人,经历过多次危机,经历过多轮产业周期。企业家个人的经验和能力不一定能够传承,而企业一旦产生制度性免疫力,是可以传承的。很多跨国公司都经历过危机,可口可乐、惠普、雀巢、GE、GM等都曾经遭遇过危机,但他们都有了危机处理机制。GE公司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爱迪生电灯公司”,然而,当交流电取代直流电成为大势所趋时,爱迪生顽固地抵制新生事物,爱迪生电灯公司差点遭遇来顶之灾。于是公司与爱迪生彻底决裂,甚至把名字都改了。这次变故可能对GE影响巨大,GE也因此成为纽约股票交易所开业首批上市公司中的唯一幸存者。
有些企业,尽管目前做得很好,但对它们的未来仍然需求继续观察。比如,苹果公司,太依赖乔布斯个人,甚至乔布斯个人的健康状况就直接影响股价。比尔盖茨提前退休对微软绝对是件好事,因为微软原来对比尔盖茨个人太过依赖。
雷曼兄弟虽然有168年的历史,但这个企业给人印象总是风雨飘摇。尽管每次遇险,总会有人力挽狂澜。这样的企业,历史再长,总会有遇险无法获救的时候。
中国的企业,目前多数仍然是第一代掌权,无论建立了怎样外表看起来比较规范的制度,本质上仍然都是典型的人治。这些企业家是否是高手中的高手,不取决于他们在世时的成就,而取决于他们过世后企业的作为。一个企业家,不论多么能干,不管有多大成就,只要他的事业不能有效传承下去,就难以称得上高手中的高手。
企业家中的高手,不在于他能够成就什么,而在于他能够传承什么;不在于他自己能够做成什么,而在于他的后代或后任能够做成什么。一名高管,个人做得好就可以称为高手。一名企业家,只有建立传承后世的根基,才能被称为高手中的高手。许多知名的中国企业家在精力还很旺盛时已经想到并且作了传承,但为数为少已经不得不重出江湖。中国的很多企业家还在不断向社会证明:我对于这个企业是多么重要,我是不可或缺的。这样的努力是有害的,在世时的英明会被后代或后任证明还不够英明。
3,高管中的高手
高管就是高手?这种说法不成立。
高手之比,要有可比性,要在同一层次比。就如同不能拿文臣与武将比一样,不能拿高管与普通员工比。如果真要比的话,相比于企业家,高管们又算什么?高管是不是高手,不能只看他的职务,也不能只看他的业绩,更不能只看他所在企业的知名度和规模。这些都不一定是高管个人的价值所在。
很多职业经理人,以为到知名企业任过一段职,以为在职期间业绩增长不错,就以为自己了不得,就以为能搞定任何企业。这是一线高手二线失足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们本身本来不是高手,但却有了高手的感觉。
高管的价值何在?我认为,高管的价值不在于他做到了普通高管应该做到的事情,不在于他个人的业绩,而在于他对企业整体的贡献。
如果高管实现了下列成就,可以称得上高管中的高手:
第一,以一已之力扭转了企业衰退或下滑。有的高管,在企业顺风得意时做得很好,当企业遭遇危机或困难时束手无策,这样的高管算不上高手,只能算伪高手。所以,企业的危机或困难是一块试金石,是否是真的高手,立马应验。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事应该由老板做,不是高管的事。其实,很多老板的决策是基于高管在局部成功的试验。比如,某企业在整体下滑过程中,某个大区经理闯出了一条路,从而给整个企业找到了方向。
第二,因为他的存在而人才辈出。很多企业都有“黄埔军校现象”,即某个高管带领的团队总是人才辈出,不断向其它部门输送人才,甚至给行业、社会输送。这样的高管对企业的贡献就不限于其业绩,他所培养的人才的业绩都有他的份。
第三,因为他的存在而使组织进入良性循环。规范化管理、流程化建设等工作的作用不一定能在短期看出来,然而,从长期看,这才是决定一个企业或团队业绩的关键。有的这些基础工作,才不会因为个人的离职而出现业绩波动。有人高管离开了,业绩大波动,从而证明自己很重要。 有的高管离开了,业绩没波动,从而证明自己不重要。其实,看似不重要,可能更重要。如果人走政息,算不上管理的高手,只能算做事的能手。
第四,因为他的存在而使老板少犯错误或不犯重大错误。高管的价值,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他对上司或老板的影响力。对上司或老板的影响力越大,对公司的贡献或破坏力也就越大。老板和高管是两个思维方式差异很大的岗位。中国老板对机会极其敏感,相应地,风险管控和制度化建设就会相应较弱。作为一个高管,能否通过个人影响力让上司或老板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至关重要。
第五,在环境变化的关头,引领企业变革。环境变了,一切都得变。中国的企业环境,每隔5年左右就有一次质的变化。在环境变化的时候,他是引领变革还是阻碍变革?他是否能够引领变革走向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