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国资委有关人士透露,目前,国资委和相关部门正在加快研究和制定被称为国家版的国企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据悉,该方案最快有望在年内出台。
在地方相继出台国企改革方案,有的地方已经着手对具体企业进行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版国企改革方案迟迟不露面,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据悉,主要是因为方案涉及部门较多,利益关系难以协调。
改革就是对利益关系的再调整,特别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大背景下,出现这样的现象,十分正常。不然,出台的各种改革方案不可能都带有明显的利益平衡痕迹。就国企改革来说,在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突破的难点更多。其中,三个方面尤其重要。
第一大难点,方案到底应当由谁来拿。无论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国资委,还是扮演隐身人的财政等部门,这些年来,与企业的关系都是相当微妙的。因为,他们都承担着政府出资人的职责,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对企业进行监管。此次的国家版国企改革方案,也传出了国资委和财政部都在拿方案的说法。到底最终由谁来拿方案,谁成为方案制定的主角,也可能是方案难以出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说谁拿方案对方案的出台影响很大,就在于拿方案的部门大多会首先考虑本部门的利益。当年的医疗改革方案,就是最典型的案例。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国资委还是财政部主导方案的制定,都有可能带有非常浓郁的部门利益特色,都有可能在方案的制定上向所在部门倾斜。那么,这样的方案,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部门利益的工具,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所以,能否由独立第三方拿方案,直接决定国企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大难点,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由于方案都是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制定,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将政府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方案制定过程中,过多地考虑政府利益,而不考虑企业利益。
事实也是如此,国企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要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从而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制定国企改革方案,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就很难理顺,政府在企业与市场之间就很难扮演规则制定者的角色。如国资委,能否真正象新加坡财政部一样,将该放的权力全部放给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或企业,就十分重要。显然,如果由国资主导国企改革方案,指望国资委彻底放权,是不太现实的。同样的,如果让财政部半殖民地制定方案,也可能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原因是,他们都是利益关联方。自然,政府在国企改革中的角色就很难扮演,更别说扮演好了。
第三大难点,国企如何分类。毫无疑问,分类改革将是此轮国企改革的最大特点。因为,与上轮国企改革不一样,此轮国企改革主要是中央企业和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地方工业小国企早就在上轮改革中改完了。
而中央企业和其他大型国企又存在着一个垄断、公益、公共服务和竞争性等方面的关系问题。应当说,公益和公共服务与竞争类国企的划分,还是相对容易的。重要的是垄断如何划分,划分以后如何改革。
如果分类问题解决不好,改革也就无从谈起。即便勉强改了,也是走过场,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相反,会让其他所有制企业感到更加难以平等竞争。所以,分类是此轮国企改革最大的难点之一。一旦分类问题解决了,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就很好推进了。
而从目前一些企业或行业提出的改革设想或思路来看,更多的可能还是局限于进行增量式改革,亦即新的内容可以改、增量的东西可以改,存量的内容和东西则等待观望。恰恰相反,国企改革需要打破的,就是存量部分。所谓垄断,也大多集中在存量部分,如果存量不改,还谈什么国企改革呢?
总之,困扰国企改革的难点很多。而以上三个方面的难点,则是国企改革最需突破的难点。只有突破了这些方面的难点,改革也才有可能向前推进、向纵深推进。国家版国企改革方案迟迟不能亮相,主要原因也可能是以上各大难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