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康地区志》、《安康文化概览》、《汉阴县志》记载,汉阴明代和清代各有一所书院,明代设的书院叫仰山书院,清代设的书院名为育英书院,现作以简介:
汉阴县最早的仰山书院,是明嘉靖十九年(1540)由知县杨惟藩将城内关帝庙(在今马道巷妇幼院家属楼)改建而成,为安康地区最早的书院。由于缺乏固定经费,嘉靖二十一年(1542)停办。
汉阴第二所书院- 育英书院是清嘉庆八年(1803)由通判杜蕙与生员许逢熙等人创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名育英高等小学堂。据考,育英书院、育英学堂设新街观音堂(在今经委、棉织厂家属院,1935年初设的汉阴中学也在此处)。
书院是干啥的?书院为生童读书、准备科举的场所。书院设山长1人,主持讲学及院务;首士1人,办理生活事务;学长1人,负责学习事宜。入学者一是生员为应乡试,每月进行2次“文生月课”;二是童生为进府应考生员,常年在院学习。书院学习方法主要是学生各自钻研、相互问答、山长答疑解惑,有时还请有名望的学者讲学。
有邑人说,清代在城内新街江南会馆里有一所汉阴书院,“三沈”曾在此生活学习过。据查,上列地、县权威志书里均找不到在新街江南会馆里设汉阴书院的依据。且沈氏三兄弟不是生童,不参加科举考试,安能入书院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