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报考福州船政局的求是堂艺局
严孝潜
1866年春
1866年春,严复十四岁。同邑布衣王道亮,以前曾请严振先给王家看过病,有过“立起沉疴”的功効,非常仰慕严振先的医术,逐向严家提亲,愿将次女许配给严复。在本年春间,严复秉承父母之命与王女成婚,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包办婚姻。王女名讳不详,不识字,年龄与严复相仿。(严家理:《严复先生及其家庭》)
1866年6月
1866年6月25日(五月十三),闽浙总督左宗棠上奏朝廷,要在福州马尾设立福州船政局,建厂造船,同时还要创立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求是堂艺局。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阳人,清末湘军及洋务派首领,时任闽浙总督。他认为陆地之战外国人不如中国人,但“若纵横海上,彼有轮船,我尚无之”,故奏请清廷设局造船,是创办福䢖船政的奠基人。
1866年7月
1866年7月14日(六月初三),清廷准左宗棠所奏。
清廷肯定了左宗棠“试造火轮船只实系当今应办急务”的主张,对“所陈各条,均着照议办理”。
1866年8月
1866年8月4日(六月二十四),严振先因抢救霍乱病人,受到传染不治身亡,享年46岁。留下严复及其妻子王氏、严复的母亲陈氏及两个年仅十一二岁的女儿。
严振先没有给家里留下积蓄,在乡中也没有置有田产,按理严振先不至於毫无遗产,但他自行医以来,慷慨成性,一心济世,给人看病从不计较报酬,他每天到南台岛各乡出诊,路上要经过一座石桥(即现在的福州解放大桥,当时由苍霞州去南台岛的必经之道),附近贫苦病人,经常都群集在桥头,等着他施诊,以后竟成惯例,对于无力购药的病人,他还常常代付了药费,还了就收,没还也不索讨,另外,他好赌钱,而且有赌必输,所以弄得家无恒产,囊无余钱。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对严复来说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他虽然已按传统习俗早婚,但还没有自我谋生能力,更不用讲养家糊口了。面对前来吊唁的客人,严复悲痛地说:“肩不能挑,手不能执,奈何?奈何?”幸好,严振先的生前病家,闻讯纷纷前来吊唁,并送些香火钱,严复才办理了父亲的丧事,家里当尽卖光还欠有余债。(严家理:《严复先生及其家庭》)
严复在父亲死后全家生活无着落,“不再从师”,不久,他只好和母亲陈氐、妻子王氏以及两个妹妹,全家五口搬回阳岐老家“大夫弟”祖居居住。
“大夫弟”祖居有前座和后座二进,当时“大夫弟”前座,为严复祖父严秉符所有,“大夫弟”后座则为另一系族人严秉云之子严恭澜所有。而前座的房子已有一半质押给他人,尚未赎回,另一半的二间住房由严厚甫一家居住,南面披榭作为私塾,供教学生读书的地方,已经没有地方可住,只有隔墙南面有三间小而破旧的木房,那原是堆放什物的地方,经整理出二间供严复一家居住。(严家理:《严复先生及其家庭》)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严复二伯父严恭诒之孙严家驺(伯鋆)在“大夫弟”祖居南侧的这一个地块上,折除了严复居住过的破旧的木房,新建了一座中西式结合的二层洋楼,现尚保存完好。严家驺的父亲就是严复所称四弟严传安(观澜),严复搬回阳岐时,严恭诒一家还在福州行医、居住。
住在“大夫弟”祖居后座的严恭澜,例授修职郎,单传一子严传慎,就是1891年严复写信给严观澜、观衍称:“本日得慎兄函,惊审伯母大人已归天上。”信中的慎兄。当时严传慎和严传安合伙在“大夫弟”开设“慎安钱庄”,钱庄的名字就是取严传慎的“慎”字和严传安的“安”字,故名“慎安钱庄”。1893年严复写信给严观澜提到:“复达道内嫂林氐,至为穷困,归日求帮,已经答应。可否自本三月起,由慎安店月支三员,以资度日,帐归敞处核还,心感不尽。”信中的慎安店,就是指“慎安钱庄”。
严传慎有四个儿子,大儿子严家鹤,又名鼎铭、铭官、又盘,严复晚年倡议修建尚书廟,后期具体事务多由他操办,1921年1月29日严复在给大儿子严璩信中曾提及:“尚书廟工程,……难得铭官、朱孟文两人极力营干。”同年,严复还嘱叫他接洽办理退赎下岐玉屏山庄房屋事宜,严复在1921年5月1日给严璩信中说:“阳岐之屋,嘱令赎典,……但儿书中并未提及赎款若干,而按契面又看不清楚。当时闻系傳慎伯居中,顷已信叫铭官前来,拟交其前往接洽也。”严传愼的三儿子严家鹄,又名鼎元,伯勋,少时跟随严复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上学,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严伯勋尚未毕业,隋严复全家及严培南、严家驺等族人,乘船到上海避祸,后回天津,在海军部门任职,1905年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成立后,他即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早期会员,1912年1月16日受同盟会京津分会的派遣,严伯勋和另外三人,执行锄杀時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凱的行动,行动失败,但严伯勋安全脱险,其它三人被捕牺牲。1918年11月严伯勋护送严复回闽,为严复三子严琥(普贤、叔夏)完婚,回到阳岐,严复写信告诉北京家人“吾……尚在老屋(指“大夫弟”前进)居住,普贤则在后进,与伯勋等同居”。
回到阳岐后的严复,在乡里他家没有田产,全靠母亲和妻子替人锈花缝纫,得些工钱过日子,生活很是穷苦,饱含酸楚。当时他才十四岁,还经常受到乡中无赖的欺负。
1912年,严复在为周养庵题《篝镫纺织图》(《严复集》第二册第388页
)时,曾写下一首诗,回忆幼年丧父时的情形:
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
家贫有质券,赙钱不充债。
陟冈则无兄,同谷歌有妹。
慈母于此时,十指作耕来。
上掩先人骸,下养儿女大。
富贵生死间,饱阅亲知态。
门户支已难,往往遭无赖。
五更寡妇哭,闻者堕心肺。
这就是严复丧父当时一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1866年8月19日(七月初十),应左宗棠所请,时任江汉关税务司的法国人日意格抵达福州,协办船厂。
日意格到福州后即与左宗棠同赴马尾罗星塔,择定购买马尾山后民田作为船厂基地。他们还商定了设局、建厂、造船、驾驶、经费、期限等事项,草签了为期5年的共14款条规的合同,由日意格带往上海,邀请法国总领事白来尼画押担保。(《严复年谱新编》第15页)
日意格(1835-1886),法国海军军官,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来中国,1861年任宁波海关税务司,后又任江汉关税务司,1866年来到福州,帮助左宗棠创办船政,后任福州船政正监督。
1866年9月
1866年9月25日(八月十七),清廷诏调左宗棠为陕甘总督。
1866年10月
1866年10月5日(八月二十七),应左宗棠所请,水师出身、长于造船的法国人德克碑抵达福建,协助办厂。
是月,左宗棠与福州船政局所聘洋员签约,规定了其义务和权限。(《严复年谱新编》第15页)德克碑被聘为船政副监督。
1866年10月14日(九月初六),左宗棠接到了清廷调他担任陕甘总督的上谕。
左宗棠接到上谕后,并未立即离开福州,直到12月16日才离开福州上任。(《严复年谱新编》第15页)
1866年10日31日(九月二十三),左宗棠上疏推荐正在福州家中守孝的沈葆桢总理福建船政。(《严复年谱新编》第16页)
1866年11月
1866年11月19日(十月十三),清廷任命沈葆桢总司福建船政事务。(《严复年谱新编》第16页)
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福建候官(今福州)人,道光年进士。1861年升任江西巡抚,时丁忧在家,由左宗棠举荐出任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认为“船政根本在于学堂”,“不重在造而重在学”,为船政学堂的创办,以及学习西方先进造船和驾驶技术奠定了基础。
1866年12月
1866年12日23日(十一月十七),福州船政局开始动工兴建。同时求是堂艺局开始招收学员。
福州船政局是我国第一家造船厂,拥有船厂、学堂、水师、衙门等机构。翌年八月基本建成,此后不断扩充,到1874年(同治十三年),已经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设备齐全的近代造船企业。局内䢖有錘铁厂、拉铁厂、水缸铸铜厂、轮机厂、合拢厂、铸铁厂、钟表厂、打铁厂、锯厂、造船厂等,还设有船政衙门,洋员办公所、学堂、宿舍及储藏所等,面积约600亩。
“求是堂艺局”后改名船政学堂,因校址设在马尾,又称马尾船政学堂,是福州船政局最重要组成部份之一,是清末我国最早的海军学校。学堂分制造、驾驶两个专业,制造专业亦称为前学堂,驾驶专业则称为后学堂。学校教育体制悉按英、法两国海军学校成规。学堂创办人左宗棠认为,当时世界上造船技术最高的国家是法国,所以,制造专业应由法国人主持,该专业的学生必须读法文,及法文书中的造船学问,而驭船技术则以英国为佳,所以,驾驶专业应由英国人主特,学生必须读英文,及英文书中的驭船学问。学堂正副监督是法人日意格和德克碑。
学堂章程规定:凡考取者,饭食及患病医药之费,全部由学堂供给。每月还给银四两,俾赡其家。每三个月考试一次,考列一等者,赏洋银十元。五年毕业后,“准以水师员弁擢用”,“每月薪水照外国监工、船主辛工银数发给”。
当时的青年士子,多以应科举、求功名为其“正途”,对于船政学堂这类新式学堂,不屑一顾,多不肯报名。为此,船政学堂在福州街头、乡村所有显要地方遍贴告示,公开招收13岁到16岁通官话的聪慧少年,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均可报考,后因考生较少,又将年龄放宽到12岁到20岁。(《严复年谱新编》第16页)
“官话”,当时福州人泛指在北京当官的人所说的北京话。
当时严复在家乡阳岐,既无田地可耕,而且肩不能挑,手不能执,也无工可做,为了一家生计,以减轻母亲和妻子的负担,严复想,如果考上学堂,不仅自已的生活全部解决,而且还有纹银津贴可补家用,于是就以严宗光名字报考船政学堂。
学堂章程规定:“子弟入局肄业,总以五年为限,于入局时,取具其父兄及本人甘结”。而严复父亲刚亡故,兄幼殉,在阳岐乡中只有五叔严厚甫为最亲,所以就请严厚甫为其甘结。但严厚甫(1830——1889)在二十多岁中了秀才后,妻子病死,又屡赴乡试不第,因家中贫困,一直没有人肯把女儿再嫁给他,独身一人靠教私塾为生,当时严厚甫已是一个37岁老秀才,体弱家穷,胆小怕事,不敢为严复甘结,严复后来是由岳父为他出具甘结的。
《严复先生及其家庭》中曾言:严复在报考船政学堂时,招生章程规定要有一位绅商出具保结,严复出身寒微,家庭与官商向无交往,只有胞叔严厚甫是在乡举人,具有“乡绅”身份,于是严复母子就去求他,但遭拒绝……。
经查:一,章程规定的是“取具其父兄及本人甘结”而非“要有一位绅商出具保结”;二,严厚甫是光绪五年(1879年)才中的举人,当年50岁,而在1866年,他只是一个37岁老秀才。所以有关严厚甫当时是在乡举人,拒绝为严复出具保结……等等一说,有侍商榷。严厚甫没有为严复出具保结是事实,据严观澜曾孙严名先生说,严复后来是由他的岳父为其出具甘结的。
入学考试有笔试,口试及体检,后学堂尤其重视视力。笔试考题是以《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作文一篇,严复刚蒙丧父之痛,感情真执,作了一篇情文并茂的论文数百言,得到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的激赏,以第一名录取入福州船政学堂。(《严复年谱新编》第18页)
1901年,严复在给沈葆桢之子沈瑜庆的《送沈涛园备兵淮扬》一首诗中有:“尚亿垂髫十五时,一篇大孝论能奇。”诗句,就是指投考船政学堂一事。严复在该诗,还自注说:“同治丙寅,候官文肃公(沈葆桢)开船厂,招子弟肄业,试题《大孝终身慕父母论》,不肖适丁外艰,成论数百言从进,公见之,置冠其曹。”(《严复集》第二册第363页)
此次招考共录取艺童105名,基本上都是福建及邻近地区的贫寒子弟,他们个人素质都十分优秀。左宗棠曾在致总理衙门函中赞扬道:“闽中艺局学生,均民间十余岁粗解文字子弟,上年去闽時,即闻教师博赖说均甚聪明,易学易晓,今日意格亦云然,可见中国人才本胜外国。”(《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97页)
这次被录取到船政后学堂,学习驾驶专业的还有罗丰禄、林泰曾、刘步蟾、方伯谦、黄建勋、叶祖珪、蒋超英、何心川等几十人。另外,在1867年还从香港招来邓世昌、张成、吕翰等人。